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所引用的图片等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使用,不做它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QQ截图20171023152610.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f2c51a77da347466b8d508df2fcd218e.png)
作为节日的清明,有双重意义。
1、在节期上占据了清明节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
2、在节俗上吸纳了寒食节的习俗活动而形成。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开始。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鹌;
三候虹始见。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
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一直到今天,扫墓祭祖、踏青游戏仍然是清明节的核心节俗。
清明节 【起源】
清明与寒食和禁火有密切的关系。
沿革脉络如下:
禁火→寒食↘
清明与寒食和二为一
清明↗
1、禁火节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称禁火。自寒食节禁火之后,除了皇宫中保存火种外,民间便没有火种了。直至清明节那天,才将宫中保存的火种重新点燃,传至各家,谓之“新火”。这一系列过程称为改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也称禁烟节。
据《周礼》记载,按周朝的旧制,有在春分时禁火的风俗,其目的是为了三月出火。每至三月,管理火种的人员敲着木铎,发出响声,提醒人们实施禁火。所以,周朝的禁火制,不可能是为后来的晋国臣子介子推而设,故寒食节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而是与周朝的禁火、出火的风俗有关。
![QQ截图20171023154628.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d582e240fa87700fd142228362a653f7.png)
2、寒食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当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习俗,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3、寒食清明合二为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清明前1-2日是寒食节)后来就逐渐传成寒食清明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