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所引用的图片等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使用,不做它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5620e1120e53856c75fc10ffeabc3bc5.png)
重阳节【习俗】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2f6b81c74fd83c59b7ac67b7b96db447.png)
1、登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高已十分流行。
据《晋书》记载,东晋大将桓温,曾于重阳日带着他器重的参军孟嘉(陶渊明外祖父)和其他幕僚登龙山(今安徽当涂县)。风吹掉了孟嘉的帽子,但他丝毫也未察觉。桓温想看孟的举止,叫左右勿言。桓温暗命孙盛作文嘲笑孟嘉,放在孟嘉的坐处,孟嘉观文,从容自若,亦拿起笔来即席作答,其文甚美,四坐皆惊叹不已。后人还在龙山筑有“落帽台”,把重阳节称作“落帽之辰”。
晋末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方便,还自制了一种登山的木屐,前后装有铁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
重阳节最重要的仪式活动是登高,登高的原意是避凶气。古人认为,奇数主凶。九是最大的奇数,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是大凶之日。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传说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这个故事形象地说出了九月九之毒与凶。
2、佩茱萸
重阳节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3、赏菊并饮菊花酒![](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76689561becf23b10b32adc885da20b4.png)
(1)赏菊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明代《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178c57cdf04ac148abbc420006abd2b2.png)
(2)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4、吃重阳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蓬饵即最初的重阳糕。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5、祭祖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6、敬老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节【文化内涵】
1、避邪。
登高是避邪,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茱萸又称“避邪翁”。
2、求寿:
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之贵,仅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由此可知曹丕时代九月九日之佳节,有送菊花,祝长寿之礼。菊花又名“延寿客”。
3、尝新
宋代《玉烛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