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亮 胡星铭 邵佳德

目录

  •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定型期)
    •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定型期)(上)
    •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定型期)(下)
  •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近代转型期)
    • 4.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近代转型期)(上)
    • 4.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近代转型期)(下)
  • 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 5.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 6 中国共产党人论中国传统文化
    • 6.1 中国共产党人论中国传统文化(上)
    • 6.2 中国共产党人论中国传统文化(下)
  • 7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7.1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8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 8.1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 8.2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9.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 1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 11 精忠报国
    • 11.1 精忠报国(上)
    • 11.2 精忠报国(下)
  • 12 以民为本
    • 12.1 以民为本(上)
    • 12.2 以民为本(下)
  • 13 天下大同
    • 13.1 天下大同(上)
    • 13.2 天下大同(下)
  • 14 勤俭廉政
    • 14.1 勤俭廉政(上)
    • 14.2 勤俭廉政(下)
  • 15 舍生取义
    • 15.1 舍生取义(上)
    • 15.2 舍生取义(下)
  • 16 仁爱孝悌
    • 16.1 仁爱孝悌
  • 17 和而不同
    • 17.1 和而不同
  • 18 敬业乐群
    • 18.1 敬业乐群
  • 19 诚实守信
    • 19.1 诚实守信
  • 20 自强不息
    • 20.1 自强不息
  • 21 厚德载物
    • 21.1 厚德载物
  • 22 尊师重道
    • 22.1 尊师重道
  • 23 阅读
    • 23.1 阅读
以民为本(上)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魏征谏唐太宗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