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治世之本:《尚书》选读
    • 1.1 洪范九畴
    • 1.2 五行五事
    • 1.3 八政五纪
    • 1.4 皇建有极
    • 1.5 宗周三德
    • 1.6 稽疑卜筮
    • 1.7 天地庶征
    • 1.8 五福六极
  • 2 群经之首:《周易》选读
    • 2.1 卦变通爻(上)
    • 2.2 卦变通爻(下)
    • 2.3 九六之用
    • 2.4 经传之别
    • 2.5 上下二彖
    • 2.6 大小二象
    • 2.7 乾坤文言
  • 3 众妙之门:《老子》选读
    • 3.1 字之曰道
    • 3.2 道法自然
    • 3.3 玄之又玄
  • 4 返璞归真:《庄子》选读
    • 4.1 天籁之音
    • 4.2 非彼无我
    • 4.3 物无是非
    • 4.4 道通为一
    • 4.5 人之至知
    • 4.6 物论之齐
    • 4.7 天府葆光
    • 4.8 寓言明志(上)
    • 4.9 寓言明志(中)
    • 4.10 寓言明志(下)
    • 4.11 道术之裂
    • 4.12 百家之学
    • 4.13 墨家之变
    • 4.14 宋尹之流
    • 4.15 慎田之说
    • 4.16 老子之道
    • 4.17 庄子之语
    • 4.18 惠施之辩
  • 5 太虚一实:《思问录》选读
    • 5.1 人性之善
    • 5.2 人道之独
    • 5.3 太虚一实
    • 5.4 动静阖辟
    • 5.5 穷理限事
    • 5.6 诚几斯神
    • 5.7 天器人道
    • 5.8 有我非私
    • 5.9 习与性成
  • 6 气化流行:《孟子字义疏证》选读
    • 6.1 以经证理(上)
    • 6.2 以经证理(下)
    • 6.3 心言理义(上)
    • 6.4 心言理义(下)
    • 6.5 心思神明
    • 6.6 批驳宋儒
    • 6.7 人伦日用
    • 6.8 性善自然
  • 7 阅读
    • 7.1 阅读
心思神明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问:以意见为理,自宋以来莫敢致斥者,谓理在人心故也。今日理在事情,于心之所同然,洵无可疑矣;孟子举以见人性之善,其说可得闻欤?

曰:孟子言「口之于味也,有同曫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明理义之悦心,犹味之悦口,声之悦耳,色之悦目之为性。味也、声也、色也在物,而接于我之血气;理义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口能辨味,耳能辨声,目能辨色,心能辨夫理义。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其悦者,必其尤美者也;理义在事情之条分缕析,接于我之心知,能辨之而悦之;其悦者,必其至是者也。子产言「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曾子言「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盖耳之能听,目之能视,鼻之能臭,口之知味,魄之为也,所谓灵也,阴主受者也;心之精爽,有思辄通,魂之为也,所谓神也,阳主施者也。主施者断,主受者听,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是思者,心之能也。精爽有蔽隔而不能通之时,及其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称之。凡血气之属,皆有精爽。其心之精爽,钜细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谬也,所不照(所)〔斯〕疑谬承之,不谬之谓得理;其光大者,其照也远,得理多而失理少。且不特远近也,光之及又有明闼,故于物有察有不察;察者尽其实,不察斯疑谬承之,疑谬之谓失理。失理者,限于质之昧,所谓愚也。惟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益之不已,至乎其极,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则圣人矣。此中庸「虽愚必明」,孟子「扩而充之之谓圣人」。神明之盛也,其于事靡不得理,斯仁义礼智全矣。故礼义非他,所照所察者之不谬也。何以不谬?心之神明也。人之异于禽兽者,虽同有精爽,而人能进于神明也。理义岂别若一物,求之所照所察之外;而人之精爽能进于神明,岂求诸气禀之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