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课程概况
    • 1.1 课程导学
    • 1.2 课程思维导图
    • 1.3 教学大纲
    • 1.4 教学进度表
  • 2 第一章  绪论
    • 2.1 1.1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 2.2 1.2 21世纪的生态学
    • 2.3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 2.4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 2.5 复习与思考
  • 3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3.1 2.1 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
    • 3.2 2.2.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3 2.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4 2.2.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5 2.2.4 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3.6 分组讨论-生态因子识别与诊断
    • 3.7 师生讨论1:澳洲大火灾对我们的启示
    • 3.8 师生讨论2:沙尘暴的启示
    • 3.9 知识拓展:荒漠世界
    • 3.10 复习与思考
  • 4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4.1 3.1 种群的概念与动态
    • 4.2 3.2 种群调节
    • 4.3 3.3 环境容纳量与种群资源的合理利用
    • 4.4 师生讨论:珍惜濒危物种保护
    • 4.5 师生讨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分析
    • 4.6 师生讨论:2021年我国31省公布人口出生率
    • 4.7 复习与思考
  • 5 第四章 生活史
    • 5.1 4.1 生活史概述
    • 5.2 4.2 繁殖格局
    • 5.3 4.3 繁殖策略
    • 5.4 4.4 性选择
    • 5.5 复习与思考
    • 5.6 师生讨论:北疆荒漠中的“投机者”——尖喙牻牛儿苗
  • 6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6.1 5.1 种内关系
    • 6.2 5.2 种间关系
    • 6.3 知识拓展:昆虫盛宴
    • 6.4 复习与思考
  • 7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 7.1 6.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 7.2 6.2 群落的种类组成
    • 7.3 6.3 群落的结构
    • 7.4 6.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 7.5 6.5 群落的分类
    • 7.6 师生讨论:岛屿理论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 7.7 复习与思考
  • 8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 8.1 7.1 群落变化类型
    • 8.2 7.2 群落演替
    • 8.3 7.3 物种多样性变化
    • 8.4 7.4 外来物种入侵
    • 8.5 复习与思考
    • 8.6 师生讨论:草原退化演替过程
  • 9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的一般特征
    • 9.1 8.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9.2 8.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9.3 8.3生态效率
    • 9.4 8.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 9.5 复习与思考
  • 10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10.1 9.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能量环境
    • 10.2 9.2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 10.3 9.3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 10.4 9.4 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 10.5 复习与思考
  • 11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11.1 10.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与特点
    • 11.2 10.2 地球化学循环
    • 11.3 10.3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 11.4 10.4 放射性核素循环
    • 11.5 10.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人类健康
    • 11.6 复习与思考
  • 12 第十一章 陆地生态系统
    • 12.1 11.1 概述
    • 12.2 11.2 森林生态系统
    • 12.3 11.3 草原生态系统
    • 12.4 11.4 荒漠生态系统
    • 12.5 复习与思考
  • 13 第十二章 水域生态系统
    • 13.1 12.1 概述
    • 13.2 12.2 淡水生态系统
    • 13.3 12.3 湿地生态系统
    • 13.4 12.4 海洋生态系统
    • 13.5 复习与思考
    • 13.6 讨论课:营养级联效应
  • 14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14.1 13.1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 14.2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3 13.3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 14.4 复习与思考
    • 14.5 总复习
  • 15 实验
    • 15.1 实验一 叶面积仪的操作
    • 15.2 实验二 巴氏罐诱法诱捕昆虫
    • 15.3 实验三 群落调查
    • 15.4 实验四  植物光合效率的测定
    • 15.5 演示实验——群落演替分析
师生讨论:北疆荒漠中的“投机者”——尖喙牻牛儿苗
  • 1 师生讨论
  • 2 问题探讨

北疆荒漠中的“投机者”——尖喙牻牛儿苗丨旱域生灵

每年春季,铺天盖地的黄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腾空而起,宣布着南疆正式进入沙尘多发时期,而此时坐拥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北疆,正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北疆荒漠除了拥有“沙漠地毯”——生物土壤结皮这种固沙神器以外,还存在一类特殊的短命植物层片。每年4月,它们利用冬季积雪融水和春季降雨,在多数落叶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尚未返青之前,便在沙丘表面形成了层片,即使在6月枯萎之后,也对沙丘的稳定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说短命植物层片中的“带头大哥”,非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下文中简称尖喙)莫属。短命植物层片所干的“好事”和“坏事”均由它带头。它既可以贡献超过短命植物层片一半以上的生产力,也可能因为它引发沙漠火灾,它成熟的果实由7-9 cm羽毛状附属物和种子组成,脱落后的果实如杨絮一般,白茫茫地铺在地表,极易燃烧。

 


作为短命植物层片的优势物种,尖喙在沙漠中生存的智慧是什么?在众多的短命植物物种中,它又是如何脱颖而出,坐上“一把手”的位置呢?在生存策略上,如果说南疆的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练就的是稳扎稳打,增加根深的苦功夫,那么北疆的尖喙信奉的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尖喙的根深一般不超过50cm,不像疏叶骆驼刺,动辄几米的根深,直奔地下水位而去。所以尖喙是干旱逃避型植物,当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合适时,迅速萌发并完成生活史,是个典型的投机者。


当尖喙掌握了这项快速完成生活史的技能后,它的萌发开始变的“鲁莽”。即使过了水热配比最适合自己生长的春季,在夏季、秋季、大降水事件后也会导致其萌发,甚至形成层片。这种“鲁莽”的萌发也是有代价的:一是大部分夏萌尖喙并不能完成生活史,还未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便凋零死亡;二是尽管秋萌尖喙可以越过冬季,同春萌植株一同生长,但遗憾的是春萌植株好像并不能感受到同胞的存在,依然大量萌发,春萌植株密度大,但其竞争力远弱于植株高自己一截的秋萌植株,导致部分春萌植株也无法完成生活史。

 

尖喙在春季、夏季、秋季萌发的现象其实属于“两头下注”策略,是生命有机体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的有效生存策略之一。但是“两头下注”策略只是解释了尖喙异时萌发的合理性,还是不能让我们明白,尖喙为什么能不顾一切、肆无忌惮地萌发呢?


家底厚、输得起是原因之一。尖喙的种子属于硬实性种子,硬实性种子的优势在于寿命长,所以土壤种子库中积累了大量的尖喙种子,夏季萌发的尖喙即使全军覆没,颗粒无收,也无需担心;其次,尖喙秋萌植株的繁殖能力远大于春萌植株,结种数量甚至是春萌植株的5倍,所以在生长过程中即使伤害到了春萌植株也无妨,因为一切都是为了维持种子库、更新种子库。


此外,种子库中可能存在一套让“老弱病残”的种子进行“优先萌发”的法则。尖喙种子寿命虽长,但是终究会因为有机质的呼吸耗尽而失去活性。这部分“老弱”的种子与其等待死亡,不如为了后代的繁衍,进行最后一次绚烂的绽放。残缺不全的种子亦是如此。的确,实验过程中新鲜的种子不易萌发,但是经过反复低温处理后,种子便认为自己已经经过了多个春夏秋冬,可以英勇就义了。还有一种办法可以让新种子萌发,把其种皮划破,达到了“病残”的效果,划破后其萌发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写到这里,如果我们已经被尖喙种子的萌发策略给秀到了,显然我们还是小看了它。广义的“两头下注”策略其实已经把“优先萌发”策略包含在内。残酷的竞争可能让子代在母体中已经被贴上了自己无法选择的标签:哪一颗是鲁莽的,要担负起冲锋陷阵,占据地盘,维持自身优势的使命;哪一颗是沉稳的,要负责保存实力,择机而出。这种“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策略,成就了北疆荒漠生态系统尖喙的生存之道、优势之道。


世界万物,因不同而精彩。尖喙牻牛儿苗虽然是个投机生存者,不像乔灌木那么伟岸,但是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并且通过一系列进化,让自己成为了无法代替的优势种。尖喙牻牛儿苗的身躯虽柔弱,但依旧可为北疆的天空添上一抹蓝色。


参考文献:

1. Chen Yan-Feng, Zhang Ling-Wei, Shi Xiang, Ban Ying, Liu Hui-Liang, Zhang Dao-Yuan (2018). Life history responses of spring-and autumn-germinated ephemeral plants to increased nitrogen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59, 756 – 763. 

2. 成小军, 谭敦炎 (2009). 短命植物异喙菊异形果实的两头下注策略. 植物生态学报, 33, 901–910

3. 杜佳倩 (2021). 准噶尔荒漠尖喙牻牛儿苗种子秋萌的生态生物学机制.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4. 李得新 (2020). 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春萌和秋萌植株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5. Zang Yong-Xin, Ma Jian-Ying, Zhou Xiao-Bin, Tao Ye, Yin Ben-Feng, Zhang Yuan-Ming (2021).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the productivity of a desert ephemeral plant community in Central Asia, but there is no slope position effect.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32: e13077 

6. 张涛, 孙羽, 田长彦, 冯固 (2007). 两种短命植物春萌秋萌个体生态生物学特征比较. 植物生态学报, 31(6): 1174-1180.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