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所引用的图片等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使用,不做它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e899b6812a770d501224afa0cdc3a2ce.png)
清明节【习俗】
1、禁火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火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
郎瑛的《七修类稿》卷34就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chōng]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青团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bfb8d78b4712f7f0d9b7c55784820aff.png)
清明果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63db79f939e198b32e963038931d52ee.png)
醴酪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83310c53c25c2e33c62c8532ce3dcee5.png)
《邺中记》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
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
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
环饼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98e9e0cb3211f9d0bf67707c25f6111d.png)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 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2、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后演变为
① 皇家祭陵;
② 官府祭孔庙、祭先贤;
③ 百姓上坟。
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寓意是沾先祖德泽。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轿马后挂楮(chǔ)锭。楮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古时亦作纸的代称 楮钱即是祭祀时焚烧的纸钱。锭为了防止纸张被风吹走,人们使用的金属镇纸 ,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lèi]者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QQ截图20171023163053.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64afaeeba0125d608155d524ba513438.png)
3、插柳
① 纪念神农
清明插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② 怀念介之推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③ 用柳驱鬼
用柳驱鬼的习俗,则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有“插柳户上,百鬼不入”之说。这是因为,柳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具有驱邪功能的吉祥物。清明节祭祖扫墓,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鬼魂邪气侵扰,必须禳灾、驱邪,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因此,清明节又称“插柳节”。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
④赐福驱疫
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⑤戴柳
除了插柳习俗外,清明时节还有戴柳的习俗。所谓戴柳就是将柳枝编成环戴在头上,或者将嫩柳枝结成花朵插在头上。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灾、祈福迎祥之用外,还有纪年华之义。
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这是因为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意,特别是妇女戴柳,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4、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
“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
“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可谓盛极。
![QQ截图20171023162820.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fd1d3ba6c20bb38d7d2e3f1344191fa2.png)
5、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中国古代普遍流行的习俗。我国是最早发明风筝的国家。风筝别称纸鸢,也称风禽、纸鹞等。
据古籍记载,放风筝一开始就和原始的宗教有关,因当时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极不发达,人们还没有能力抵抗疾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天赐好运的心理,在风筝上予以寄托便是一例。
古人认为,清明节放飞风筝可以消除灾难、放飞晦气。因此,古人在放飞风筝时,通常会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任凭清风把它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一年平安吉祥。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又叫“放断鹞”。所以,别人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拾的,否则会沾上霉运,给自己带来晦气。
![23.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674ffeb0075e047223abbc3c109d09d0.png)
6、荡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
“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7、蹴鞠
盛行于唐。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
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6cdf360038d6dc94add7dc49cb82072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