目录

  • 1 人工智能史上的“三国演义”
    • 1.1 人工智能的历史
    • 1.2 符号人工智能
    • 1.3 人工神经元网络
    • 1.4 框架问题
    • 1.5 顺便聊聊五代计算机泡沫
  • 2 “超级人工智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 2.1 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
    • 2.2 深度学习能够升级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吗?
    • 2.3 向自然智能学习(上)
    • 2.4 向自然智能学习(下)
    • 2.5 再论“强人工智能”与“超级人工智能”
  • 3 “大数据技术“真的智能吗
    • 3.1 大数据的优点
    • 3.2 大数据的缺点
    • 3.3 节俭性理性
    • 3.4 对绿色人工智能的展望
  • 4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
    • 4.1 自然语言处理理论概论
    • 4.2 行为主义的自然语言处理路径
    • 4.3 外在主义的语义建模
    • 4.4 基于理想语设想的语义建模
    • 4.5 统计学进路的语义处理方式
    • 4.6 混合式进路
    • 4.7 基于实际语例的进路
  • 5 计算机能够懂汉语吗?——汉字屋论证
    • 5.1 再谈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 5.2 塞尔论证的前身
    • 5.3 塞尔的反证法
    • 5.4 重要的反驳
  • 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机器翻译问题
    • 6.1 机器翻译进路产生的问题(上)
    • 6.2 机器翻译进路产生的问题(下)
    • 6.3 认知语言学关于翻译的洞见
    • 6.4 认知语言学技术刻画的“不可计算性”
  • 7 计算机能够懂得“一个帅哥”和“一枚帅哥”的区别吗?
    • 7.1 隐蔽在计算机工业的“中立”面相之后的英语霸权
    • 7.2 被西语思维扭曲的汉语量词现象
    • 7.3 一种基于汉语演化史与认知语言学的复合式解释
    • 7.4 以人工智能为武器来反抗地球的扁平化
  • 8 英语算啥?搞懂日语才是对于计算机的挑战
    • 8.1 从“中文屋”到“日语屋”
    • 8.2 日语言说者对于具身性的敏感性
    • 8.3 “日语屋”给塞尔造成的麻烦
    • 8.4 主流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何处理不了具身性?
  • 9 从说人话到办人事——论具有道德意识的机器人设计
    • 9.1 机器人伦理学概述
    • 9.2 从伦理学的“具身性”说起
    • 9.3 认知语言学的“具身性”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启示
  • 10 如何建造儒家机器人
    • 10.1 德性伦理学与儒家哲学的结合
    • 10.2 击靶德性论及其与儒家学说中的关系
    • 10.3 从神经计算模型看德性熏养
    • 10.4 通过基于“儒家德性样板库”的隐喻性投射来获取德性
    • 10.5 课程总结
  • 11 阅读
    • 11.1 阅读
  • 12 直播
    • 12.1 第一次直播
    • 12.2 第二次直播
  • 13 问卷调查
    • 13.1 问卷调查
深度学习能够升级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吗?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深度学习能够升级为通用人工智能吗

美国哲学家佛笃(Jerry Fodor)曾提出过一个论证,以否定人工神经元网络能够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人类认知架构。考虑到所谓的“完整的人类认知架构”与AGI之间的类似性,以及现有的深度学习机制对于传统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继承性,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本文的语境要求,将佛笃的论证改造为一个对深度学习机制的“AGI化”进行质疑的论证。该论证如下:

大前提:任何一个AGI系统都需要能够处理那种“全局性性质”(globalproperties),比如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之间进行抉择的能力(其根据则或许是“其中哪个理论更简洁”,或是“哪个理论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扰动更小”,等等)。

小前提:深度学习系统所依赖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在原则上就无法处理“全局性性质”。

结论:深度学习机制自身就无法被“AGI化”。

此论证的大前提之所以是真的,乃是因为任何的AGI系统都必须具有人类水准的常识推理能力,而常识推理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推理过程所会涉及到的领域乃是事先无法确定的。这也就是说,在涉及多样性的问题领域的时候,行为主体就必须具备对于来自不同领域的要求进行全局权衡能力,而这就是佛笃所说的处理“全局性质”的那种能力。不难想见的是,上述要求不仅是被施加给人类的,而且也是被施加给一个理想的AGI系统的——如果我们希望AGI具有人类水准上的通用问题求解能力的话。具体而言,家政机器人、聊天机器人与军用机器人所面临的环境的开放性与复杂性,都要求支持这些机器人运作的人工智能系统具有类似于人类的处理“全局性质”的能力。

深度学习机制是在原则上就难以处理这种具有领域开放性的全局性问题的。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必须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清楚深度学习机制的基本运作原理。

                                                                                                                            Jerry Fodor

深度学习机制的前身乃是人工神经元网络,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的实质,就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某个层面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的工作方式,设置多层彼此勾联成网络的计算单位(如输入层—隐藏单元层—输出层等)。由此,全网便可以以类似于“自然神经元间电脉冲传递,导致后续神经元触发”的方式,逐层对输入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最终输出某种带有更高层面的语义属性的计算结果。至于这样的计算结果是否符合人类用户的需要,则取决于人类编程员如何用训练样本去调整既有网络各个计算单位之间的权重(参图—1)。


图—1 一个被高度简化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结构模型

一般而言,隐藏层计算单元只要受过适当的训练,就能够初步将输入层计算单元递送而来的“材料”归类为某个较为抽象的范畴,而所有的这些抽象范畴之间的语义关系,则可以通过某种记录隐藏层计算单元之触发模式的所谓“矢量空间”,而得到一种立体几何学的表征。至于作为人工神经元网络之升级版的“深度学习”,其与自己的前身之间的区别则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甲)其隐藏计算单元层的层次更多(因此可以通过更为复杂的概念层级来处理材料);(乙)系统的反馈学习算法一般会比传统人工神经元网更为复杂。这两个特征,一方面固然使得深度学习机制比传统人工神经元网络具备了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在另一方面也使得其运作需要更多的训练材料与更强大的计算机硬件来加以支持。

而从佛笃哲学的立场上看,深度学习技术相对于传统神经元网络的这种进步,只具有有限的工程学意义,而缺乏重大的哲学意义。这是因为:深度学习机制也好,传统的神经元网络也罢,它们全都缺乏跨领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