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有害物种人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显示,上述三国外来物种人侵造成的损失分别是1370 亿美元、1300 亿美元和 800 多亿美元。我国也是外来有害物种人侵造成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
处来物种人侵是一个某些物种增加和某些物种减少的过程,这个过程势必引起群落的结构变化,当然也就引起群落的动态变化,体现出干扰在群落结构形成和动态中的作用。
一、 外来物种人侵的途径
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物种。有针对性地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既可丰富引进国的生物多样性,又能带来诸多效益;但若引种不当或缺乏管理则会引发较大负面影响。
引种(introduction)是最主要途径,即将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这种转移可以是国家内的或国家间的。
有意引种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有针对性地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为改良草地、满足对新的优质速生牧草的需求而引进牧草或饲料(三叶草、紫花苜蓿等),为快速解决生态环境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域污染而引进(典型的案例有互花米草、薇甘菊和凤眼莲等)。
据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2013) 资料,目前人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已经确认有 544 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 多种。科技部“973”计划生物入侵项目首席科学家万方浩提出,人侵我国的物种有 20 多种已暴发成灾,我国已成为遭受处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外来物种很容易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人侵。
二、 入侵物种带来的危害
外来人侵种传人后,在一定的个体密度下,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海拔、土壤、水分、营养环境条件中,开始定殖并形成种群,随后通过人类活动或借助自然力量扩散传播。就以水葫芦的扩散为例,水葫芦兼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自身强大的繁殖特姓、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使它在很多生境中均可生长,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等是其最为适宜的生境,它也常生长在稻田,而成为害草;另外,在沼泽地及其他低湿的地方,水葫芦也可生长繁殖。
外来物种通过争夺、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危及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进一步通过形成太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物种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如 1987 年四川引入原产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瓶螺养殖,在泸州等地形成田间自然种群,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农作物,对当地水生贝类、水生植物造成严重威胁,瓶螺由于携带管圆线虫病,2006 年8月造成震惊世人的北京福寿螺事件。
外来人侵种可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危害。如紫茎泽兰(绿洲毒草)自从20世纪 50 年代从再南边境一带传A申园,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迅速泛滥成灾,漫山遍野密集成片。牛羊吃了它,还会引起动物哮喘病,仅 1979 年就造成云南省的52 个具179 个乡发病马5 015 匹,死亡3 486 匹,甚至造成“无马县”,严重侵害当地的农作物和牲畜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某外来物种停止传人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人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的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
三、 对外来物种的管理与控制
(1) 在引人外来物种之前,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引人目的,另一方面要对被引入物种生长特性有明确的认识。
(2) 对于已经引人的物种,要有明确的控制和可采用的根除方法,诸如机械防治(最简单的就是人工清除)、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和物种相互影响的办法等)、化学防治(喷洒化学药剂)或综合防治等都可利用。要根据地区和根除对象的差异选择经济有效、对环境和其他物种不产生危害的方法,事前要进行全面评估来确定。最重要的还是要及昂发现,在其人侵的早期迅速予以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