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论
    • 1.1 宏观经济学关注指标
    • 1.2 美国经济概况
    • 1.3 欧盟经济概况(上)
    • 1.4 欧盟经济概况(下)
    • 1.5 日本经济概况
    • 1.6 东南亚经济概况
    • 1.7 中国经济概况(上)
    • 1.8 中国经济概况(下)
    • 1.9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 1.10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 2 宏观经济学度量衡
    • 2.1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 2.2 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方法(上)
    • 2.3 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方法(下)
    • 2.4 实际GDP、CPI、通货膨胀 率
    • 2.5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 2.6 就业、失业和工资水平(上)
    • 2.7 就业、失业和工资水平(下)
    • 2.8 存量和流量
  • 3 总支出均衡分析
    • 3.1 绪论
    • 3.2 总支出与均衡
    • 3.3 消费与收入(上)
    • 3.4 消费与收入(下)
    • 3.5 简单均衡模型 (上)
    • 3.6 简单均衡模型 (下)
    • 3.7 简单均衡模型的扩展 (上)
    • 3.8 简单均衡模型的扩展 (下)
    • 3.9 乘数效应与财政政策
  • 4 金融,货币与宏观经济
    • 4.1 第3章的回顾与总结
    • 4.2 金融资产的概念和功能
    • 4.3 金融资产的种类和区别
    • 4.4 银行体系:大众
    • 4.5 银行体系:商业银行
    • 4.6 银行体系:中央银行
    • 4.7 货币供应
    • 4.8 货币需求
    • 4.9 IS-LM模型(上)
    • 4.10 IS-LM模型(下)
  • 5 所有市场的综合:AD-AS模型
    • 5.1 第4章的回顾与总结
    • 5.2 总需求曲线AD
    • 5.3 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
    • 5.4 价格的变化和总产出的决定
    • 5.5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 5.6 AD-AS模型
    • 5.7 宏观经济政策
  • 6 经济增长理论
    • 6.1 经济增长的概念
    • 6.2 经济增长的源泉
    • 6.3 哈罗德-多马模型
    • 6.4 索洛模型(上)
    • 6.5 索洛模型(下)
    • 6.6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核算
  • 7 阅读
    • 7.1 阅读
  • 8 问卷调查
    • 8.1 问卷调查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是设想错了,还是做法失误

约翰·罗在重商主义后期是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理论和做法,看起来似乎荒谬绝伦,其实也有合理性依据。不然的话,为什么历代总是有人主张和实行通过发行轻一点、薄一点的金属铸币,以多发行货币,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和满足流通中的货币需要?近代以来,直到现代,不总是有以多发行钞票来解决国家所需经费的做法?后来我们还要说到,凯恩斯主义其实也是一种隐含着多发行钞票的经济学说。所以,我们对于约翰·罗这个人和他的理论以及做法,是需要作一番较为认真的分析的。

在金银硬币流通的时代,海内外商业的发展常常受制于货币数量。稍早于约翰·罗的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哲学家约翰·洛克写过一本书,名为《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当他写到货币数量和贸易额的关系时,他假定英国所有的货币数量减少一半,而“商品的年产量”和分配商品的经纪人都和以前一样多。因而“一半贸易”将“全然丧失”,或者是国内每一个人的商品和劳动所能换得的货币只等于以前的一半。这里,洛克虽然大致上说的是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但显然他也认为货币流通的数量要与流通的商品成比例关系,流通中的货币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一半,一半贸易将全然丧失。

15世纪时值西欧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日益迅速地发展起来,而由于西欧金银的供给不相适应,大多数时间内,像英法这样海内外商业急剧膨胀的国家,强烈地感到金银硬币短少,他们把从国外获取货币作为国家的一项整体战略,以解决商品经济发展受制于货币不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大肆流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不同的是,约翰·罗不主张以海外战争为后盾的贸易差额来增加国内的货币,而主张由国家发行更多的货币。他与其他重商主义者的这一差异,是极为重大的差异,牵涉到对货币的本质的根本性认识。重商主义把货币当作最重要的或唯一的财富,调动整个国家以获取货币为目标。这是一种货币观。洛克则继承古代传统,他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金银的价值只是一种想象的和假定的价值”,这是另一种货币观。约翰·罗其实并不崇拜金银,但也不同意洛克的看法,他认为:“各个不同的民族,怎么会以想象的价值给予同一事物呢?……而且怎样去维持这个想象的价值呢?银子是按照它所有的使用价值,即依照自己的实际价值实行交换的;它由于自己充任货币,更获得了一种补充价值。”

约翰·罗的看法对不对呢?对于第一点,从金银货币的产生来看,确是足值的金银交换足值的商品,货币的价值不是“想象的”或“假定的”。至于第二点,金银由于用来铸造货币而有了“补充价值”,是否也是对的呢?这就要看人们怎样去理解了。

有人是这样理解的:说有“补充价值”,就是说货币铸造和发行机构能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就是说,国家可以通过铸造和发行货币创造财富。也就是说,国家印发纸币也能生产“补充”价值,创造财富。由此断定,罗氏跑到法国去建银行,印发纸钞,就是基于这一认识。

约翰·罗是失败了。但是,到底是认识的错误,还是做法失误?其实,罗氏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刚开始流通的金银硬币足值,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磨薄变轻,就不像开始时那样足值,变得不足值了,可它仍然为人们所接受,被当作足值的货币使用,因为人们相信磨薄变轻了的货币还是像刚开始时一样中用。不足值的与原来足值的相比有个差额,这是由谁来“补充”的呢?不正说明银子由于用来铸造货币而有了补充价值?

不足值的硬币可与足值的货币一样流通,那么,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也可以与真正的货币一样流通,并取代后者,只是要看人们是否相信没有价值的纸币能像真正的货币一样被他人所接受,如果能使人们相信,完全可以回收金属货币,代以纸币,从而,使海内外贸易不再受制于金银供给能力。实际上,罗氏时代,已流通着各种信用券,如私人期票、银行兑换券、国库券。纸币的发行已势所必然。罗氏为法国设计建银行、发行纸币、回收金银硬币的计划,能使法国,首先是路易王朝获得回收的大量金银,又能使海内外商业不受金银不足的限制,确是“点石成金”之举。

其实,在英国,有位叫派特逊的苏格兰人,也有发行纸币的想法,他的计划,导致英格兰银行在1694年成立,并取得了成功。英格兰银行业务的安排,只允许发行一定数量的以政府证券作担保的纸币,超过这一数量的所有纸币,都须以黄金作为保证。虽然在证券为担保的发行限额内,这个计划具有通货膨胀的性质,可是,以证券担保的纸币发行额不大,从而保证了计划的成功。

约翰·罗的失败,是他无节制地发行纸币,因而引起恶性通货膨胀,人们的信心彻底崩溃,抛弃纸币,兑换黄金的结果。纸币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人们普遍相信它可以像金银货币一样流通,它才能真的像金银货币那样流通。而人们的信心只能建立在确有可靠担保之上。没有相应担保的无节制发行纸币,才是罗氏失败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