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治世之本:《尚书》选读
    • 1.1 洪范九畴
    • 1.2 五行五事
    • 1.3 八政五纪
    • 1.4 皇建有极
    • 1.5 宗周三德
    • 1.6 稽疑卜筮
    • 1.7 天地庶征
    • 1.8 五福六极
  • 2 群经之首:《周易》选读
    • 2.1 卦变通爻(上)
    • 2.2 卦变通爻(下)
    • 2.3 九六之用
    • 2.4 经传之别
    • 2.5 上下二彖
    • 2.6 大小二象
    • 2.7 乾坤文言
  • 3 众妙之门:《老子》选读
    • 3.1 字之曰道
    • 3.2 道法自然
    • 3.3 玄之又玄
  • 4 返璞归真:《庄子》选读
    • 4.1 天籁之音
    • 4.2 非彼无我
    • 4.3 物无是非
    • 4.4 道通为一
    • 4.5 人之至知
    • 4.6 物论之齐
    • 4.7 天府葆光
    • 4.8 寓言明志(上)
    • 4.9 寓言明志(中)
    • 4.10 寓言明志(下)
    • 4.11 道术之裂
    • 4.12 百家之学
    • 4.13 墨家之变
    • 4.14 宋尹之流
    • 4.15 慎田之说
    • 4.16 老子之道
    • 4.17 庄子之语
    • 4.18 惠施之辩
  • 5 太虚一实:《思问录》选读
    • 5.1 人性之善
    • 5.2 人道之独
    • 5.3 太虚一实
    • 5.4 动静阖辟
    • 5.5 穷理限事
    • 5.6 诚几斯神
    • 5.7 天器人道
    • 5.8 有我非私
    • 5.9 习与性成
  • 6 气化流行:《孟子字义疏证》选读
    • 6.1 以经证理(上)
    • 6.2 以经证理(下)
    • 6.3 心言理义(上)
    • 6.4 心言理义(下)
    • 6.5 心思神明
    • 6.6 批驳宋儒
    • 6.7 人伦日用
    • 6.8 性善自然
  • 7 阅读
    • 7.1 阅读
心言理义(下)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问:宋以来儒书之言,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朱子语录云﹕「理无心则无着处。」又云:「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人心亦然;止这些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推广得来,盖天盖地,莫不由此。此所以为人心之好欤!理在人心,是谓之性。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天而具于心者。」】今释孟子,乃曰「一人以为然,天下万世皆曰是不可易也,此之谓同然」,「是心之明,能于事情不爽失,使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非「如有物焉具于心」矣。又以「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不可谓之理义」。在孟子言「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固未尝轻以许人,是圣人始能得理。然人莫不有家,进而国事,进而天下,岂待圣智而后行事欤?

曰:六经、孔、孟之言以及傅记群籍,理字不多见。今虽至愚之人,悖戾恣雎,其处断一事,责诘一人,莫不辄曰理者,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则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因以心之意见当之也。于是负其气,挟其势位,加以口给者,理伸;力弱气慑,口不能道辞者,理屈。呜呼,其孰谓以此制事,以此制人之非理哉!即其人廉洁自持,心无私慝,而至于处断一事,责诘一人,凭在己之意见,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方自信严气正性,嫉恶如雠,而不知事情之难得,是非之易失于偏,往往人受其祸,己且终身不寤,或事后乃明,悔已无及。呜呼,其孰谓以此制事,以此治人之非理哉!天下智者少而愚者多;以其心知明于众人,则共推之为智,其去圣人甚远也。以众人与其所共推为智者较其得理,则众人之蔽必多;以众所共推为智者与圣人较其得理,则圣人然后无蔽。凡事至而心应之,其断于心,辄曰理如是,古贤圣未尝以为理也。不惟古贤圣未尝以为理,昔之人巽于今人之一替口而曰理,其亦不以为理也。昔人知在己之意见不可以理名,而今人轻言之。夫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未有不以意见当之者也。今使人任其意见,则谬;使人自求其情,则得。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大学言治国平天下,不过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以位之卑尊言也;「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以长于我与我长言也;「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以等于我言也;曰「所不欲」,曰「所恶」,不过人之常情,不言理而理尽于此。惟以情絜情,故其于事也,非心出一意见以处之,苟舍情求理,其所谓理,无非意见也。未有任其意见而不祸斯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