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子勋 赵然 苑媛

目录

  • 1 绪论
    • 1.1 导言
    • 1.2 走进心理学
    • 1.3 什么是心理学
    • 1.4 心理学讨论什么
    • 1.5 古典心理学
    • 1.6 古典到现代
    • 1.7 现代心理学
  • 2 90后与心理学
    • 2.1 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期
    • 2.2 90后同学的心理特征
    • 2.3 90后与父母和老师的比较
    • 2.4 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 2.5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
    • 2.6 如何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 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 3.1 心理健康的定义
    • 3.2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3.3 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3.5 大学环境的变化
    • 3.6 案例分析
    • 3.7 压力的定义
    • 3.8 身体与压力的关系
    • 3.9 积极面对压力
    • 3.10 应对压力小技巧
  • 4 大学生学习心理及问题应对
    • 4.1 认识我们的大脑
    • 4.2 记忆的概念
    • 4.3 记忆的基本过程
    • 4.4 遗忘
    • 4.5 如何提高记忆力
    • 4.6 关于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 4.7 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 4.8 培养创造力
    • 4.9 大学阶段的学习
  • 5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5.1 人际交往的概念
    • 5.2 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 5.3 人际交往的工具及条件
    • 5.4 人际交往的形式及过程分析
    • 5.5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 5.6 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
    • 5.7 人际交往的技巧
  • 6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性心理
    • 6.1 体味爱情
    • 6.2 爱情三角形
    • 6.3 恋爱心理的常见类型
    • 6.4 用沟通化解恋爱中的问题
    • 6.5 倾听与表达
    • 6.6 在恋爱与分手中成长
    • 6.7 性别角色及角色认同
    • 6.8 健康的性心理
    • 6.9 性心理困扰及其应对
    • 6.10 性行为不当的影响及应对
  • 7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 7.1 情绪的定义
    • 7.2 情绪的组成要素
    • 7.3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 7.4 心境、激情与应激
    • 7.5 情绪的功能
    • 7.6 情绪的基本理论
    • 7.7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及特点
    • 7.8 理性情绪疗法
    • 7.9 不合理信念及情绪疗法
    • 7.10 应对负面情绪 培养积极情绪
  • 8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 8.1 何为自我意识
    • 8.2 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 8.3 自我认同感的获得
    • 8.4 人格的心理学含义及其本质
    • 8.5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8.6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 8.7 气质、性格和自我探索
  • 9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与应对
    • 9.1 变态人格
    • 9.2 心理学的识别方法
    • 9.3 变态心理学理论
    • 9.4 变态人格的分类与识别
    • 9.5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疾病
    • 9.6 大学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 9.7 校园自杀危机的干预
    • 9.8 自杀预兆的识别与应对
  • 10 阅读
    • 10.1 阅读
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1.印象、印象管理等基本概念

1)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2)印象形成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搜集他人或事物的有关信息并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印象形成是信息的输入,是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的输出,是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2.几种主要的心理效应

1)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称类属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是一种简单地根据原有经验进行判断的的特殊社会推理形式。社会刻板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这一词语可追溯到 Walter Lippman (1922) 二十年代的经典著作 Public Opinion。 Lippman于此书中认为 『我们不是先看见,然后确认;我们是先确认,然后才看见。…… 我们认识的,都是从文化中的固有形态里提取的一些见解。』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人们的类别化(categorization)认知特点有关,也可说刻板印象是人们类别化的产物。刻板印象的形成一般会经过以下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特定的群体接触,然后将得到的一些信息固定化;另一条是根据间接的资料而来,而这些资料的获得可能多是道听途说,未经自己的直接交往和接触。刻板印象的形成多数来自第二条途径。
















































姓名:Keith(男子名);Karen(女子名)

对这个婴儿的印象:

身体特点:无差别;行为表现:无差别;人格:有差别

相对于“Karen”的评语,人们认为“Keith”好动、吵闹、粗暴(Jussim,1993)。

2)晕轮效应(halo effect)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从一个人的一种品质的存在推断出他还具有其他一些品质的倾向,这种从一种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就好像刮风天气的前一天晚上月亮周围的大圆环是月亮光的扩大化一样。如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着明显的晕轮效应,也即是说,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或她)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3)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活动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的效果(在印象形成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与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一印象是指交往双方初次见面彼此产生的印象,而首因效应强调的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和效果。

附:陆钦斯的首因效应实验(老师举例介绍一个人,词的排序不同导致对同一个人的印象不同)

4)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或定义为:在人际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交往活动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形成的机制也与人们的记忆图式有关。研究表明,在人们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情境时,人们就倾向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从而产生近因效应。总体上说,近因效应是否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旧有图式或印象的清晰、深刻程度;二是最新信息的“强度”。当前者较弱后者较强时则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有关近因效应的实验如陆钦斯的经典实验。

附:陆钦斯近因效应实验

5)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也即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也具有(或定义为:在人际交往中,投射效应是指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其他人身上)。例如,疑心重的人,认为别人也不怀好意;富于攻击性的人,认为别人也生性好斗。

6)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当人们在对他人(特别是陌生人)认知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有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价。

定势效应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认知层面,即人们的认知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并从这个假设出发来看待眼前的事物或人,这属于一种推理层面的认知偏差。二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所掌握的信息少,人们习惯于用自己已有的一些经验作理所当然的推理,将某一可能存在或不存在的个性品质与其外部的一些特点联系起来。


人际关系小测验


他-我融合度量表(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简称IOS量表,由阿龙等人(Aron et al.,1989)用于测量被试和另外一个人的情感融合度或心理距离。量表包括7个重叠程度线性增加的双圆,7个图形形成一个7点等距量表;其指导语为“请圈出下面哪张图片最能代表你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指导语,IOS量表可以测量背时和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远近。(图片:量表图片)

     他 - 我融合度量表(IOS,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ron et al.,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