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腊早期的历史概况
(一)地理环境与早期政治制度的蕴育
1.多海岛的地理环境
古希腊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并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许多国家的集合。古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
包括黑海沿岸、小亚细亚沿海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等希腊移民区。在公元前的十几个世纪
中,这里分布着一群说希腊语的民族,他们具有共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创造了古代希腊的历史
和文明。
爱琴海地区是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心。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
区。其主要部分是希腊半岛。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海。除北部外,没有一个地方距海达
50公里以上。特别是它的东海岸非常曲折,沿岸有许多良港,航海十分便利。爱琴海中岛屿星罗棋
布,总计达483个。即使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航海也可以给希腊人带来较丰富的物质资
料。希腊居民从旧石器时代起就已经从事航海,他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
古希腊的兴衰主要依存于海洋。希腊城邦或点缀于地中海中,或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和与地中海相通的黑
海沿岸。希腊半岛以外的陆地城邦一般都是沿地中海岸分布的,很少深人内地,这不利于控制更广
大的地区。完全内陆型的城邦是很少的。地中海是欧亚非大大洲拱卫的内湖,海中有孤悬的海岛,
还有两个巨大的半岛切入海中,地中海的航运非常便利,这也是希腊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爱琴
海就属于东地中,中部北部地中海是意大利所在地。希腊文明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文明。
古希腊的地理版图十分破碎,这对其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希腊如一块由各色大小不同
的破布拼成的褥垫一般。除点缀在地中海广大区域中的岛屿和沿岸各城市外,唯一的一块大陆希腊
半岛也被纵横交错的群山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区域。除帖撒利亚盆地外,几乎没有一块大一些的平
原。不少地区彼此隔绝。在群山环抱的谷地,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区域社会得以形成。在这样的地理
条件下,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无论人们如何估价地理环境
对政治的影响,古希腊的政治多元主义与其破碎的地理环境的确有直接关联。
古希腊本土的矿产也比较丰富,这对发展手工业十分有利。但是,对古代民族生存至关重要的农业条件
却很差。这里夏季少雨,肥沃的土地也不多,大部分地区是贫瘩的山区。希腊人必须付出艰苦的劳
动,才能维持一种俭朴的生活。粮食的愿乏,有史以来一直是困扰着希腊人的严重问题。希腊城邦
的对外大规模殖民与此有关,希腊世界的几次大规模战争,都与争夺黑海及西西里的“粮道”有
关。在希腊,甚至买卖谷物都要由法律予以规定。
2.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这种海洋文明的性质是整体意义上的,在希腊世界内部,也有偏向于具有
农耕文明色彩的城邦。希腊半岛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北部的历史地位不太重要,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
亚山就位于北希腊东部。雅典为主的阿提卡平原位于中希腊南部,底比斯位于中希腊北部,再往北就
是德尔斐神庙。通过科林斯地峡,就进入南希腊,即伯罗奔尼撒半岛,半岛东北部是迈锡尼文明所在
地,西北部是奥林匹亚竞技会所在地。半岛中部的拉哥尼亚平原和美塞尼亚平原土地富饶,农业发
达,斯巴达就位于拉哥尼亚平原,斯巴达与美塞尼亚之间的激烈战争,也是因为争夺土地而起。
3.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海洋文明: 海岛众多,人口难以集中,人群聚集在各个地方,政治权力中心是分散的而不是统一的。
矿产丰富,手工业发达。耕地少,粮食少,必须向海外殖民。航海便利,商业发达,市场
兴盛,文明的兴盛依赖于商品交换。
农耕文明:淡水水系,冲积平原,人口集中,治理水患,保护耕地,政治权力趋向统一是不可避免
的。文明的兴盛依赖于耕地、人口和强大的中央权力。
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早期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的聚合方式和早期的政治制度,塑造着人类早期的
政治文化。
(二)克里特文明
古希腊文明划分为五个时期: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公元前12—9世纪)
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
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期)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
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1.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克里特文明的兴盛
克里特岛在爱琴海最南端,是爱琴海上最大岛屿,地处欧亚非交通枢纽地带,受亚非文明较早
影响。
居民不是来自北方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而是来自埃及、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居民,这些登陆者有
些是古埃及人,有些是闪米特人(被希腊人称为腓尼基人)。克里特岛人是一个融合的民
族。
前3000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文明的进程虽缓慢,但这里的自然环境却非常宜居: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多山但土壤肥沃,比黎巴嫩更适合种植橄榄和葡萄。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村
庄,村庄最终演变为城市。
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已经拥有数座重要的城市,形成了以北部的港口城市克诺索斯为中心
的城市群。城市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个城市都是天然的良港。这时期的克里特人可以
冶炼青铜,用石块造宫殿,拥有浓烈的艺术气质。文明影响到北方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迈
易尼)乃至更远的阿提卡半岛(雅典)。
克里特岛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每座城市里的王宫戒备宽松,位于城市的中心,被平民区和商业
区包围着,甚至奴隶居住地距离王宫不过数百米;克里特岛的女性拥有极大的权力,女神
崇拜非常流行,女性可以参与祭祀甚至充当战士。克里特岛的奴隶拥有很多权利。
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全盛时期。克诺索斯城邦(通常所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城邦是公元
前750年在希腊半岛出现的城邦国家,这里的城邦是一种泛指)的米诺斯王朝一度实现了
克里特岛的统一。有完整的官僚机构,对居民实行严格管理。从米诺斯王宫的遗迹为看,
这时期的王权比较强大。其殖民点和商站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与埃及有着密切联系和友
好关系,米诺斯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确立了海上霸权。
米诺斯海上霸权的意义就在于它控制了东部地中海的海运贸易网,形成了一个以克里特为中
心,东达罗德斯岛、西连伯罗尼撒半岛的环形带,它控制的环形带正好处于东西南北交往
之间,各方海运皆受其节制,从而使它得以撷取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源。海上霸权进行
扩张和殖民的威慑力量,爱琴海诸岛纷纷向米诺斯称臣,雅典也得向他纳贡。米诺斯王朝
时期的陶器不仅在埃及和叙利亚,而且在萨摩斯和米利都甚至在西西里都有发现,显示了
米诺斯人的势力或米诺斯的文明波及了爱琴诸岛,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米诺斯文明影响很
大,以至成为克里特文明的代名词。克里特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
2.克里特文明的消亡
前15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衰亡期。自然灾害让农业收成变得不稳定,而定居在北方伯罗奔尼
撒半岛的阿该亚人(又叫阿卡亚人,创造了迈易尼文明)也开始侵入克里特岛。前1450
年,文明结束。阿该亚人成为克里特岛主人后,克里特岛原有的完美艺术消失了,精美的克
里特式壁画被枯燥的线条取代,这表明阿该亚人的迈锡尼文明已经取代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
明。在线形文字A基础上,阿该亚人发明了线形文字B。开创了由古希腊人主导的希腊文
明。
(三)迈锡尼文明
1.迈锡尼文明的创建
前2000——前1200年,一支说印欧语系的希腊语人从欧洲北部南下,分三批来到希腊半岛,这是
欧洲历史上较早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其中爱奥尼亚人、爱奥利亚人、阿该亚人,征服了当地
居民,成为半岛主人,同时,半岛居民开始向海外迁徙。前1600年,阿该亚人居住的迈易尼
城发展比较迅速。手工业水平高,阶级分化显著。到了前 1500年,出现了宫殿和城堡,奴隶
制城邦产生,以迈锡尼城为最,这个时期的城邦文明被称为“迈锡尼文明"。
2.迈锡尼文明的政制
迈易尼城邦实行君主政治,国王依靠大批贵族、官僚和僧侣治理国家。政治机构有贵族会议和民众
大会,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公社,由长老负责具体事宜。国王占据大量土地,将军其次,占有大
量土地和奴隶的所有者(巴赛勒斯)普通农民只能领有小块份地。土地分为两大类:一是私有
土地,一是公社保有地。私有土地为统治者所占有,而公社保有地则在公社内部成员中进行分
配。农民和手工业者都要向国家纳税和服役。奴隶大多数为国王、贵族所有,奴隶的劳动领域
主要在农业、手工业和建筑工程方面,个别奴隶也从事家务劳动。迈锡尼文明由于受克里特文
明的影响,但在手工业技术和航海技术方面逐渐超越了克里特文明。阶级分化明显。
迈锡尼不是统一帝国,但每个迈锡尼邦国都有国王--拉瓦塔格斯(元帅)--巴赛勒斯(地方长官)
的严密体系。迈锡尼诸国和后来的城邦诸国一样,有着松散的联盟体系。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的梯林斯、皮洛斯、阿尔哥斯和拉哥尼亚的堡垒,都有道路体系相勾连,最后都通向盟主迈
锡尼。迈锡尼人从未统为单一的王国,但城邦之间靠相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和生
活方式维持着认同感。在对外交往中,由最强大城邦君王作为盟主,代表各城邦与赫梯和埃及
等势力交涉。
国王掌握着宗教的权力,他们本人可能就是高级祭司。偶像崇拜像其他地中海东部地区一样,
有一个女神代表神灵,加上一个年轻的下属神,共同代表着同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殖力。这种宗
教有可能是古希腊宗教的源头,出现了波塞冬、宙斯-赫拉夫妻、阿瑞斯等。
3.迈锡尼文明的霸权
在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迈锡尼人发明了线形文字B,在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发现了线形文字
B,后来被解读成功。从考古发现中可以推断出,两种文字具有前后延承的关系。
迈锡尼文明最辉煌的时期是伯罗普斯王朝统治时期。它的霸权所及范围有希腊半岛、克里特岛
以及爱琴海上众多岛屿。到阿伽门农统治时期,他已被奉为“万民之王”。阿伽门农并不满足
于已经取得的霸权地位,继续向北非和小亚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阿该亚人建立的移民据点比
较密集的地区当属小亚西部沿岸。这就在经济利益方面与该地区的强国特洛伊发生激烈冲突,
结果导致了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的爆发。最终,特洛伊城被毁灭。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
殖民利益的冲突,战争的性质是希腊内部的一场消耗战,战争的双方一方是希腊本土联军,另
一方是移民城邦,是母邦联军与子邦的关系,是国王联军与商业城邦的对抗。战争的结果:一
方惨胜,一方惨败,整个希腊世界的实力受到了损耗,这给外部的入侵造成了机会;战败一方
的遗民大量汇聚到了雅典和意大利,雅典的兴盛与特洛伊遗民带来的文化、技术有重要关系。
4.中央集权难以建立
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期间,希腊人正迈向统一帝国的门槛。远征时期的阿伽门农只是盟主而不是
专制君主,他对其他国王(部落酋长)如奥德修斯及诸王子如阿喀琉斯没有直接命令的权力,
这些国王的独立性仍然很强。战争结束后,权力重新又分散而非集中。这是古希腊
世界由希腊人主导的最早的一次统一的尝试。
特洛伊战争后, 阿伽门农被刺死。迈锡尼各城邦又进入自治状态。
5.迈锡尼文明的衰亡
迈锡尼文明进入衰落期,战乱频繁,王朝更迭。生产萎缩,商业衰落。经济衰败带来了财政枯
竭。
特洛伊战争带来的损耗。
多利亚人的入侵。
6.文明的传承
政治的上的影响。在外来侵略者的冲击下,迈锡尼联盟体系崩溃,专制王权也不复存在。但是一些
地方政权得以保存。迈锡尼时代的地方长官巴赛勒斯,依旧在幸存的据点里行使着自己的权
力。于是迈锡尼时代的地方长官成了各地遗民的小王。巴赛勒斯也在后世成为了希腊国王的称
号。在没有被外族攻破的雅典,迈锡尼王族退为执政官,后来降为多个执政官中的一个。
文化上方面,在线形文字B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希腊语。腓尼基字母只有辅音字母,从右到左书
写的。希腊人在其中加入元音,逐渐变成从左至右书写。在早期希腊语的基础上产生了四种方
言:爱奥利亚语、爱奥尼亚语、阿该亚语、多利亚语。荷马史诗就是用爱奥尼亚方言写成的,
这种方言因其文学、文化的传递成为希腊语的主要形式,又称为雅典语。影响到了后来拉丁语
的形成。迈锡尼人从未统为单一的王国,但城邦之间靠相同的语言、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维持
着认同感。
宗教方面,米诺斯、迈锡尼人的宗教信仰进入了希腊人的精神世界,有一半的迈锡尼神祗在希腊
城邦时代继续受到崇拜。比如迈锡尼人已经开始崇拜的宙斯和波塞冬。农业女神德莫特尔和她
的女儿、酒神狄俄尼索斯、女战神雅典娜、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