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专题1 马克思主义观
    •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 1.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1.4 辅助视听资料
  • 2 专题2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 2.2 什么是物质?
    • 2.3 物质与意识
    • 2.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2.5 “三进”精品课习题
    • 2.6 辅助视听资料
  • 3 专题3 唯物辩证法
    • 3.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3.2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 3.3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 3.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3.5 辅助视听资料
  • 4 专题4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4.1 科学的实践观
    • 4.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4.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4.4 辅助视听资料
  • 5 专题5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 5.1 真理
    • 5.2 价值
    • 5.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5.4 辅助试听资料
  • 6 专题6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 6.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6.2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6.3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6.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6.5 辅助视听资料
  • 7 专题7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主体力量
    • 7.1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7.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7.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7.4 辅助视听资料
  • 8 专题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8.1 什么是商品?
    • 8.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 8.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8.4 辅助视听资料
  • 9 专题9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9.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 9.2 剩余价值的本质
    • 9.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 9.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9.5 辅助视听资料
  • 10 专题10 资本主义论
    • 10.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10.2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 10.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0.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10.5 辅助视听资料
  • 11 专题11 社会主义论
    • 11.1 社会主义五百年
    • 11.2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11.3 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11.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11.5 辅助视听资料
  • 12 专题12 共产主义论
    • 12.1 共产主义新社会
    • 12.2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 12.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12.4 辅助视听资料
  • 13 平“语”近人
    • 13.1 第一集
    • 13.2 第二集
    • 13.3 第三集
    • 13.4 第四集
    • 13.5 第五集
    • 13.6 第六集
    • 13.7 第七集
    • 13.8 第八集
    • 13.9 第九集
    • 13.10 第十集
    • 13.11 第十一集
    • 13.12 第十二集
  •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 14.1 第一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14.2 第二讲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 14.3 ​第三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 14.4 第四讲 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
    • 14.5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14.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 14.7 第七讲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14.8 第八讲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 14.9 第九讲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 14.10 第十讲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 14.11 第十一讲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4.12 第十二讲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14.13 第十三讲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14.14 第十四讲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14.15 第十五讲 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14.16 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 14.17 第十七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4.18 第十八讲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4.19 第十九讲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14.20 第二十讲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4.21 第二十一讲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14.22 第二十二讲 建设美丽中国
    • 14.23 第二十三讲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4.24 第二十四讲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14.25 第二十五讲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14.26 第二十六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27 第二十七讲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4.28 第二十八讲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 14.29 第二十九讲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14.30 第三十讲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15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品课
    • 15.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哪些深刻复杂变化?
    • 15.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 15.3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 15.4 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 15.5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 15.6 在危机中育先机 与变局中开新局
  • 16 党的重要文献
    • 16.1 党的十九大报告
    • 16.2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
    • 16.3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
    • 16.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
    • 16.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 16.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
    • 16.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 16.8 党的二十大报告
  • 17 《求是》杂志习近平重要文章
    • 17.1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17.2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7.3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17.4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 17.5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 17.6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17.7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 17.8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17.9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 17.10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 17.11 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7.12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17.13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 17.14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 17.15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 17.16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 17.17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 17.18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 17.19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 17.20 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
    • 17.2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 17.22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 17.23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17.24 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 17.25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 17.26 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 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 17.2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7.28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17.29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 17.30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17.31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 17.32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17.3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7.34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17.35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 17.36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17.37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 17.38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17.39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
    • 17.40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8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 18.1 序言
    • 18.2 敬民篇
    • 18.3 为政篇
    • 18.4 立德篇
    • 18.5 修身片
    • 18.6 笃行篇
    • 18.7 劝学篇
    • 18.8 任贤篇
    • 18.9 天下篇
    • 18.10 廉政篇
    • 18.11 信念篇
    • 18.12 创新篇
  • 19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19.1 敬民篇
    • 19.2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3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9.4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9.5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等文中引用
    • 19.6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7 民齐者强。——《凝心聚力精诚协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9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10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9.11 治理篇
    • 19.1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 19.13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14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创新篇
创新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中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在经济转型中提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习近平同志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
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还是守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无论是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还是激发活力构筑文化强国,都需要谨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寄语,“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都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创新创造,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释放,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竞相涌现。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可能是在谈及创新问题时,被引用最为广泛的一句话了。习近平同志在与青年代表座谈、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院士大会等多个场合引用了这句话。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从动态的角度,强调了不断创新的问题。这句简洁隽永的古语,折射出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向上朝气,沉淀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这样的观念,表现于文字,潜藏在心灵,塑造着气质,决定着命运。在历史的关键节点,这样的创新意识往往会迸发出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创新精神,这一中华民族鲜明的禀赋、中华文化深沉的内蕴,正是我们不断创新的思想源泉。



■原典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释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强调创新的,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因循守旧,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将洗澡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在中国文化中比较普遍。古之圣人,欲养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洁体,如《庄子•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也称“儒有澡身而浴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为:“‘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十八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不日新者必日退。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当前在中国,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是一个本质要求。多变的技术、多样的利益、多元的观念……让我们面临一个前境。过去有效的,现在未必有效;过去不合时宜的,现在却可能势在必行;过去不可逾越的,现在则需要突破,所以习近平同志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如果你所用的技术不如别人的先进,如何在纷繁复杂中把握主流?如果你采取的方法不如别人的有效,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加强引导?如果你抱持的理念不如别人的高明,又谈何在多元多样中占据主导?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只有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宣传思想工作才能回答好时代考题。

■原典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

■释义

“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开创“洛学”,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二程集》是程颢、程颐全部著作的汇集,其中“遗书”是弟子们记下的二程语录,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为程颐之语。他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做到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清人张伯行释曰:“君子之为学也,必刻励其功,濯旧见以来新机,使其所得有日新之益。……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与《增广贤文》中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样,都阐述了进取的重要性。

古人尚且如此,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处于瞬息万变之中,要跟上时代节拍,更须积极进取、奋发前行、与时俱进。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表达出教师知识积累的重要作用。在习近平同志为我们时代“好老师”描摹的集体肖像中,“要有扎实学识”是重要内容。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如果缺少扎实的知识功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何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三尺讲台,传递的是知识,流动的是文化,学生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在信息时代,知识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更新换代,教师如果不注重更新知识体系,就难免知识老化、能力僵化、思想钝化,就难以担负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责任。现代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灌输,更是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格品行的涵养,教师更应该视野开阔、博采众长。正所谓“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原典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

■释义

《庄子•逍遥游》中的这段话通过一系列的比喻,道出了做好基础工作的重要性。首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意思是,水积蓄得不够深厚,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接着庄子又用了两组形象的比喻阐明这个道理:在庭堂的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放一根小草便可当作船,而放上一个杯子就粘住不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则无力托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无阻碍地飞往南海。

对此,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老子也有相似的表述。《老子》第三十九章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告诫人们要能“处下”“居后”“谦卑”,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

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习近平同志引用的这句话,可以从这两个层面来加以理解。一方面,世易时移,形势变化产生新情况、带来新问题,过去合理的现在不一定合理,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只有保持创新敏感,才能追赶上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需要不断打破思维定势、更新理念观念,找到那些是“昨日是”的“今日非”,加以改正;预见那些是“今日非”的“后日是”,进行引领。孔子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领导干部而言,就应该克服懒政思维,做到应势而动,只有把握创新规律,才能不断走在时代的前列。

■原典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释义

李贽(1527—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他认定《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且自称:“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针对道学先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诘问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他的结论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认为,是非的价值标准具有时代性,“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孔子之是非只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是非标准,“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定本”(固定不变的原则)。千百年来,孔子学说一直被奉为封建道德理论的圭臬,故李贽的思想引起了极大震动。统治者污其“狂诞背戾”,焚毁其书。晚年李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之江新语•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等文中引用

■解读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一件事情,仅仅有热情和能力是不够的,有热情只是具备了想干事的态度,有能力只是具备了干成事的条件,有方法才是干好事的保证。尤其在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利益主体纷起、思想观念丛生,改革已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可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都需要放在大系统内来考量。因此,推进改革更需要讲究弹钢琴的艺术、走钢丝的智慧。实际工作中,很多人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瞎子摸象,对工作没有全面的把握;一种是纸上谈兵,眼高而手低,遇到具体事情不知何处着手。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善于未雨绸缪,既从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又从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



■原典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释义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实行仁道。孔子答道:“工匠要做好活计,首先必须具备精良锋利的工具。住在一国,就要敬奉这国大夫中的贤者,结交这国士人中的仁者。”

工匠做工与实行仁道表面上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实质上道理相通。《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释说:“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做任何事情,准备工作都非常重要,正如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从而事半功倍。实行仁道亦如此,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情况,与其贤达之士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达到仁的目的。 

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只有把握现实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才能始终走在前列,立于不败之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以来,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但它所秉持的求同存异精神、和平共处追求、互相尊重原则等,顺应了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现实意义,故而能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这就启示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故弄玄虚,关键在于把握大势、贴近时代。既用好战略思维的望远镜,洞悉潮流、研判趋势,也用好问题意识的显微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方能有方向、有底■原典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殷周至秦汉﹞《周易•益卦》

■释义

益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二卦。益卦上巽下震,巽为风,震为雷。风雷相益,风烈则雷迅,雷激则风烈,所以为益。此卦与第四十一卦损卦相反,损卦是损下益上,益卦是损上益下。损的反面是益,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转变为益,故益卦继损卦。为什么损下益上曰损,损上益下曰益?因上下本相关,下为上之本,损下则伤本,益下则固本。

益卦《彖传》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即天施气于地,地受气而化生,其施化之益,广大无穷,无所不在。“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即损上益下之道,唯在一个“时”字,时当益则益,时当损则损。成语“与时俱进”即来源于气、有作为。■原典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殷周至秦汉﹞《周易•益卦》

■释义

益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二卦。益卦上巽下震,巽为风,震为雷。风雷相益,风烈则雷迅,雷激则风烈,所以为益。此卦与第四十一卦损卦相反,损卦是损下益上,益卦是损上益下。损的反面是益,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转变为益,故益卦继损卦。为什么损下益上曰损,损上益下曰益?因上下本相关,下为上之本,损下则伤本,益下则固本。

益卦《彖传》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即天施气于地,地受气而化生,其施化之益,广大无穷,无所不在。“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即损上益下之道,唯在一个“时”字,时当益则益,时当损则损。成语“与时俱进”即来源于此。

 

是虽常是,

有时而不用;

非虽常非,

有时而必行。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论述宣传思想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有“阵地意识”。他提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而当前,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是因为,网络的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拓展着宣传思想阵地,是当前中国的一个重要变量。他引用这一句古语,也是告诫宣传思想工作者,在网上舆论工作中,不能用不灵的老办法、低效的旧办法,而是要开创新的手段,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这就需要深入分析网上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寻找与过去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共通之处与差异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原典

凡天下万里皆有是非是,非吾所不敢诬。是者常非,亦吾所信。然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有矣。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废,翻为我用,则是非焉在哉?观尧、舜、汤、武之成,或顺或逆,得时则昌;桀、纣、幽、厉之败,或是或非,失时则亡。五伯之主亦然。

——﹝战国﹞尹文子《尹文子•大道上》

■释义

《尹文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派代表人物尹文子所著,现存上、下两篇,为后人袭录、增删尹文残文而成。

尹文子在论述是非问题时,主张“是者常是,非者常非”,即承认任何事物的是非都有其存在的客观标准。“然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有矣”,他认为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或形势的不断发展,是非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原来正确的往往不再适用,原来错误的则必须采纳。如果这时人们的认知不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还固守原来的见解,就可能惨遭失败。之后他举了“尧、舜、汤、武”与“桀、纣、幽、厉”,以及宋楚泓水之战、小白与公子纠争立齐君、晋文公杀怀公自立等史例,说明“得时”与“失时”乃是或昌或亡的关键。尹文子认为,任何事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则兴旺发达;反之,则走向灭,亡。《尹文子》译注者高流水先生认为,尹文子这一朴素的辩证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他对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总结,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应加以科学分析。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对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中国人很早就有深刻认识。类似的说法还有《诗经》里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韩非子》说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求变化,求发展,求进步,是中国探索繁荣富强道路的根本指向。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正所谓“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民众诉求水涨船高,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的挑战日益增多、难度日益加大。但更要看到,改革没有退路、不改不行。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改革,要跟得上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要与转型期的风险赛跑,与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赛跑。只有克服“改革疲劳症”,防止“改革疑虑症”,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才能牢牢把握改革主导权,始终掌握发展主动权,让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让国家获得更快发展进步。

■原典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殷周至秦汉﹞《周易•系辞下》

■释义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事物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必然有所变化,变化则能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它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世间万物,均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到衰落阶段时,就必须寻求变化以谋出路。如果一味因循守旧而不思改变,就只能画地为牢,坐以待毙;反之,若能顺应环境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则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成语“穷则思变”即由此而来。

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法维新,就以《易传》的古训为依据,提出了“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以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在近代中国起到了发蒙启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