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子勋 赵然 苑媛

目录

  • 1 绪论
    • 1.1 导言
    • 1.2 走进心理学
    • 1.3 什么是心理学
    • 1.4 心理学讨论什么
    • 1.5 古典心理学
    • 1.6 古典到现代
    • 1.7 现代心理学
  • 2 90后与心理学
    • 2.1 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期
    • 2.2 90后同学的心理特征
    • 2.3 90后与父母和老师的比较
    • 2.4 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 2.5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
    • 2.6 如何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 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 3.1 心理健康的定义
    • 3.2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3.3 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3.5 大学环境的变化
    • 3.6 案例分析
    • 3.7 压力的定义
    • 3.8 身体与压力的关系
    • 3.9 积极面对压力
    • 3.10 应对压力小技巧
  • 4 大学生学习心理及问题应对
    • 4.1 认识我们的大脑
    • 4.2 记忆的概念
    • 4.3 记忆的基本过程
    • 4.4 遗忘
    • 4.5 如何提高记忆力
    • 4.6 关于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 4.7 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 4.8 培养创造力
    • 4.9 大学阶段的学习
  • 5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5.1 人际交往的概念
    • 5.2 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 5.3 人际交往的工具及条件
    • 5.4 人际交往的形式及过程分析
    • 5.5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 5.6 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
    • 5.7 人际交往的技巧
  • 6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性心理
    • 6.1 体味爱情
    • 6.2 爱情三角形
    • 6.3 恋爱心理的常见类型
    • 6.4 用沟通化解恋爱中的问题
    • 6.5 倾听与表达
    • 6.6 在恋爱与分手中成长
    • 6.7 性别角色及角色认同
    • 6.8 健康的性心理
    • 6.9 性心理困扰及其应对
    • 6.10 性行为不当的影响及应对
  • 7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 7.1 情绪的定义
    • 7.2 情绪的组成要素
    • 7.3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 7.4 心境、激情与应激
    • 7.5 情绪的功能
    • 7.6 情绪的基本理论
    • 7.7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及特点
    • 7.8 理性情绪疗法
    • 7.9 不合理信念及情绪疗法
    • 7.10 应对负面情绪 培养积极情绪
  • 8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 8.1 何为自我意识
    • 8.2 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 8.3 自我认同感的获得
    • 8.4 人格的心理学含义及其本质
    • 8.5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8.6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 8.7 气质、性格和自我探索
  • 9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与应对
    • 9.1 变态人格
    • 9.2 心理学的识别方法
    • 9.3 变态心理学理论
    • 9.4 变态人格的分类与识别
    • 9.5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疾病
    • 9.6 大学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 9.7 校园自杀危机的干预
    • 9.8 自杀预兆的识别与应对
  • 10 阅读
    • 10.1 阅读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他1870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郊外一个富裕的米商家里。家里有6个孩子,他排行第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他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与哥哥的竞争。他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哥哥。阿德勒从小就体弱多病,驼背,行动不便,在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是落后于哥哥和其他玩伴。

所以,跟哥哥的活蹦乱跳比起来,他觉得自己又小又丑。由于他身体不好,得到了妈妈的宠爱,可是弟弟出生以后,这种特殊对待就结束了。

他后来回忆说:“在我两岁以前,妈妈对我很宠爱,但弟弟出生后,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我有一种被废黜的感觉。”

4岁时,阿德勒患肺炎,险些丧生。还有两次差点儿被卡车撞死。病好之后,他就下决心长大要当医生。他曾说,他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童年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阿德勒在学校也常被自卑感困扰。有一年数学成绩很糟糕,不得不重读这门课。老师劝他父亲带他离开学校,去跟鞋匠当学徒。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动力。他疯狂地学习,不久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1895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后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最初,他热切地追随Freud研究精神分析学,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辩护Freud在《梦的解析》一书中的观点。1902年加入弗氏集团。

在饱受赞誉的情况下,他成为继Freud之后的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主席、维也纳讨论小组首任主席,以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但是,他与老师Freud的分歧越来越严重,1911年辞职,与Freud分道扬镳。

阿德勒自成一派,以“自卑情结”为中心,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1926年第一次到美国,受到热烈欢迎,次年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4年定居美国。1937年,在前往苏格兰讲学的途中,因心脏病去世。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

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

他以儿童为例,儿童是弱者,各方面都无能为力,要靠人照顾才能活下来。所以,每个人都想克服自己的自卑,方法有二:一是补偿,二是超越。努力追求某个方面的成功,就是为了克服自卑,超越自卑,以获取优越感。同时,他也指出,过度自卑的人,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无助感,就不会驱使自己去寻求优越感了。

讲到这里,我想问一下:你能接受阿德勒关于自卑的观点吗?

无论怎样,人无完人,承认自卑是需要勇气的。

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自卑,真诚地接纳当下的自己,你就已经获得了心灵成长!

因为敢于接纳弱小,才是真正的强大!

敢于接纳自卑,才是真正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