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课程思政
-
2 预备知识
-
3 教学设计
-
4 教学课件
-
5 视频
-
6 工作页及评分标准
屠呦呦
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标志着人类抗疟步入新纪元。以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衍生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ACT)是国际抗疟第一用药,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医药研究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