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所引用的图片等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使用,不做它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端午节文化内涵.png](https://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4bc3f4a9e79dc3b6af5a076a00e63fbc.png)
一、纪念屈原
端午食粽子、赛龙舟,追思先哲。
二、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疫的习俗。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一)避毒邪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避毒邪、求平安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避毒邪有两个方面:避瘟疫;避五毒。
1、避瘟疫
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指感疫疠之气造成的一时一地大流行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素问·本病论》称温疫。如《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
(1)悬挂草药——天中五瑞
我国民间历来有把农历五月称为“毒月”,把五月初五叫作“毒日”的说法。在古人看来,五月真是个多灾多难的月份,蚊虫孳生,百毒活跃,特别是其中的“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等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为了对付这五种毒物,古人费尽心思,终于找到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等五种植物,合称“天中五瑞”。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2060360ca4c343ef7cffaa2abbb46774.png)
(2)沐兰汤——兰汤洗浴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记载的古俗。文中的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神农本草经》:“杀蛊毒,辟不祥”。
2、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蜥蜴、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1)贴五毒图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2)用雄黄朱砂避五毒
①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
② 用雄黄朱砂酒喷洒消毒
③ 用雄黄朱砂酒涂抹小儿身体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 五月进入夏季,五毒俱出,饮雄黄酒,以雄黄酒喷洒环境,涂抹小儿暴露的部位,是为了预防毒虫咬伤。
(3)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玲珑可爱,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芳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囊颇有讲究。
(二)采药贮药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纯阳”之日,在这天采下的“百草”,均可入药。故民间有“五月端午草,百样都是药”,“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到来都是药”之说。《抱朴子·养生论》载:“五月五日,宜合‘截疟鬼哭丹’”; 采集车前草、水灯芯、金银花、葛藤、菖蒲、半夏、鸡肠草等等。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一直是我国一个全民的采集药草、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日。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我们要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全民健身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