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所引用的图片等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使用,不做它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端午节习俗.png](https://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fbd2802ce73e5f404e1cd1c499b12f21.png)
1、赛龙舟
(1)纪念屈原
(2)送瘟神
在端午节所祭祀的神灵中,有一个神灵是瘟神。瘟神,就是疾病之神。
相传五月五日瘟神下界。端午正是盛夏,害虫多,疾病多。所以在这个特定时刻祭祀瘟神倒是很符合实际要求的。
对待这个瘟神,人们的祭祀方法也很独特。有的是祭祀瘟神,有的是送瘟神”。
①祭祀瘟神
相信瘟神掌握瘟疫,祈求他保护人类免遭瘟疫的时候,就采用祭祀瘟神的方式;
②送瘟神、烧瘟神
相信瘟神带来了瘟疫.那么就要采取送瘟神、烧瘟神的方式了。
送瘟神要用船。
有的地方用纸扎成船型,然后烧掉。毛泽东的诗词《送瘟神》中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说的是烧瘟神这个习俗。
还有的地方用真船,把瘟神送到湖心沉入水底。送瘟神当然速度越快越早就越好。所以人们就用力快快划船,这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结论:
端午节的起源与赛龙舟无关,赛龙舟与屈原之死亦无关。
端午节的起源是因于辟邪,赛龙舟的习俗因于送瘟神。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大部分人认为,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吃粽子是与古人尝黍和祭祖有关,是一个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将吃粽子和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屈原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便约定俗成地演化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3、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传说唐开元年间,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4、悬艾虎 蒲剑 辟邪
![](http://image.yuanlin.com/yuanyi/uppic/2014/5/ef9419e7-470e-4c9a-9395-2985f1d28e02.jpg)
5、簪菖蒲、榴花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fb7e87d0d7d1f0709839376d94e1c4f0.png)
6、佩香囊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5d209c8a4b7584afd4f1367194b588e2.png)
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 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