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论
    • 1.1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上)
    • 1.2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下)
  • 2 经济学十大原理
    • 2.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上)
    • 2.2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下)
    • 2.3 机会成本与边际量
    • 2.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上)
    • 2.5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下)
    • 2.6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 2.7 市场经济的好处
    • 2.8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2.9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 2.10 习题分析
  • 3 市场
    • 3.1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3.2 经济学分析方法
    • 3.3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 3.4 比较静态分析
    • 3.5 税收对均衡的影响
    • 3.6 资源的其他配置方法
    • 3.7 帕累托效率
    • 3.8 长期均衡
  • 4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4.1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 4.2 反向因果关系和缺失变量
  • 5 市场运行:需求与供给
    • 5.1 市场
    • 5.2 市场需求
    • 5.3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
    • 5.4 市场供给
    • 5.5 市场均衡及其变化(上)
    • 5.6 市场均衡及其变化(下)
  • 6 弹性与政策分析
    • 6.1 需求的价格弹性
    • 6.2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6.3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 6.4 供给价格弹性
    • 6.5 习题分析
    • 6.6 弹性与政策分析
    • 6.7 弹性与税收转嫁
    • 6.8 弹性与消费品征税
  • 7 剩余与市场效率
    • 7.1 消费者剩余(上)
    • 7.2 消费者剩余(下)
    • 7.3 生产者剩余
    • 7.4 剩余与效率
    • 7.5 税收的代价(上)
    • 7.6 税收的代价(下)
  • 8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 8.1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上)
    • 8.2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下)
    • 8.3 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 8.4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
    • 8.5 科斯定理
    • 8.6 物品的分类
    • 8.7 公共物品
    • 8.8 公共物品的成本—收益分析难题
    • 8.9 公共资源
  • 9 竞争性市场
    • 9.1 成本曲线(上)
    • 9.2 成本曲线(下)
    • 9.3 竞争性市场
    • 9.4 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决策(上)
    • 9.5 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决策(下)
  • 10 垄断
    • 10.1 垄断的概念
    • 10.2 垄断的成因
    • 10.3 垄断厂商的定价(上)
    • 10.4 垄断厂商的定价(下)
    • 10.5 价格歧视与捆绑销售
    • 10.6 垄断的公共政策
  • 11 不完全竞争
    • 11.1 寡头与垄断竞争的概念
    • 11.2 寡头厂商间的竞争
    • 11.3 寡头厂商限制竞争的行为(上)
    • 11.4 寡头厂商限制竞争的行为(下)
    • 11.5 垄断竞争
    • 11.6 产品差异的区位模型
  • 12 阅读
    • 12.1 阅读
  • 13 问卷调查
    • 13.1 问卷调查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鼓励消费的异端思想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16]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17]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18]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