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市民小说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的写作多采用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老舍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有深切的联系,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老舍、张爱玲市民小说的比较
摘要 : 本文是一篇对老舍和张爱玲的市民小说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的文章,旨在说明地域文化对作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作家作品的风格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虽然,老舍成熟于三十年代,张爱玲成名于四十年代,两位都进行市民小说的创作,且张爱玲的写作生涯深受老舍的影响。但由于两者所处的地域不同,所受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的不同,致使两者同一题材所创作的作品风格的截然不同。
关键词 : 风格,作家,地域文化,影响,市民小说
引言 : 老舍是我国新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也是老一辈作家中及少有的由平民成长起来的杰出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果把鲁迅比作一座大山,那么老舍就该是一条长河,浩瀚、温润、宽容,他不是没有波浪,只是就连这波浪也是温厚的。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着中国的文坛,而他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幽默大师”的称号。
张爱玲,一位在沪港洋场“异质”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天才人物,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在童年和少女时期深受父母虐待和忽略,给她的一生造成了无法磨灭的阴影。“曲折了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成为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便是最好的明证。不仅如此,青年时代的求学生涯、婚姻生活……她人生中的每个重要阶段都几乎是不顺利的,仿佛命运的捉弄,让她始终无法摆脱掉悲凉的人生境遇,悲凉仿佛成为了她人生的主色调。而她的作品也总渗透着着种难以抑制的悲凉与不幸。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小说“并不是窥视别人,而是暂时或多或少的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也成为自身的一次体验”。
之所以将这两位作家进行比较是因为这两位作家都进行市民小说的创作,但却因为两位作家所处的地域不同,所接受的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完全不同的作品风格,尽管张爱玲的创作生涯深受老舍的影响。以此来浅谈地域文化对作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地狱文化与作家作品风格的关系。当然,还有就是自己本来比较喜欢这两位作家。
老舍的市民小说风格
老舍,这位自幼生长在北平的满族人,深受北京精神的熏陶,也深深地感受并体悟着古老的北平文化。作为600年帝王之都的北平,她所承载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缩影。她历史久远,恢弘博大;但同时她又因为历史承续的绵远而显示出陈陈相因、守旧不化的弊端:因袭、封闭、偏执等等。尽管老舍也曾远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学,对异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并不无被影响。但是,他真正的深厚的文化根基——北京文化(北平文化)一直紧紧地维系着他,影响,甚至是制约着他包括创作在内的一切生活事宜,不管他自觉与否。
所以,老舍笔下的市民小说呈现的都是讲究礼仪的古老的北京城的生活画面,那些发生在大杂院、小胡同里的市民生活故事。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真正的北平城,还是北平城的化身——“猫城”、“文城”(《火葬》)全是这样一种封闭、停滞、死寂的“围城”形象:“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猫城记》里所有的建筑物“四面是高墙”,“墙和屋顶,全是泥做的,没有任何装饰。四面墙围着一团臭气,这便是屋子,墙上有三尺来高的洞,是门,窗户,假如一定要的话,也是它。”就连《四世同堂》里的小羊圈胡同,也显示出封闭的状态。封闭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障碍。
同时,这种封闭也造就了北平市民们封闭自赏、守唱惧变的性格与心理。而市民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的中间阶层,被上层阶级所鄙视,政治上就显得更加冷漠了。再加上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保守、懦弱、苟且……的特征。因此,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不管是长幼贫富、正直卑鄙,无一例外的,都被放在文化的背景下,在传统文化的沁染下,作为文化的生成物上演着自己的人生之戏。仔细看看这些人物,不难发现,他们都与北平的文化几乎浑然为一体。
第一,与北平灰色的生活色调溶为一体,敷衍保守。无论是《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还是《离婚》中的张大哥,都是这样的一种市民。尤其是张大哥,见识短浅,一直以生活在故都为自己的骄傲与自豪。“据张大哥看,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佬。”他一生的哲学就是“说媒和反对离婚”,稳定日常生活的状态。
第二,在其压制下挣扎度日,彷徨动摇。《离婚》中的老李和《四世同堂》里的瑞宣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传统文化铸就了他们复杂的性格特征,而懦弱、顺从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正是因为他们的懦弱与顺从,使得他们这些旧派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为总是难以保持一直,。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他们渴望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活,然而传统的思想又束缚着他们小行动。老李一直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现状,想追求一点“诗意”。可是,当诗意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却无法超越自己,去享受那份渴望已久的“诗意”。
第三,完全继承传统文化中腐朽的一面,或沉浸在感官享受之中,或追名逐利。清末,随着封建王权统治的日益腐败与堕落,国家内忧外患的加剧,传统文化中注重享乐的倾向逐渐抬头,这种重视感官享乐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旗人中大量的纯消费人群,散播到各个阶层。《四世同堂》中,贵族出生的小文夫妇,除了京戏,什么也不关心。冠晓荷和祁瑞丰更是等而下之。祁瑞丰完全沦落为口欲主义,他讲求“永远不和现实为敌,亡国就是亡国,他须在亡了国的时候设法去吃、喝、玩和看热闹。即使吃完就杀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第四,精神肉体被城市吞噬,彻底毁灭。《微神》中的月牙儿,《柳家大院》中的黄毛窝窝头等,都是这类人物的代表。不过,尤其祥子最为典型。祥子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他强壮、结实,诚实、可靠,“仿佛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可是,人生的三起三落,命运的百般捉弄让他的梦想彻底破灭,而他自己也在黑暗势力的残酷压迫与摧残下,一步步地走想堕落,直至彻底毁灭。
这是我对老舍笔下人物形象的一点看法,无论哪种,究起根本,那就是他们与老舍一样,都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背后都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张爱玲的市民小说风格
因为老舍长期居住在北京,深受北京文化的影响,故而他笔下的市民小说建立在乡村式的古老的北京城。相对于老舍,张爱玲,这位在沪港洋场“异质”文化中成长起来,长期居住在上海这个繁华、先进、新颖的大都市里的天才作家笔下的市民生活就完全不同了。上海比绝大部分的地区都较早地进入现代生活的旋涡,对于他们而言,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传统文化在现代商品机制的冲击下,发生根本性的断裂与变化,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之中,光怪陆离的生存方式滋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情节:物质在进步,精神在堕落,环境的压制导致人性的变形与扭曲异化……
张爱玲便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洋场环境之中,所以,即使同是市民小说,张爱玲的市民小说也不可能拥有老舍那样的精神文化根性与传统的北京大杂院、小胡同画面。她的目光转向了都市生活中更为普遍的现象,或者说她的创作目光被都市生活的普遍现象所吸引,她的创作思想深受都市生活的约束。因为,她自己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都市里,深受大都市生活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张爱玲的笔下,市民小说便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写照,或者变相的化身。而她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在大都市里忙碌、挣扎的典型。
不像沈从文那样供奉人性优美的殿堂,张爱玲更多的是揭露人性的弱势与无奈、悲凉与残酷。这,《封锁》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封锁的铃声“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段了时间和空间。”在暂时摆脱了生活的束缚与压制后,人性得到了暂时的解禁与放荡的空间。“平时,他是会计师,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家长,他是车上的搭客,他是店里的主顾,他是市民。”现在,男主角吕宗桢在封闭的电车上,这些角色以及相应的规范、要求都隐退了,“他是一个男子”。在宗教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女主人公吴翠远,平日里,按照别人的标准裁减着自己,做好女儿,好学生,好教师。现在,平日里,禁锢她的规矩也都隐退了。现在,她只是一个纯粹的女子。一个男子,一个女子,他们为自己寻得了暂时的解禁,渐渐地,“他们恋爱着了”。然而,他们暂时伸出去的棱角还是不得不收回来了,他们又不得不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了。“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尽情理的梦。”
此外,《谈跳舞》、《留情》、《花凋》、《倾城之恋》、《连环套》、《十八春》等等,描写的无不是上海这个大都市,或者类似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化身的都市生活。
作品风格与地域文化
文化是作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有什么样的文化,便会生长出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 古往今来,具有丰厚底蕴的地域文化,生长出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宛若群星璀璨般,闪烁在历史文化的天空。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是滋生和孕育文学艺术的根和源。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肖红和她的呼兰河,沈从文和他的湘西,废名的黄梅、汪曾祺江南的高邮等,尤其是老舍与张爱玲和他们各自的市民小说。
况且,沉实丰厚的地域文化,同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因为一个作家的创作,出来精湛的技巧、深刻的思想、艺术的磨砺,还有作家本身的经历、阅历、情感、知识
智慧等,都会体现在里面。作家创作出的作品,总是会在里面打上作家本人生活的烙印。很多温馨的东西,都是作家心灵化了的故乡。闭上眼睛,仔细想象,我们是能够看得到萧红寂寞流淌着的呼兰河,听的到沈从文讲述他湘西的故乡,以及汪曾棋所讲述的他自己故乡的高邮的。他们所讲述着的的,都是属于自己的那片地狱上的文化,描绘着一幅幅风情画、风俗画,还有浸泡在人情感里,流淌在人血脉里的洞西。一些特殊年代里的作品,或许对于现今的人们来说已经毫无“营养”可言了,但是人们还是常常会留恋的回眸,因为那其中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口语,那些只有在那个时代、那个地域才有的事物,总让人难舍!
所以,“文学风格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渗透在一定文化中,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而作家的文学风格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称其为作品风格。因而,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深受其所处的地域以及所受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爱玲 《十八春》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6年1月
张爱玲 《花凋》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年
张爱玲 《倾城之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
张爱玲 《封琐》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
张爱玲 《谈跳舞》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0年
张爱玲 《张爱玲小说集》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
老舍 《四世同堂》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年10月
老舍 《离婚》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6月
老舍 《骆驼祥子》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年1月
老舍 石兴泽 关纪新 《骆驼祥子导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1月
老舍 舒济 舒乙 《老舍小说全集》1卷《老张的哲学》;2卷《二马》;3卷《猫城记》;4卷《牛天赐传》;5卷《火葬》《文博士》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老舍作品经典》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老舍 《月牙儿》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1月
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重印
文章来源:http://zhuolvdan.blog.163.com/blog/static/61407418200832004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