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论
    • 1.1 宏观经济学关注指标
    • 1.2 美国经济概况
    • 1.3 欧盟经济概况(上)
    • 1.4 欧盟经济概况(下)
    • 1.5 日本经济概况
    • 1.6 东南亚经济概况
    • 1.7 中国经济概况(上)
    • 1.8 中国经济概况(下)
    • 1.9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 1.10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 2 宏观经济学度量衡
    • 2.1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 2.2 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方法(上)
    • 2.3 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方法(下)
    • 2.4 实际GDP、CPI、通货膨胀 率
    • 2.5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 2.6 就业、失业和工资水平(上)
    • 2.7 就业、失业和工资水平(下)
    • 2.8 存量和流量
  • 3 总支出均衡分析
    • 3.1 绪论
    • 3.2 总支出与均衡
    • 3.3 消费与收入(上)
    • 3.4 消费与收入(下)
    • 3.5 简单均衡模型 (上)
    • 3.6 简单均衡模型 (下)
    • 3.7 简单均衡模型的扩展 (上)
    • 3.8 简单均衡模型的扩展 (下)
    • 3.9 乘数效应与财政政策
  • 4 金融,货币与宏观经济
    • 4.1 第3章的回顾与总结
    • 4.2 金融资产的概念和功能
    • 4.3 金融资产的种类和区别
    • 4.4 银行体系:大众
    • 4.5 银行体系:商业银行
    • 4.6 银行体系:中央银行
    • 4.7 货币供应
    • 4.8 货币需求
    • 4.9 IS-LM模型(上)
    • 4.10 IS-LM模型(下)
  • 5 所有市场的综合:AD-AS模型
    • 5.1 第4章的回顾与总结
    • 5.2 总需求曲线AD
    • 5.3 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
    • 5.4 价格的变化和总产出的决定
    • 5.5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 5.6 AD-AS模型
    • 5.7 宏观经济政策
  • 6 经济增长理论
    • 6.1 经济增长的概念
    • 6.2 经济增长的源泉
    • 6.3 哈罗德-多马模型
    • 6.4 索洛模型(上)
    • 6.5 索洛模型(下)
    • 6.6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核算
  • 7 阅读
    • 7.1 阅读
  • 8 问卷调查
    • 8.1 问卷调查
哈罗德-多马模型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比较彻底的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首先要建立他的价值论。他尊重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但认为斯密做得并不彻底,他要澄清斯密含混矛盾的地方,因此把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像斯密一样,认为效用对于价值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价值的来源:


“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它们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


李嘉图注意到有些商品的价值,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如罕见的雕像和古画、稀有的古钱和书籍等等,就属于这一类。但是,这类商品在市场日常交换的商品额中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因此,李嘉图说,谈到商品的价值,“我们总是指数量可以由人类劳动增加、生产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竞争的商品”。他给定这一限制条件,实际上就是指明,通常的商品价值只有一个来源,这就是劳动。


我们知道,斯密以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和购买来的劳动是一样的,它们都可作为价值的尺度。李嘉图指出,斯密的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获得各种物品所必需的劳动量的比例,似乎是可以为这些物品互相交换提供尺度的唯一条件”。同时李嘉图又批评斯密不能坚持对于价值的这种解释,他明确指出:

“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


他也不赞成斯密的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说法,认为应该是价值可以分解为三种收入,而不是由后者来决定前者。


他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但它们的差别只是量的差别。他的看法是:


“各种不同性质的劳动的估价很快就会在市场上得到十分准确的调整。并且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相对熟练程度和所完成的劳动强度。估价的尺度一经形成,就很少发生变动。”


李嘉图还认为,生产中耗费的劳动,不仅包含直接劳动,而且包含间接劳动(物化劳动)。他写道:


“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直接投在商品上的劳动,而且还有投在协助这种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上的劳动。”


李嘉图甚至对商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作了区分。他说,一种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至于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它既可因为生产这种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变化而变化,也可由于与此商品交换的其他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变化而变化。


可以说,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配第首先以生产白银的劳动来确定谷物的价值,但他同时觉得在农业方面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似乎土地也生产价值。重农学派没有价值论,不过,他们直观地以为唯有农业方面的劳动具有生产性,其劳动创造财富。斯密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明确地区分使用价值即物的效用与价值,指明效用不形成价值,而是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生产领域的一般性劳动创造价值,既非生产货币的劳动,亦非农业劳动才创造价值。斯密还把利润、地租归于劳动价值的一部分。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给人留下了多种解释的机会,后来的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都从斯密那里寻找依据。我们可以看到,李嘉图克服了斯密的不一致和矛盾,已使劳动价值论成为前后一贯的、系统的价值论。


但是,李嘉图最后也遇到了他不能解决的难题。按照他的劳动价值论,同量资本雇佣的劳动力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大,利润越多。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另一种情况: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周转速度的资本,也就是说不管同量资本雇佣的劳动力是多还是少,资本家获得大致相当的利润,即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与同量资本雇佣的劳动力数量没有直接关系。这怎么解释?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按价值等价交换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怎么一致?李嘉图以“例外”来搪塞。而事实表明这恰恰不是例外。与李嘉图同时代的马尔萨斯正是以此非难劳动价值论。后来马克思通过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解决了所谓“例外”的问题。认为,在商品经济已成社会普遍现象的情况下,利润已经平均化了,商品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售。因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并不违反劳动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