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信用与信用工具
    • 1.1 信用形式
    • 1.2 信用工具的含义与特征
    • 1.3 债券的含义和种类
    • 1.4 信用的含义
    • 1.5 新建课程目录
    • 1.6 股票的含义和类型
  • 2 金融市场
    • 2.1 金融市场的含义
    • 2.2 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 2.3 期权的种类
    • 2.4 股票价格指数的制定
  • 3 金融机构体系
    • 3.1 金融机构的含义和功能
    • 3.2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 3.3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 4 商业银行
    • 4.1 商业银行及其职能
    • 4.2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组织形式
    •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 4.4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 4.5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 5 中央银行
    • 5.1 中央银行的性质
    • 5.2 中央银行的职能
    • 5.3 中央银行的业务原则
  • 6 货币供求与均衡
    • 6.1 货币需求的含义
    • 6.2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论
    • 6.3 货币供给的含义
    • 6.4 货币供给一般模型——乔顿货币乘数模型
    • 6.5 货币供求均衡
  • 7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7.1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
    • 7.2 通货膨胀的类型
    • 7.3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 7.4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 7.5 通货紧缩及其成因
  • 8 货币政策
    • 8.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 8.2 存款准备金政策
    • 8.3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 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 8.5 9   财政概述
信用工具的含义与特征

我们介绍信用工具的含义与特征。

信用工具又称为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它是资金或资本的载体,借助这个运载工具实现资金或资本由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信用工具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交易对象。

作为信用工具必须具备四个特征:


1.返还性

返还性又称偿还性,除股票外,其他信用工具的债权人或投资人都可按信用凭证上所记载的应偿还债务的时间,到期收回债权金额。而投入到股票上的资金则可通过随时出卖股票而收回。

只有两种信用工具没有明确的偿还期,一为活期存款单,另一为股票。

2.流动性

流动性又称变现力或可转让性。是指信用工具能够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对信用工具的所有者来说,可以随时将信用工具卖出,获取现款,收回投放在信用工具上的资金。

理论上讲,所有信用工具都应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转让,但实际操作中要视具体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而定。显然,能随时出卖而换取现金的信用工具,其流动性就强,在短期内不易脱手卖出的信用工具,流动性较差。一般说,流动性和偿还期成反比,即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差;与债务人的信用能力成正比,债务人的信誉越高,流动性越强。

3.收益性

收益性即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小通过收益率反映,信用工具之所以成为交易的对象,与这个特点是分不开的。

4.风险性

风险性是指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金融资产价值损失的可能性。

任何一种信用工具的本金和收益都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一为市场风险,即由于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信用工具市场价格的下跌。例如,市场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下跌,股票持有者的利益就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