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制度
(一)马其顿国家初步建立
公元前4世纪末叶,城邦危机已将希腊各大小国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各城邦之间混战不已。一个发源
于希腊世界以外的国家悄然而起,不到20年就将全希腊置于它的卵翼之下。这就是马其顿王国。
马其顿位于希腊最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地区组成。上马其顿是高原山区,仅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
通。下马其顿土地肥沃,适于农业,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对于上马其顿有传统上的宗主权。
1.民族渊源
马其顿人不能算正宗的希腊人,而是一个混合民族。在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一批操希腊语
的部落多利斯人迁至马其顿,后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腊,他们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
希腊人的共同后裔。由于僻处一隅,马其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基本被排除在希腊邦际生活之外。马其顿人则
粗犷勇武,被看作是非严格意义的希腊人,许多希腊人甚至称他们是异族蛮人。从整体上看,马其顿人不是纯
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 马其顿人说的是一种近似于地方方言的希腊语。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关于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关系的描述,第一种神话传认为马其顿人的先祖是希伦的妹
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其顿是南方希腊人的表亲。第二种神话传说认为马其顿人的祖先来自于希腊神话中
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是天神宇宙和底比斯王后阿尔克墨涅的儿子,马其顿人把这样一位英雄说成是
自己的先祖,不仅表明他们是希腊人,而且说明他们有高贵的血统。当时希腊人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一位神或
英雄是常见的事。
2.阿吉德王朝
公元前700年左右,他们开始自称马其顿人,在国王佩尔迪卡斯一世及其后继者的领导下,逐渐向东向
南发展,形成了一个西邻阿尔巴尼亚山脉,东南濒临爱琴海的君主制国家,定都埃盖(埃泽萨),创建了阿吉
德王朝,征服了当地的色雷斯各部族。 由于雅典控制了沿海地区,马其顿只能先集中力量统一高地和平原。
阿吉德王朝,如果从佩尔迪卡斯一世开始算起到最后一任国王,共大约25位国王,腓利是第22位,亚历山大
大帝是第23位,还有5位摄政。
3.政治结构
马其顿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并不像希腊那样出现城邦制度,而是建立起君主政治 和统一王国。它的
国家形成很晚,又长期处于希腊世界外围,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腊人大大迟了一步。在希腊城邦
已达到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马其顿刚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国王是全国土地的主人,战争中最高的统帅,在对外关系上代表着国家。他同时又是祭司、法官和司
库。但他的统治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辖下的各个部落仍保持相当的独立性,拥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战
时作为国王名义上的藩属出兵打仗。国王的王位世袭,但须经过人民的认可,人民还有权废黜国王。涉及到叛
国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审判。马其顿人多为农民和牧民,同时也都是战士。国王在部落贵族中选择他的战友,
战友要完全忠于国王,平时参与宫廷事务,战时随国王出征。从这些战友中,国王选拔一些人组成他的“议事
会”。
公元前5世纪末叶,马其顿开始介入邻国事务,国都移至下马其顿的佩拉。公元前495——公元前450元
当政的亚历山大一世国王,统一了整个下马其顿。马其顿和希腊人的最初接触,是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
在希波战争中,马其顿依附于波斯帝国,并被迫加入波斯军队。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述了希波战争
中,普拉特亚战役前夕,亚历山大一世不顾个人安危,把波斯军事情报偷偷的告知希腊人,他为希腊做了这样
一件不顾性命的事情,“是因为我本人的远祖是希腊人,而我也绝不愿意看见自由的希腊会受到奴役”。亚历
山大一世所说的远祖,就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因为这件事,他被南方希腊各城邦允许可以派运动
员参加全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会。马其顿和希腊交往日益增多,受希腊文明的影响,逐渐变得文明起来。
4.马其顿希腊化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马其顿与希腊各邦的往来日益频繁。公元前424年马其顿国王帕尔迪卡斯二世
(约公元前450—前413年)曾联合斯巴达司令官布拉西达斯,从雅典手中夺占安姆菲波利斯。国王阿尔赫拉于斯
(约公元前413—前399年)时代,文武兼修,改革军事,开辟道路,兴建城寨,发展教育,举办体育竞赛,大力
提倡希腊学术文化,从希腊本土请来悲剧家幼里披底斯和画家泽于克西斯。他把国都从山城埃盖迁到近海的平
原城市佩拉,结果马其顿大治。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底比斯与斯巴达争霸,希腊本土各邦无暇北顾,马其顿得
以迅速壮大。
在希腊各方争霸中,马其顿受希腊各种势力的左右,它和雅典有沿岸土地的争夺,和底比斯比较接近,
后方还有蛮族和波斯的压力。亚历山大一世之后第4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二世,他通过战争与外交手段进行扩
张,但是引起了希腊中部的底比斯的不满,和底比斯就处于长时间的争霸之中,底比斯多次干预马其顿内政,
马其顿有甚至请底比斯来主持大局甚至国王废立,有一次近于压力亚历山大二世把自己的弟弟腓力二世做为人
质送到了底比斯(前367年)。底比斯的民主派领袖佩洛皮达斯就在一次与亚历山大二世的战争中战死(前
364年)。
腓利接触希腊文化是从马其顿宫廷开始的,但在底比斯的三年,无疑使他对希腊文化有个更深切的体会
和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菲力在底底时有幸得到一位伟大人物的关爱和指导,这个人就是迪比斯的民主派领
袖,希腊最富才能的军事家,伊巴密浓达(又翻译为埃巴密浓达),伊巴密浓达在战术上的创新,创造了一种
非传统希腊的排兵布阵方式,他主张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最强一翼的战略思想,开创了西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
例,为菲力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开辟了道路,伊巴密浓达要非得住在自己家里,做自己的贴
身侍卫,腓力迅速成长起来,腓力在底比斯接受了底比斯将军伊巴密浓达的军事教育。从政治家佩洛皮达斯那
里,他学得了希腊政客的雄辩和政治手段。还学到了许多希腊文化知识,了解和熟悉了希腊各城邦的情况,以
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他通过透过希腊城邦繁华的表面,看清了希腊城邦因互相征伐而四分五裂,江河日
下的事实。最重要的是他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战略战术。
腓利18岁回国时很快在其父亲旧部的帮助下,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18岁的年轻人竟然有如此大
的号召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王子,这在希腊城邦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城邦制与君主制的区别,城邦
制,特别是城邦民主制下的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是为祖国牺牲个人的生命,但这种牺牲不是为某个个
人,而是为祖国,为自由,为民主,君主制下的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也是为祖国牺牲个人生命,但这里的为
祖国是和为君主结合在一起的,忠君是君主制国家的最高道的要求,马其顿虽受希腊影响,君主制却是东方
的,从菲力不同寻常的号召力来看,君主制在马其顿是深入人心的。
(二)君主制的加强
1 .腓利夺取王位
公元前368年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身亡,继位者是他弟弟帕迪卡三世,也是腓力二世的哥哥。公元前
359年,帕迪卡三世阵亡去世,传位给了他的幼子阿明塔斯四世,腓力二世成为摄政王,前359年,羽翼渐丰
的腓力废黜幼主,取而代之,成为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2.腓利二世改革
腓力二世继位后整合加强君主制,强化王权使马其顿为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同时,削弱贵族会议和
公民大会的权力,将军政财权集中到国王手里。
推行币制改革。为了促进同波斯、希腊的贸易往来,腓力二世采用了金银双本位制(当时波斯采用金
币,希腊采用银币)。规定金币采取阿提卡制,银币采取色雷斯制,并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这样一来,马
其顿的商人无论是和希腊人还是和波斯人做生意,都更加方便省事。
建立了常备军,组建了由贵族和富裕平民组成的常备军和海军舰队,挑选亲信担任指挥官以保证军队
对国王的绝对忠诚;进行严格训练,并由国王直接指挥;他仿效底比斯的军队阵法,加以改进,创制更为密
集、纵深的作战队形——马其顿方阵。队形随着敌情和地形而变化。重装步兵构成方阵的核心,有32列,他
们配备有盔甲、短剑、盾牌,手持名为“萨里萨”的长枪,这种长枪加强了步兵进攻的能力。方阵的外面呈现
为一重防护的盾牌及密如刺猬的枪头。方阵配置有重装骑兵、轻装骑兵和轻装步兵作为前锋和护翼。重装步兵
由农民组成,重装骑兵由贵族组成,轻装步兵、轻装骑兵从色雷斯和伊利里亚边远部落中征募。马其顿方阵极
具杀伤力,在日后的战争中大显神威(前168年在与罗马的第三次马其顿战争被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破
解,其子为后三头部的雷必达)。
腓力通过外交手段与西北的邻邦伊利里亚进行政治婚姻也就是他的第一个妻子奥妲塔,不过公元前
357年腓力还是用军事手段征服了伊利里亚。此后他与西部的邻邦伊庇鲁斯结盟,并迎娶了伊庇鲁斯的公主奥
林匹娅斯(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
为了让希腊城邦放松警惕,他一面对雅典、底比斯、斯巴达等主要城邦大示善意,一面以重金收买希
腊政客,在一些城邦建立亲马其顿派。此时的马其顿王国已经很强大。
(三)争霸希腊
1.参加第三次“神圣战争”
公元前356年,为争夺当时的宗教中心特尔斐神庙(相当于现代的耶路撒冷或梵蒂冈,是当时各个城
邦都争夺的宗教场所)的土地和财富,希腊中部爆发了第三次“神圣战争”(公元前356年一前346年),这
是德尔斐近邻同盟”成员内部的一场混战,这个同盟每年举行两次会议,主要职责是保证各地的朝圣者可以畅
通无阻地前往德尔斐。同盟的成员有12个,包括了埃尼阿涅斯人或欧伊铁人、雅典人、斯巴达人、底比斯人、
福基斯(弗西斯)人、多洛普斯人、马利亚人、马格尼西亚人、帖撒利人、佩莱比亚人、罗克里斯人,以及德
尔斐本地人,这12个城邦或地区都是南方希腊人。当时的古希腊政治家们己经充分地认识到了德尔斐神谕对古
希腊人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于是,各城邦及城邦联盟纷纷卷入了这场为“维护神的荣耀”而爆发的战争中。
他们或者占领,或者驱逐,为了确保德尔斐神谕能够站在自己一方,或者至少象往昔一样保持中立,不会因掌
握在敌对一方而发布对自己不利的神谕。
雅典、斯巴达、弗西斯为一方,底比斯、帖撒利为一方,在雅典、斯巴达支持下,弗西斯打败了底比
斯军,向北部的帖撒利进军,实力弱小的帖撒利自知不敌,急忙向马其顿求救。这样,德尔斐近邻同盟内部
(南方希腊人内部)的宗教战争,因为腓利二世的介入,战争情形发生了改变,腓利二世以非希腊人(当时南
方希腊人眼中马其顿还是蛮族)的身份介入到了希腊城邦内部的事务。腓力二世立刻设法与雅典议和,同时挥
师帖撒利。公元前354年,腓力二世率领2万步兵,3千骑兵再度南下,于克罗库斯平原战役中大败弗西斯。而
后联兵帖撒利、底比斯沿温泉关南下,直指弗西斯,迫使其投降。此后腓力二世被色萨利推选为领导者,这样
马其顿王国就拥有希腊北部的大部分。
前346年,神圣战争结束,作为战争的最大赢家,腓力二世获得了“特尔斐神庙捍卫者”的美誉,温
泉关以北的希腊地区,也尽入马其顿之手。弗西斯人战败,被逐出德尔斐近邻同盟,并被迫交纳了巨额的赔
款;马其顿人则借此机会崛起,他们获得了福基斯人在德尔斐近邻同盟中的席位,成为这个纯粹希腊民族同盟
的新成员。
2.击败反马其顿联盟
马其顿的崛起使一些与北希腊有利益关系的城邦感到了威胁。雅典四方串连,组成反马其顿联盟,一
度使腓力的扩张企图受挫。事后雅典人在坚决反马其顿的政治家德摩斯提尼的倡导下把观剧津贴用于军事开支
并令富人分成若干捐献组,负责造舰。雅典成为希腊人反马其顿侵略的中坚。但雅典内部分成了态度截然相对
的两大派:以伊索克拉底为首,是亲马其顿派;以德摩斯梯尼为首,则是反马其顿派。在亲马其顿派看来,半个
多世纪的城邦危机,表明靠希腊人 自身已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新兴的马其顿正是解除危机的希望所在。他们
特别要求腓力二世领导希腊,进攻波斯,把希腊内部的 矛盾向外转移。作为一个雄辩大师,伊索克拉底不厌
其烦地发表 演说,声称腓力不仅可以成为统一希腊的领袖,而且还应成为征服波斯人的领袖。他近乎狂热地
叫喊:“让爱国主义思想所感发 的斗争精神把希腊化为东方无穷财富的主人吧!……让我们把战 争带给亚洲,
而把亚洲的幸福带归希腊吧!”他曾多次上书腓力,对腓力思想有很大影响。在《致腓力书》中,他把马其顿
作为主宰,是希腊的统一者和反波斯战争的手里,伊索克拉底希望利用马其顿使希腊成为一个新的帝国,掠夺
新的领土。
主导雅典政策的仍是抗战的思想。反马其顿派则坚决主张抵抗马其顿,捍卫城邦的民主和自 由。他
们一般都是工商业者,不愿看着传统的商业势力范围即爱 琴海北部和黑海一带都成为马其顿的俎中之食。与
伊索克拉底相 比,德谟斯梯尼的演说更加慷慨激昂。他抨击腓力是一个荒淫的暴君,呼吁全雅典人都起来保卫
自己的家园。在著名的《第三篇反腓力辞》演说中,德摩斯梯尼深刻地揭露了腓力的假和平,告诫雅 典人不要
上当:如果有另一个人手里拿着武器,身边有强大的兵力,嘴 里向你们提出和平的要求,实际上却是在进行
战争,那么除 了自卫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要是你们也愿意像他那 样只是嘴里维护和平,我也就没有
异议了。但是如果有人把 足以使腓力占领一切城市从而向我们进攻的形势当作和平, 那么,首先一点,他准
是发疯了,其次,他所说的和平是你 们同腓力和平相处,而不是腓力同你们和平相处;这就是腓 力耗尽钱财
换来的好处——他可以攻打你们而不致被你们 攻打。要是我们等侍他承认他是在攻打我们,那么我们就是世
间最愚蠢的人了,因为即使他是在向阿提卡和珀赖欧斯进军,他也不会承认这个事实的。德谟斯梯尼以其严密的
逻辑和雄辩的口才,确实打动了雅典人 的心,反马其顿派在民众中很快就占了上风。接着,雅典及一些 盟国
在北希腊和中希腊等地与马其顿展开了争夺。时战时和的局面维持了十几年。
公元前339年,腓力二世再次深入中希腊,离雅典仅为两天路程。在如此紧急的形势之下,雅典与近
邻底比斯结为盟军,仓促应战。公元前338年,雅典和底比斯联军在中希腊的克罗尼亚与腓力的军队进行决
战,马其顿在兵力上处于劣势,马其顿方面是3万步兵,2千骑兵,雅典底比斯是3.5万军队。雅典军队过于靠
前,与底比斯阵营拉开了距离,形成了侧面的空档。年仅18岁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以此为契机,以正面步兵则
抵挡底比斯军队,然后率骑兵奇袭雅典军队侧面,歼灭了希腊联军压阵的“神圣战队”,而后迂回到雅典军后方
发动攻击。希腊联军全线崩溃,喀罗尼亚之战以马其顿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次战役是希腊城 邦命运的转折点,从此古希腊人再也没能主宰自己。腓力二世乘机威胁其他城
邦,恐吓他们投降。惟有斯巴达人例外。此时的斯巴达,其势力早已 日薄西山,但其勇敢精神仍不减当年。
传说,腓力写信给斯巴达 人,威胁其投降。信中称:“如果我南下进人你们的国家,我将 把你们的城市夷为
平地。”一向以语言简洁而著称的斯巴达人,这次更不愿多说话,只在回信中写上两个字:“如果。”
3.组建科林斯同盟与帝国的初步形成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举行全希腊会议。除斯巴达外,自北希腊奥林匹斯山以南几乎所有
的城邦都参加了。会议决定在希腊内部停止战争,建立永久联盟,马其顿以希腊和平的名义对各城邦派遣军队
驻扎,军政大权由马其顿掌握。会议还推举腓力二世为讨伐波斯的希腊联军统帅,这次会议标志着希腊古典时
代的结束。从此,希腊的城邦制度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以马其顿为中心,包括了整个希腊世界的大帝国。
在会议上,面对希腊各城邦的代表,腓力二世以胜利者的姿态起誓:我,马其顿国王腓力,以众神之
名宣布,自今日起,城邦之间不得再战,作为希腊的领袖和宙斯的使者,我将赐予你们和平和新秩序!
科林斯会议之后,腓力立即着手征战波斯的准备。公元前336年春,1万人组成的先头部队渡过赫勒
斯滂海峡,向波斯 进发。然而,正当一切就绪,腓力打算于秋天率军出发时,他却 突然在自己女儿的婚礼上
遇刺身亡,享年47岁。其子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为王。
德摩斯梯尼在腓力二世死后他头戴花环身着盛服参加公民大会表达自己的喜悦,直到亚历山大死后他
又锲而不舍的组织了反马其顿的起义,在失败后服毒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