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所引用的图片等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使用,不做它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f3e5488d1a7a589aff75ea039150ca96.png)
重阳节【概说】
中国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所以又称“登高节”。 茱萸节、菊花节。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1、源于西汉说:
西晋人葛洪(281-341)所著《西京杂记》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所由。”此书多记西汉轶闻轶事,此一条所言是可信的。特别是“相传自古,莫知所由。”讲得十分客观且有分寸,即这一节日,当时只是“佩茱萸”、“饮菊花酒”、“食饵”,但其自古相传,由来不清。正因由来不清,为后之作者提供了演绎的空间。
2、源于东汉说:
南朝梁国吴均著《续齐谐记》云:(东汉)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这个传说将重阳节定在了东汉。
![](http://src.house.sina.com.cn/imp/imp/deal/1b/82/9/39092940ecca041b97d7bbc4963_p24_mk24.png)
3、盛行于魏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高已十分流行。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岁往月来,忽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百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仅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见笔者与夏传才先生《曹丕集校注》)由此可知曹丕时代九月九日之佳节,有送菊花,祝长寿之礼。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5、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