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学习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
“通货膨胀”是当代经济学和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普通人的理解也许就是“钱不值钱了”,但实际上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客观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这一定义表明,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而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关于通货膨胀定义的理解有很多,但要正确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应把握以下几点:
1.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
2.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造成的,这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只有和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联系在一起才能说明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应是在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了客观需要量的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采取不同形式的上涨。个别的、局部的物价上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起伏波动或间歇性上涨,一般不视为通货膨胀;在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还可能表现隐蔽形式的物价上涨。
4.通货膨胀是超过了一定弹性限度的物价上涨。不同的国家通货膨胀的弹性限度不同,有的认物价上涨率超过2.5%就是通货膨胀,有的认为物价上涨率超过5%才是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用物价指数测量通货膨胀率。
通常以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确定通货膨胀率。
1.消费物价指数(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是各国政府或私人机构根据本国若干主要消费品的价格编制的指数,它反映一国消费品和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的趋势和程度。
其优点是资料容易搜集,公布次数较频繁,能及时反映公众的日常生活费用物价趋势。多数国家度量通货膨胀通常是采用这一尺度。其局限性在于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从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2.批发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它反映包括原材料、中间品、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的变动状况的价格指数。
它的优点是能反映商品流通的物价变化情况,能够判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缺点是会出现信号失真现象,且不能反映劳务费用变化情况。
3.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又称生活费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居民生活费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反映不同时期生活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项目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可用以研究生活费用价格变动对职工生活的影响,用以计算实际工资。
它的优点是资料较易搜集,在一定时期内,各国公布次数较多,但缺点是不能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情况。
4.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其公式为:
它的优点是包括范围广泛,能较准确地反映物价总水平的变化。它的缺点,多数国家每年只能统计一次,因此不能及时的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和方向,也不能准确反映通货膨胀对大众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