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皇多士,
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
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就是人才。推进改革发展大业,实现民族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用好这么丰富的人才资源,在思想上要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像周文王那样尊贤礼士、深得人心,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种价值追求,才能感召人才、吸引人才。在体制机制上,需要建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的一整套有效制度,为各类人才各展所学、各尽其能打造坚实的舞台。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持之以恒地做好人才工作,才能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大活力。
■原典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
——﹝西周﹞《诗经•大雅•文王》
■释义
《文王》出自《诗经•大雅》,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的道德功绩,并宣扬周朝取代殷商的“天命”。朱熹《诗集传》称:“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指明此诗创作于西周初年,作者为周公。后世多从此说。
“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汉高祖刘邦在《大风歌》中咏叹:“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同样渴求治国安邦的良才,堪称周公的远年知音。
千人之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
——《在河北参加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担当。在选人用人上,担当体现在哪儿?就体现在敢于说真话、敢于听真话。的确,讲真话、听真话,都需要勇气和党性,尤其是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很复杂的当下。正因为没有讲真话、听诤言的环境,才导致背后说闲话、瞎嘀咕的多了,才导致信奉“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的多了。一些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处罚时,几乎都谈到班子内部监督不够,说没人提醒我,如果当年有人咬咬耳朵、拉拉袖子,也不至于犯这么大的罪。在民主生活会上,能不能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开展批评?在一些干部出现苗头性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站出来秉持公心、说几句公道话?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党性修养,更关乎一个政党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能力。小问题没人提醒,大问题无人批评,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原典
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释义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是战国策士赵良对秦相商鞅的谏言。掖:也作“腋”,狐皮以腋部价值最高。诺诺:随声附和。谔谔(è):直言争辩的样子。意思是,一千个人说恭维话,不如一个人说真话有价值,这就好比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珍贵一样。
商鞅听了赵良的话,感慨地说:“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意思是,美词巧言好比花朵,直言不讳好比果实,逆耳忠言好比药石,甜言蜜语好比疾病。并力请赵良直言不讳。
由赵良与商鞅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古人对谔谔之言是何等珍视。谔谔之言为何可贵?乃因很多“谔言”切中时弊,使人们看清了问题的本质,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官员耳中这样的“谔言”常在,不时提醒,才能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不知人之短,
不知人之长,
不知人长中之短,
不知人短中之长,
则不可以用人,
不可以教人。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引用魏源的这句话,提出了了解一个人能力的四个方面:短处、长处、长处中的短处、短处中的长处,也充分说明了识人之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种简单地以“不错”或是“不行”的模糊评价来决定干部是“上”还是“下”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解见识;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原典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不然,但取己所明而已,但取己所近而已。
——﹝清﹞魏源《默觚•治篇七》
■释义
《默觚》是清末思想家魏源的哲学著作,撰于道光十五至十九年(1835—1839年)。“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为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本书分《学篇》《治篇》两部分。
魏源在评价历代用人制度的得失和揭露清政府用人制度的弊端时,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他指出,不了解一个人的短处,又不了解一个人的长处,不能发现一个人长处中的短处,也不能发现一个人短处中的长处,就无法合理用人、育人。为此,魏源提出了正确的用人育人方法:“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辟:又作“避”,回避。认为用人就是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教育人就是成人所长,去人所短。魏源的人才思想充满了辩证法,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100多年前,诗人龚自珍痛感于清廷衰弱腐朽,国家内忧外患,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令人赞叹。习近平同志引用这一诗句,提出的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如何才能形成活力迸发、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习近平同志强调,“把好干部选用起来,需要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防止万马齐喑。在不少地方或者单位,干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的,做功好的不如唱功好的,谋事的不如谋人的,结果导致人才“逆淘汰”现象产生,阻碍了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打破唯票取人和论资排辈,才能真正做到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和放手使用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才能让人才脱颖而出、受到重用,树立“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的正确导向。
■原典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释义
《己亥杂诗》是清代中后期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创作的组诗。己亥即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年48岁的诗人因厌恶仕途,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家眷,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己亥杂诗》共315首,本诗为第220首。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愤。“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封建统治下,人们思想被禁锢,才华遭扼杀,朝野噤若寒蝉的悲哀现实。作者以“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指出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社会变革才会唤起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为脍炙人口,为传世名句。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面对危局,诗人主张对内实施改革,对外抵御侵略,并针对人才备受压制的状况,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忧思和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骏马能历险,
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用当其实、用其所长。的确,每个人的特点不同、特色有别、特长各异,关键在于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诸葛亮错用马谡以致失了街亭,赵国误用名将之子赵括结果长平之战大败,都是因为用错了人、选错了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做决策,二是用干部。用干部不能拉郎配,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决定,而应该用得其所。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地方用干部,涉及具体人时,往往只看资历、看轮到谁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而不是看谁更优秀、更合适,材非其所、用非所长,结果干部干得很吃力,问题堆了一大堆,工作也难以打开局面。
■原典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
——﹝清﹞顾嗣协《杂兴》
■释义
顾嗣协(1665—1722年),清代康熙年间诗人。他留下的诗文很多,但最为人称道并广为引用的还是这首哲理小诗《杂兴》。此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寓理深刻,揭示了物各有其利、各有其弊,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因材施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辩证道理。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形象地告诉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世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天才也有不如常人的方面。只有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人生坐标,赢得成功。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故作者提出:“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人才贵在适用,不必过于苛求,只要具备相应的才能就可予以任用;过分苛求,强人所难,只会把大批人才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