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子勋 赵然 苑媛

目录

  • 1 绪论
    • 1.1 导言
    • 1.2 走进心理学
    • 1.3 什么是心理学
    • 1.4 心理学讨论什么
    • 1.5 古典心理学
    • 1.6 古典到现代
    • 1.7 现代心理学
  • 2 90后与心理学
    • 2.1 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期
    • 2.2 90后同学的心理特征
    • 2.3 90后与父母和老师的比较
    • 2.4 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 2.5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
    • 2.6 如何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 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 3.1 心理健康的定义
    • 3.2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3.3 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3.5 大学环境的变化
    • 3.6 案例分析
    • 3.7 压力的定义
    • 3.8 身体与压力的关系
    • 3.9 积极面对压力
    • 3.10 应对压力小技巧
  • 4 大学生学习心理及问题应对
    • 4.1 认识我们的大脑
    • 4.2 记忆的概念
    • 4.3 记忆的基本过程
    • 4.4 遗忘
    • 4.5 如何提高记忆力
    • 4.6 关于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 4.7 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 4.8 培养创造力
    • 4.9 大学阶段的学习
  • 5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5.1 人际交往的概念
    • 5.2 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 5.3 人际交往的工具及条件
    • 5.4 人际交往的形式及过程分析
    • 5.5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 5.6 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
    • 5.7 人际交往的技巧
  • 6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性心理
    • 6.1 体味爱情
    • 6.2 爱情三角形
    • 6.3 恋爱心理的常见类型
    • 6.4 用沟通化解恋爱中的问题
    • 6.5 倾听与表达
    • 6.6 在恋爱与分手中成长
    • 6.7 性别角色及角色认同
    • 6.8 健康的性心理
    • 6.9 性心理困扰及其应对
    • 6.10 性行为不当的影响及应对
  • 7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 7.1 情绪的定义
    • 7.2 情绪的组成要素
    • 7.3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 7.4 心境、激情与应激
    • 7.5 情绪的功能
    • 7.6 情绪的基本理论
    • 7.7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及特点
    • 7.8 理性情绪疗法
    • 7.9 不合理信念及情绪疗法
    • 7.10 应对负面情绪 培养积极情绪
  • 8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 8.1 何为自我意识
    • 8.2 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 8.3 自我认同感的获得
    • 8.4 人格的心理学含义及其本质
    • 8.5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8.6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 8.7 气质、性格和自我探索
  • 9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与应对
    • 9.1 变态人格
    • 9.2 心理学的识别方法
    • 9.3 变态心理学理论
    • 9.4 变态人格的分类与识别
    • 9.5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疾病
    • 9.6 大学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 9.7 校园自杀危机的干预
    • 9.8 自杀预兆的识别与应对
  • 10 阅读
    • 10.1 阅读
如何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生命体验,是生命从破蛹化蝶的转型,这些生活与学习经历会像生命的养料长久的滋养着你们。

但是今天的大学也与昨日有很大的不同,原来的大学风景美不胜收,像花园一样,充满学术氛围;现在的大学拥挤不堪,充满商业气氛。

高科技与先进设施重组了大学,巨大的图书馆,电脑网络蕴涵的海量信息,先进的实验室,设备齐全的体育馆,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让学习变成轻松容易的事情,但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却在减少,用在体验生活、娱乐、交友、社会活动的时间在增多。

搜索网络上对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调查,有不少的负面的信息,这些批评的,失落的,恨铁不成钢的,良言规劝的的信息充满着老师与社会对你们的关爱。

毋庸置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常:“爱之深,恨之切”,你们要平常心,善于从批评中获取正面激励,从质疑声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你们这代人的智慧。


从生命的智力发展顺序来看:

小学是让人喜欢学习,喜欢学校生活与老师的地方,不是学知识的地方。

中学是建立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思维的方式的地方,不是学知识的地方。

大学时代人的心智发育成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时候真正的开始了。

1.大学有世界一流的讲师,主持着当代科研与科学发展,丰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有丰富的图书馆,馆藏全部的人类知识,供学生任意采摘;

2.有自由的学习风气,不拘一格,允许同学各持己见。老师们提纲挈领,学习完全靠个人的兴趣与努力。

3.同学自己已经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能够更有效的学习。


在大学,有效的学习的四个要素:

1.充分利用大学有效资源;

2.合理的分配学习与生活时间;

3.有一个近期的学习规划;

4.有强烈的通过学习丰满自己的欲望。

那么如何判断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否有效呢?

1.你去大学图书馆是为了自习,还是查阅与研究你感兴趣的知识。你会在图书馆借书吗?一学期下来你借过多少本书?你总是定期的去图书馆翻看最新的科学研究杂志吗?

2.你会根据兴趣蹭课大学著名教授在某些学科上的讲课吗?当学校有国际学术交流,你会去旁听吗?你是否知道你的学校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它们在世界科学上的重要性?

3.你是否对某个科学问题有强烈的兴趣,期待自己未来在这上面有所作为,因此你开始了一种属于自己知识学习与研究过程。这样做往往会带动你对其他科目的全面发展。

4.你会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吗?除了室友、班友,你会建立跨系的校友,包括与喜欢的老师建立师生友情吗?大学是你走向社会生活的预演,如果你在大学如鱼得水,毕业以后在社会上也会适应良好。


对大一的新生来说,经历了长时期中学的刻板学习与高考压力,人会相对的松懈一阵子,有些学生短时间找不到好的学习状态,这是可理解的。

大学以前由于教育的唯分数论,考试成为学习主要的动力,大学需要重建自己要学习动力,虽然应付考试的学习像惯性一样会持续的影响你们一段时期,谁先找到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谁就会赢得大学学习的先机。

由于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挤占了你们大多数时期,很多青春期,青春后期心理与社会发展相对的不足,在大一的时候忙于体验社会生活,或者痴迷于娱乐,交友,是一种心理补偿,你们的心思暂时不在学习上也是可理解的。

中学时期建立的同学友情,因为分别而强化,你们喜欢沉浸在过去的友谊中,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结交新朋友。加上刚开始集体生活,你们跟室友的关系相对肤浅,甚至有些格格不入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在人际情感方面得不到足够支持,你们感觉有些孤单也是可理解的。

大学以前,你的生活规律、经济、衣装大多是父母替代你们,大一的时候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快速的成长,有的同学感觉难以管理自己,花钱没有计划,也不知道如何恰当的修饰自己,这些都是可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