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专题1 马克思主义观
    •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 1.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1.4 辅助视听资料
  • 2 专题2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 2.2 什么是物质?
    • 2.3 物质与意识
    • 2.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2.5 “三进”精品课习题
    • 2.6 辅助视听资料
  • 3 专题3 唯物辩证法
    • 3.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3.2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 3.3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 3.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3.5 辅助视听资料
  • 4 专题4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4.1 科学的实践观
    • 4.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4.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4.4 辅助视听资料
  • 5 专题5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 5.1 真理
    • 5.2 价值
    • 5.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5.4 辅助试听资料
  • 6 专题6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 6.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6.2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6.3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6.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6.5 辅助视听资料
  • 7 专题7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主体力量
    • 7.1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7.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7.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7.4 辅助视听资料
  • 8 专题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8.1 什么是商品?
    • 8.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 8.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8.4 辅助视听资料
  • 9 专题9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9.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 9.2 剩余价值的本质
    • 9.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 9.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9.5 辅助视听资料
  • 10 专题10 资本主义论
    • 10.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10.2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 10.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0.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10.5 辅助视听资料
  • 11 专题11 社会主义论
    • 11.1 社会主义五百年
    • 11.2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11.3 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11.4 “三进”精品课习题
    • 11.5 辅助视听资料
  • 12 专题12 共产主义论
    • 12.1 共产主义新社会
    • 12.2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 12.3 “三进”精品课习题
    • 12.4 辅助视听资料
  • 13 平“语”近人
    • 13.1 第一集
    • 13.2 第二集
    • 13.3 第三集
    • 13.4 第四集
    • 13.5 第五集
    • 13.6 第六集
    • 13.7 第七集
    • 13.8 第八集
    • 13.9 第九集
    • 13.10 第十集
    • 13.11 第十一集
    • 13.12 第十二集
  •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 14.1 第一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14.2 第二讲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 14.3 ​第三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 14.4 第四讲 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
    • 14.5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14.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 14.7 第七讲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14.8 第八讲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 14.9 第九讲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 14.10 第十讲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 14.11 第十一讲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4.12 第十二讲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14.13 第十三讲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14.14 第十四讲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14.15 第十五讲 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14.16 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 14.17 第十七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4.18 第十八讲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4.19 第十九讲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14.20 第二十讲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4.21 第二十一讲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14.22 第二十二讲 建设美丽中国
    • 14.23 第二十三讲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4.24 第二十四讲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14.25 第二十五讲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14.26 第二十六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27 第二十七讲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4.28 第二十八讲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 14.29 第二十九讲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14.30 第三十讲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15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品课
    • 15.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哪些深刻复杂变化?
    • 15.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 15.3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 15.4 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 15.5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 15.6 在危机中育先机 与变局中开新局
  • 16 党的重要文献
    • 16.1 党的十九大报告
    • 16.2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
    • 16.3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
    • 16.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
    • 16.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 16.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
    • 16.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 16.8 党的二十大报告
  • 17 《求是》杂志习近平重要文章
    • 17.1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17.2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7.3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17.4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 17.5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 17.6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17.7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 17.8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17.9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 17.10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 17.11 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7.12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17.13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 17.14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 17.15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 17.16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 17.17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 17.18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 17.19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 17.20 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
    • 17.2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 17.22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 17.23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17.24 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 17.25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 17.26 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 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 17.2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7.28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17.29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 17.30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17.31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 17.32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17.3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7.34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17.35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 17.36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17.37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 17.38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17.39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
    • 17.40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8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 18.1 序言
    • 18.2 敬民篇
    • 18.3 为政篇
    • 18.4 立德篇
    • 18.5 修身片
    • 18.6 笃行篇
    • 18.7 劝学篇
    • 18.8 任贤篇
    • 18.9 天下篇
    • 18.10 廉政篇
    • 18.11 信念篇
    • 18.12 创新篇
  • 19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19.1 敬民篇
    • 19.2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3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9.4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9.5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等文中引用
    • 19.6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7 民齐者强。——《凝心聚力精诚协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9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10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9.11 治理篇
    • 19.1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 19.13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9.14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里,我重点讲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各国都面对的重大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长期存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有的拉美国家收入不算高,但分配差距很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过去我们是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一些财富不当聚集给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带来了风险挑战。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正在进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要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

  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自拔。福利待遇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

  第二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当然也就无法预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列宁、斯大林虽然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没有遇到大规模资本问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近年来,由于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我国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这就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

  实际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点。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红绿灯”适用于道路上行驶的所有交通工具,对待资本也一样,各类资本都不能横冲直撞。要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要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要抓紧完善,已有法律法规的要严格执法监管。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第三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

  要坚持节约优先。“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在生产领域,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

  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要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发挥国有企业支撑托底作用,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要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扩大国内固体废弃物的使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向村民们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要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要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扩大海外优质资源权益。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从最新的国土调查结果看,耕地面积还在减少,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不种粮食种果树,或者其他高附加值作物。我反复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第四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效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很多,但总体可控。要坚持底线思维。古人说:“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我们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前一阶段,我们有效处置了影子银行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同时,也要看到,新的风险仍在发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分析这些现象,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三期叠加”影响还没有结束,前期风险仍要消化。二是监管能力和制度缺陷。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失察,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不适应。对地方债务管理松弛,有的地方变相违规举债,债务负担持续增加。三是借债人野蛮行为。一些大企业盲目冲动,非理性多元化扩张,过度依赖金融杠杆,产业资本过度进入金融行业。一些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法违规经营管理金融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操纵,财务造假,大肆挪用资金。四是官商勾结和腐败行为。一些金融机构负责人和政府官员失职渎职、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慷国家之慨,造成重大损失。五是经济周期变化。经济增速下行使原本隐藏的各类风险水落石出,局部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概率加大,以企业资不抵债为特征的风险突出。

  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依法合规,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定期修法制度。要压实责任,“谁家孩子谁抱”,压实地方党政同责,负责属地维稳和化解风险;压实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责任,按照各自职责推动风险化解;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制定可行的风险化解方案。要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科技水平,补齐监管短板,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要有充足资源,抓紧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金融机构兼并收购和化解不良资产的支持政策。地方要主动盘活存量资产,化解风险。企业股东要首先承担风险损失,直至股本清零。要各方广泛配合,金融业建立一体化风险处置机制,充分授权,统筹协调,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统筹应对能力。

  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要格外重视。各地要切实担起责任、强化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五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减污降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考察。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我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对“双碳”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党中央已经出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批准了碳达峰行动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立足国情,以煤为主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碳达峰必须立足这个实际。在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要科学考核,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实现多目标平衡,多渠道增加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促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