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讲:西方政治制度史导论
    • ● 一、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相关概念
    • ● 二、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 ● 三、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
    • ● 四、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二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一)
    • ● 一、希腊早期的历史概况
    • ● 二、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 ● 三、城邦的形成及其特征
    • ● 四、城邦制度演变的趋向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三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二)
    • ● 一、斯巴达政治制度
    • ● 二、雅典政治制度
    • ● 三、底比斯政治制度
    • ● 四、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败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四讲:亚历山大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 一、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二、亚历山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东方化
    • ● 三、帝国分裂后各王国的政治制度
    • ● 四、亚历山大帝国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影响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五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古罗马早期的历史地理概况
    • ● 二、王政时代的政治制度
    • ● 三、共和政制的初建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六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统一意大利半岛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二、扩张地中海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三、罗马共和制的衰亡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七讲: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元首制
    • ● 二、君主专制
    • ● 三、四帝共治
    • ●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八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墨洛温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二、加洛林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三、课堂自测
    • ● 四、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九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法兰克人的国家制度
    • ● 二、封建制度
    • ● 三、日耳曼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讲:法兰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封建君主制的划分
    • ● 二、封建割据君主制
    • ● 三、等级君主制
    • ● 四、君主专制
    • ● 五、启蒙运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一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君主制
    • ● 二、集权君主制的建立和巩固
    • ● 三、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二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等级君主制
    • ● 二、有限君主专制
    • ● 三、议会君主制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三讲:德意志的政治制度 —从中世纪到近代
    • ● 一、东法兰克与德意志王国
    • ● 二、封建时代
    • ● 三、宗教改革时代
    • ● 四、普鲁士时代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四讲:西欧的政教之争—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
    • ● 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
    • ●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化与政治分裂
    • ● 三、基督教在近代受到冲击
    • ● 四、结局: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第十五讲:近代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 ● 一、中世纪意大利半岛概况
    • ● 二、威尼斯共和国(697-1797年)
    • ● 三、佛罗伦萨共和国(1187-1569年)
    • ● 四、热那亚共和国(1100-1815年)
    • ● 五、米兰公国(1395-1797年)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 作业
  • 第十六讲: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东罗马帝国王朝概况
    • ● 二、《查士丁尼法典》
    • ● 三、东罗马帝国的军区制
    • ● 四、东罗马帝国的政教之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四、资料
  • 第十七讲: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 ● 一、《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
    • ● 二、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政治体制的构建
    • ● 三、美国宪法修正案与联邦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作业
  • 调查问卷
    • ● 一、调查问卷
    • ● 新建课程目录
二、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荷马时代——城邦孕育时期

     1.黑暗时代

      公元前12~前8世纪,荷马时代又称为“黑暗时代”,这是城邦的孕育时期。多立斯人南下,摧毁了迈锡

            尼文明,也破坏了希腊世界原有的薄弱的统一,使希腊人退回到原始的分散状态。多利斯人当时处于

            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他们的入侵彻底摧毁了较高水平的迈锡尼文明,给希腊社会带来了一场灾难性

            的倒退,经济倒退,文化荒芜,线形文字B不复存在,希腊进入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时期,这是落后部

            落对先进文明的摧毁。希腊重新开始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军事民主制占据主导。这成为

          “黑暗时代”这个名称的缘由。这个时期创造了希腊文字,反映这段时期的历史书籍就是“荷马史

            诗”,这个时代又被称为荷马时代。

                                  父子相争,

                                  主宾之仪、朋友之礼尽失,

                                  昔日手足之情不再,

                                 人皆以摧残他人家园为能事。

                                                               ——赫西俄德

     2.迟滞了王权统一

      这种倒退打散了原有的社会组织,破坏了原来的有国王、贵族的政治制度,迟缓了迈易尼文明向更为发达

           的国家形态的迈进,荡涤了专制王权的残暴,为希腊带来了自由的、民主的风气。多利斯的入侵,并没

           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权力中心,相反,多利斯人散居到各地,在原有的旧城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城

           邦。这为后来形成多元权力的政治格局创造了前提。

       纵横交错的山川,被海洋分隔的一块块孤岛,使得原有的不大的社会组织变得更加封闭,与外界的长期隔

           绝,培养了独立的精神,但阻碍了建立庞大国家的需求和想象力,在整个希腊世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

           邦。

      3.推动海外殖民

      多利斯人的南下,迫使希腊半岛上的居民广泛迁徙和殖民,试图寻找安全所在,于是,在希腊半岛掀起了

              一股奇特的殖民浪潮。

      他们绝大部分迁徙到了爱琴海上诸岛和小亚西部海岸,在那里建立起新的殖民据点。

      在浩浩荡荡的殖民大军中,不仅有早期希腊移民,也掺杂着部分多利斯人,他们或许出于对既得利益的不

                满,或许出于对冒险精神的偏爱,也竞相去泛海殖民。

      将迈锡尼文明推向了小亚细亚,推动了当地文明的发展。

      4.重新定居

      经过长期的动荡,到公元前1000年代初,“希腊人”各部族在爱琴海世界的分布状况大体确定下来。

      爱奥尼亚人定居在希腊半岛中部的阿提卡地区(雅典)、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中部地区(爱奥尼亚),以及

                萨摩斯(Samias)和开俄斯(Chios)两个岛屿。

      爱奥利亚人分布在北希腊和中希腊的部分地区、爱琴海北部诸岛和小亚西岸北部地区。

      阿该亚人则居住在南希腊的阿哥利亚和阿该亚地区,由于阿该亚人和爱奥利亚人有着某种血缘关系,有些

                 史书上也往往把阿该亚人的居住区看成是爱奥利亚人的方言区。

     伯罗奔尼撤半岛、小亚西南海岸及爱琴海南部诸岛屿主要是多利斯人的聚居区。

     希腊半岛的最北端则是马其顿人(Macedo-nian)的居住地。古希腊人的地理范围和居民概貌初步形成。

      这4支希腊人中,最野蛮的当属多利斯人。爱奥尼亚人与阿该亚人血缘关系最近。爱奥尼亚除了在希腊本

                 土,还有一支在小亚细亚殖民,在沿海一带建立了若干城邦,在这些城邦中诞生了古希腊最早的哲

                 学家,这一学派被称为米利都学派或爱奥尼亚学派。波斯对小亚细亚城邦的征服,直接损害了同为

                 爱奥尼亚雅典人的利益,雅典成为抵抗波斯的重要支柱。

   

(二)古风时代——城邦形成时期

    1.赫西俄德时期

       公元前8~前6世纪,因其繁荣度有类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故称古风时代,这个时代记载其社会的

               情况多见于诗人赫西俄德的诗集中,故又称赫西俄德时期。在此期间,希腊城邦形成,希腊世界形

              成众多城邦林立的局面。初期的城邦中,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平民反对贵族的特权,争取

              平等政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城邦向民主方向发展。

     2.朦胧的民族意识

        民族大迁徙告一段落后,希腊各部族逐渐转人定居生活,但这时的希腊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

              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希腊人”这个概念,各地区以部落为群体来为自己命名,所以当时的其他国家

             看来,这个地方的城邦尽管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的代表,但所有的城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把这整

            个地区取个统一的名称。如西方人称之为Graeci,即Greek,东方人称之为Yaman,埃及人称他们为

            Hgw一nbw. 我们现在沿用的是西方人的称谓Greek,这是从古罗马的拉丁文演化而来。

     “在特洛耶战争以前,我们没有关于整个希腊共同行动的记载。当然,我认为这个时候,整个国家甚至还

            没有叫做‘希腊’。在丢开利翁(盗取火种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的儿子)的儿子希伦以前。希腊的名称根

           本还没有;各地区以各种不同的名号来称呼,…………希伦和他的儿子们在泰俄提斯的势力增长,并且以

           同盟者的资格被邀请到其他国家以后,这些国家才因为和希伦家族的关系,各自称为“希伦人”。但是

           经过很久以后,这个名称才排弃了其他一切名称。关于这一点,在荷马的史诗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证据。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说的希伦(Hellen),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他被认为是维系希腊民

             族统一意志的始祖。希伦的祖先是普罗米修斯和普罗诺亚,他们生有丢卡利翁和皮拉两个孩子,这两

             个孩子便是洪水过后的幸存者,他们彼此结合,生有唯一的儿子希伦和一个女儿,希伦又有三个儿子:

             多鲁斯、克苏索斯和爱奥罗斯,这三个人就是多利斯人、爱奥尼亚人和爱奥利亚人的祖先。而丢卡利

             翁的女儿生有一子马其顿,即为马其顿人的祖先。有关这个神话说法不一,但主要意思大体相同,即

             确认了希伦是希腊人的共同祖先。   


                                         


      事实上,希腊人统一民族意识的萌芽,是希腊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长期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

             的民族情感的结晶。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形成和融合过程。

  

  3.政治经济彼此联系加强

      一种统一的意识的产生必然需要某些社会条件。

  (1)奴隶制经济。公元前8至前6世纪,希腊各邦的奴隶制经济普遍确立和发展起来,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

             基础的共同的经济关系日益建立和完善。

  (2)血缘氏族关系被打破。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原来氏族和部落独立的经济地位,为人们拥有共同的

             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创造了良好的开端。由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普遍建立,在各城邦内部

            也普遍确立起了阶级关系,即奴隶、奴隶主(包括自由民)两大对抗阶级,这种阶级关系完全超越了原来

            各部落和部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血缘关系就容易被打破,人获得利益的方式

            可以摆脱血缘氏族的影响,人不再受家族的保护,而是可以通过商品交换来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利益。

  (3)虽然希腊特有的城邦制度限制了各城邦之间的交往,但城邦之间也开始按政治需要或殖民利益的不同,

           发生结盟或对立的关系,而不是按部族血缘为依据确立关系。比如面临东方吕底亚人的威胁时,小亚细

           亚西海岸的三个部族就采取联合行动,一致对抗吕底亚。

 

   4.共同的宗教信仰开始形成

      从前各氏族部落都实行原始的宗教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各具特色,五花八门。

      赫西奥德著有《母系》,作为《神谱》的附录,这才将神的谱系系统化、规范化,并且将神谱同整个希腊

              民族联系起来,创造出了希腊民族神。通过神话故事,希腊人便把希伦视为各部族共同的祖先,而他

              们自己则都是希伦的后代。这种将各个城邦的神编纂在一起,确立起神与神之间的关系,将神与各个

              部落又联系起来的做法,是一种要把希腊各个地区统一起来的意识。

        

           

               

      从神话上升为宗教。神话与宗教都是一种符号形式,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神话是语言出现之前或

               之初的较低级语言形式,是宗教的基础和表现形式。两者都是以对一个群体的同情为实质。它们虽

               有差异,但其功能则具有同质性。神话是宗教的早期阶段,神话经过理论化体系化以后可以成为宗

               教崇拜。

     古希腊一开始没有统一的宗教和神学体系,每一个城邦不是供奉所有主神,而只能信奉一个或几个主神,

             阿波罗神来自于埃及和小亚一带,斯巴达的主神为阿波罗兄妹,同为多利斯人的底比斯城邦也信奉阿

              波罗,派罗斯信奉波塞冬。迈锡尼人的战争女神后来成为雅典娜的原型,成为雅典城邦的守护神。阿

              尔忒弥斯被拜占庭城邦所崇拜。经过游吟诗人和神谱,把这许多神分了类,分了等级,在原有的城邦

              神的基础上,产生了全希腊公认的神,十二主神即为代表。每个城邦除了主神,还有其它居民信奉别

              的神,比如战神阿瑞斯,尽管名声不佳,但斯巴达和雅典的很多战士都信奉,而且,城邦信奉的神和

              周边村社信奉的神还不一样,对主神的信奉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各个阶层信奉的神也

              不尽相同。在官方的宗教之外还有秘教,有些贵族妇女信奉酒神,在酒神节可以纵情声色。神所具有

              的职能也发生了各种变化,这种变化是根据人们的需要而被赋予了神。如十二主神之一的阿尔忒弥

              斯,既掌管狩猎,又掌握大自然、弓箭、接生等。人们需要哪个神,便会追捧那个被人赋予

              某种功能的神。神所代表的理性、秩序、欲望实际上反映了人内心需求的多元化。  

      来自不同地区的神话或宗教人物,经过希腊人改造,成为自己的崇拜对象,通过神的谱系,使神共存于一

             个谱系之中,这样实现了一个目的:把希腊人共存于一个谱系之中。

      

    5.共同的宗教庆典与文化活动

     个别城邦的庆典推而广之,扩展为全希腊共同的节庆,如在特尔斐建立的潘森(Pythian)运动会,科林斯的

             艾斯曼( Isthmian)赛会和尼米亚(Nemean)赛会皆具有全希腊的意义。届时,希腊本土及殖民地各城

             邦纷纷前往,他们不仅来参与活动,而且就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使

             宗教节庆变成了希腊各城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良好契机。

      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实行的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为维系希腊人共同的民族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是全希腊规模最大的盛会。开会期间要宣布“神圣休战”,禁止各城邦间发生战争,违反停战规定

             者被视为叛神行为,会遭到各邦的联合惩罚。赛会的内容丰富多彩,体育竞赛只是一部分,届时还有

             商品展销会,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表演赛等,从而促进了共同民族意识的发展。

      希腊各邦的艺术表现能力也日臻成熟,出现了建筑、雕刻、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这些艺术的内容

             大多数选材都来自于希腊神话,以反映希腊人共同心理特征为主旋律。

      共同的宗教、宗教庆典、文化活动对塑造希腊人的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异邦人与异族人的区分

       希腊人这一概论形成以后,又派生出两个新的概念:异邦人或异族人。

       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地将希腊人和非希腊人严格区别开来。对于属于希腊人的城邦,即使远在西西里、北

               非、西班牙的殖民城邦,也都以“异邦人”相称,这“异邦人”之间可以频繁交往交流,互通有

               无,更加促进了民族情感的融合。

       而对于那些具有不同外表、不同风俗习惯和信仰的人则被视为“异族人”,哪怕是近在希腊北部的马其

                顿、小亚细亚的非希腊殖民城邦。古希腊人常喜欢用“野蛮人”这个名词代替对异族人的称呼,而

                 不管那些非希腊人的文明程度是否高于他们。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谈到能不能以希腊人为奴隶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凡希腊人都以血统和感情联结

               在一起,而以非希腊人为异族人。只有希腊人与异族人之间的争斗,才叫做‘战争’,而在希腊人

               和希腊人之间,即不同的希腊城邦之间的争斗只能叫‘纷争’,不能叫‘战争’。凡是希腊人就不

               应当蹂蹄和劫掠希腊人的土地,焚毁希腊人的房屋。对待异邦人的感情要比对待异族人亲近得多,

               这种亲近不是毫无原则而言,而是以血缘为纽带、以种族为基础的。

        民族意识的功能一方面就是区分“你”、“我”,告诉人们内外不同,另一方面,就是告诉人们可以实

               现内部平等。

       7.古风时代,政治、社会、文化变换形式多样。

           有点类似于近代欧洲前期的“文艺复兴”。

           城邦共同体形式多样,没有哪一个城邦模式能代表整个希腊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政治体制、

                   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没有统一的政治权力中心,但有共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以及对自由精神的共同爱好。

            到前6世纪末,希腊的政制实验成就斐然,希腊城邦已成功缓解了社会危机。虽然土地贫瘠,但希腊商

                    人和工匠已探索出发财致富之道,其中,海洋航运和发达的商品交换起了巨大的作用。哲人、诗

                    人、艺术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8. 波斯入侵与古风时代的完结

             前6世纪下半叶,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西侵小亚细亚,征服了吕底亚王国及小亚细亚西部的爱奥尼亚

                        诸城邦,扶植僭主统治这些城邦。

            前499年,来自希腊半岛的民主浪潮波及爱奥尼亚,米利都、以弗所、萨摩斯等城邦纷纷反叛,驱逐

                       僭主,建立民主政制,并向希腊内陆求援。与爱奥尼亚城邦有亲缘关系的是雅典、艾瑞特里亚

                       两个城邦,他们共同派兵援助爱奥尼亚城邦。斯巴达却拒绝了米利都人的要求。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纠集大军,经过五年战争镇压了反叛。接着着手惩处艾瑞特里亚和雅典。对希腊

                      本土的入侵,标志着古风时代的结束。

              

 (三)古典时代——城邦繁荣和走向衰落的时期。

        前5~前4世纪中期,这个时期城邦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民主也达到顶峰。但是,经过伯罗奔尼撒

                 战争,民主政治开始衰落。城邦陷入严重的危机。

         1.希波战争及对希腊政制的影响

        (1)战争起因

           海上贸易的冲突,雅典等城邦所掌握的商业,被转到依附于波斯的腓尼基商人手中。

           雅典援助爱奥尼亚城邦,波斯帝国不能容忍,决定出兵希腊。

        (2)阶段划分

          从公元前492年开始,公元前449年止,大体分作两个阶段:前期(至公元前479年)为波斯的进攻阶

                  段,后期(公元前479年以后)为希腊人的和相持和反攻阶段。

           希腊战争第一阶段:战略防御

           第一阶段包括前两次希波战争和第三次希波战争前半段

                  第一次希波战争。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大军水陆并进,杀向希腊,中途遭受风暴袭击。陆军在

                          征服马其顿后受色雷斯人打击,损失惨重,因而退兵。   

                  第二次希波战争。前490年,波斯军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亚斯引导下,以大将阿尔弗塔涅斯为指挥

                          官,乘舰600艘,取海路二度侵略希腊。9月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东北部马拉松平原登陆。

                          斯巴达未能及时支援。雅典只得到邻近小邦普拉提亚1千重装步兵,总共1万多人。主帅米尔

                          提泰重点打击敌方两翼,以局部优势克服人数上的劣势。雅典军阵亡192人,波军亡6400

                          人。大流士一世发动的第二次入侵又告失败。

                    第三次希波战争。雅典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希腊人的斗争,原先已向波斯表示臣服的许多城邦团结

                         在雅典周围。第三次希波战争开始时,31个不甘屈服的城邦在斯巴达的领导下联合起来,组

                         成10余万人、400艘战艘的多国部队严阵以待。波斯军由国王薛西斯亲自率领,总数约50

                         万。首战发生在进入中希腊的隘口温泉关。坚持踞守的只有李奥尼达和300斯巴达战士以及

                         1100名底比斯人和特斯皮亚人,结果包括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几乎全部战死。

              波斯人进入中希腊。雅典将军铁米斯托克里说服雅典人撤出城市,3万丁壮登上战艘。联军陆军撤至

                     科林斯地峡,扼守进入南希腊的通道;海军集结在阿提卡附近的萨拉米斯湾。希腊人以损失40

                     舰的代价取得歼敌舰200艘的战绩。薛西斯遂留下部分军马返回亚洲。

              前479年8月,联军11万与波军15万在中希腊普拉提亚展开陆上会战,斯巴达重装步兵击毙敌统帅,

                      波军伤亡达10万之多,被彻底赶出欧洲。希腊海军远渡爱琴海,在小亚的米卡列海角附近全歼

                      波斯舰队。自此,希腊军从防御转入进攻,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希波战争第二阶段:战略相持和反攻

            此阶段也是第三次希波战争的后半段。

             前478年,斯巴达因战火远离家园,历史上又和小亚细亚没有密切联系,同时怕将领长期在外,易染

                      上与斯巴达道德准则格格不入的腐化作风,便退出战争,把领导权让于雅典。

             前478年冬,诸邦代表会聚提洛岛正式结盟,史称提洛同盟。入盟各邦原则上一律平等,在盟会上各

                      有一票表决权。但由于雅典拥有绝对军事优势,掌握盟军指挥权,实际控制了同盟。为了共同

                      利益,同盟在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设立共同金库,由司库官(雅典人)保管。动用盟金需经同

                      盟大会批准。

             前476年,双方角逐爱琴海霸权,互有胜负。公元前454年,盟军海军在尼罗河口损失军舰200余艘,

                      雅典把同盟金库从提洛岛移到本国卫城。在此期间,一些城邦试图退出同盟;遭到雅典镇压。

                      同盟至此成为雅典控制外邦的工具,盟金转变为雅典的财政收入。

              前449年,雅典与波斯握手言和,签署协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的霸权,允许小亚希腊城邦独立,即

                      承认雅典的势力范围。雅典不干预波斯对其属地的统治,不再插足埃及事务。希波战争实际以

                      希腊、尤其是雅典的胜利而告终结。

            (3) 希波战争的影响。

               希波战争对波斯帝国来说是衰落的转折点,从此波斯帝国失去了扩张能力。

               战争为希腊一些城邦创造了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资金、劳动力来源和社会需求,使希腊的经济和政

                       治趋向极盛。

               战争极大地改变了希腊邦际政治关系。斯巴达一家称霸的局面被打破,雅典从一个二等国家发展成

                        为与之相竞争的地区霸主,其附属国最多时达200多个。

               战争还促进了希腊城邦政治的发展,雅典第四等级公民广泛在海军服役,为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从

                        而提高了政治地位,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促使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雅典霸权的确定使雅典式的民主政体在其附属国广泛传播,对希腊世界的寡头制和贵族制以沉重打

                     击。

              

           2.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希腊政制的影响

          (1)战争起因

          战争起因于雅典与斯巴达争霸希腊,从而导致分别以两国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激烈对

                  抗。早在希波战争期间,两国在联合抗波之中便存在着利益冲突。希波战争后期,雅典势力的急

                 剧扩张更加引起斯巴达不安。

           前457年,两国在中希腊发生公开武装冲突,虽缔结了30年和约,但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前435年,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国科林斯与其殖民城邦科西拉邦发生争端。雅典援助科西拉,击败科林

                   斯。之后雅典多次侵犯斯巴达盟邦利益。

           前431年,斯巴达向雅典发出最后通牒:放逐主战的领导人伯利克里,允许雅典盟邦独立,取消墨加拉

                    禁令,解除对波提狄亚的围困。雅典当然不能接受。战争正式爆发。

              

                  


         (2)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

          公元前431—421年为第一阶段,史称“十年战争”,这是战争的相持阶段。

          战争初期,雅典正值伯利克里当政,在他建议之下,雅典取陆上防御、海上进攻的战略。斯巴达陆军进

                 逼雅典城下,雅典农民实行坚壁清野,居民转移到城中。雅典海军频频出击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

           前430年夏,雅典因居民过于密集,卫生状况恶化,引起瘟疫,约1/4的居民病亡,伯利克里亦染病去

                 世。

         雅典在瘟疫过后在公元前429年冬拿下波提狄亚,获开战以来第一次有较大意义的胜利。斯巴达随后毁

                灭雅典忠实的盟邦普拉提亚,回敬了雅典。前425年,雅典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美塞尼亚地区的一

                处叫派罗斯的海角,建起要塞,成为插入斯巴达腹部的一把利刃,美塞尼亚的希洛人因此骚动不

                安,动摇了斯巴达的统治。斯巴达战败,292名公民被俘,被迫向雅典求和,但雅典未予应允,战

                争继续下去。斯巴达驱兵北上,对雅典造船木材的产地和运粮船必经之地色雷斯沿岸实行一系列打

               击,颇为成功。双方在战争中都受到很大损失,需要喘息,便于公元前421年缔结五十年休战条约。

          第二阶段

          公元前415—413年为战争的转折阶段,雅典趋于劣势。

          雅典人为西西里的财富所吸引,在政治蛊惑家亚西比德的煽动下,公民大会贸然议决远征西西里岛,亚

                 西比德、尼西阿斯等三人为统帅。远征军刚在西西里登陆,亚西比德的政敌便在国内控告他“亵渎

                神明”,派通讯船召他回国受审,叛逃斯巴达,鼓动斯巴达趁机出兵,置雅典于死地。雅典远征军

                在西西里苦战两年,在斯巴达军、叙拉古军的联合打击以及主帅尼西阿斯的错误指挥之下全军覆

                没,5万军人(包括同盟国的部队)几乎无一生还。

           雅典陷入被动,附属国叛离接踵而来,造成雅典兵源和财源的紧张。

          第三阶段

           元前413—404年,斯巴达的进攻和全面胜利阶段。

           斯巴达改变过去的战术派军长驻阿提卡,引起雅典2万奴隶大逃亡。在困难形势下,雅典国内局势动

                 荡,贵族寡头派乘机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正在爱琴海与斯巴达角逐的雅典海军闻讯,拒绝承认

                寡头政府,并迎回亚西比德担任统帅,夺回在东部战场的主动权。国内民主派受到鼓舞,一举推翻

                 寡头政权,民主政体失而复得。

           前411年在阿拜多斯、前410年年在基齐库斯先后打败斯巴达海军。斯巴达在波斯的援助下扩建舰队,

                  以与雅典海军决战。

           前405年,斯巴达海军在来山得指挥下,重创雅典海军于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附近之羊河河

                  口,继而从海陆两面包围雅典。

           前404年4月,雅典投降,接受屈辱的和约:解散提洛同盟,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拆毁长墙工事,只  

                  保留12艘战船。

       

       (3)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城邦陷入危机。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希腊的黄金

               时代结束。希腊城邦的内外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了,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邦际之间的战争频繁,

              使各邦丧失充分自卫能力,公民兵越来越明显地被雇佣兵所代替。各城邦的人力和物力都加快消耗。

              小农经济无法经受战争和富人的挤压,大批破产。少部分人靠战争和牺牲小农的利益成为巨富。贫者

              与富者的矛盾因此尖锐化,社会冲突加剧,政体更换频繁,重分土地和财产这类古风时代的口号重新

              在希腊出现,君主制的特殊形式僭主制在混乱之中再次流行。一个统一的、能切实保护富有奴隶主阶

              级利益的君主专制政权即将会在希腊出现。

       对斯巴达的影响。斯巴达只维持了短暂的霸权。斯巴达许多军事将领都发了横财,从穷汉变为富翁。财富

             和文化涌入这个国家,来库古改革创立的公民平等原则和艰苦奋斗的传统被迅速冲垮;人们疯狂地追

             逐钱财,积蓄家产。强者通过牺牲弱者的利益更加富足,弱者越发贫困。不同的利益产生不同的集

             团,平等者不再平等,公平的原则被抛弃,斯巴达开始了无可挽回的衰落过程。公民份地制变为土地

             私有制。富人并吞小农的土地,没有了土地,公民人数开始减少。到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公民则仅

             剩下1000人。

       对雅典的影响。丧失了其强国地位,元气大损,公民人数由战前的4万减至约2万。经过休养,雅典的政

             治、经济有所恢复,民主制进一步发展,公民大会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加强,公民大会不再由出身名

             门望族的人所主导。福利津贴鼓励了贫苦公民积极参政,但也使公民精神发生了改变,基于平民的个

            人主义开始膨胀。公民热衷于个人创收,宁愿雇外邦人,也不愿尽公民义务。公民兵在对外战争中的

            作用越来越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日益淡薄。

        波斯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得利者。斯巴达因没遵守与波斯协议,不得不与波斯作战,直到前386年才结

             束。

       长时间的战争及各方的损耗,在希腊世界产生了权力真空。为马其顿的介入提供了条件。

         

      3.底比斯霸权

       雅典在战败后建立了寡头政治,后被推翻,民主政体复兴,内部得以稳定。前378年,雅典拉到一些国家

              建立起第二次海上同盟,同盟舰队大败伯罗奔尼撒同盟的舰队。


           


       斯巴达受制于波斯、雅典。底比斯乘势重建彼奥提亚同盟,底比斯统帅埃帕米侬达在留克特拉会战中大败

              斯巴达,斯巴达国王克莱昂伯罗图斯及400公民战死,这成为斯巴达众叛亲离、伯罗奔尼撒同盟崩溃

              的起点。一些国家的民主派趁机推翻亲斯巴达的寡头政权,一些国家退盟。

      前370年冬,底比斯统帅埃帕米侬达应原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国的邀请,率军杀入伯罗奔尼撒,美塞尼亚

              的希洛人获得解放,建立起完全独立的国家,这断绝了许多斯巴达公民的生活来源,加速了平等者公

              社的破产。斯巴达平民“棍棒派”借机暴动,打死贵族1200人并没收他们的财产。

      底比斯的崛起引起雅典的忧虑,雅典转而与斯巴达结盟。前362年,底比斯统帅埃帕米侬达率军再入伯罗

            奔尼撒,和雅典、斯巴达等邦联军会战于曼丁尼亚,再次获胜。埃帕米侬达在指挥追击时被敌人标枪

            击中,雅典等败军得以逃生。埃帕米侬达临终前嘱咐与敌缔结和约,参战各邦均求之不得。美塞尼亚

            的独立在和会上得到除斯巴达之外的所有与会城邦的承认。斯巴达尽管抗议,但无人理会。战后它已

            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国家。

      埃帕米侬达战死后,底比斯霸权消亡。

     

     4.马其顿崛起 

      马其顿实行君主制,但公民大会仍然起一定作用。在希波战争中,马其顿依附于波斯帝国,并被迫加入波

              斯军队。

     摄政王腓力二世临危受命,后来他废黜幼主,自称国王。加强王权,削弱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的职能,建 

             立起一支忠于国王个人的常备军,创造了具有极强打击力的马其顿方阵。

    前355年,中希腊发生混战,腓力借机南下,控制了希腊中北部地区,这使北希腊城邦感到了威胁。雅典组

             成反马其顿联盟,成为希腊人反马其顿侵略的中坚,一度使腓力的扩张企图受挫。

    前338年,马其顿军与以雅典、底比斯军为首的反马其顿联军决战于中希腊的克罗尼亚,联军惨败。战后,

             希腊各邦被迫承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只有斯巴达保持拒绝承认,没有参加腓力在科林斯主持的希腊

              和会。科林斯大会满足了希腊大奴隶主的要求,确立了马其顿的统治秩序。

             希腊各邦失去独立标志着古典时代结束。


(四)希腊化时代——后城邦时代

      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

            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

            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这个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

      这时城邦已经完全解体,沦于马其顿统治之下。马其顿帝国及其分裂而形成的几个希腊化国家都建立了军

            事独裁制度。原希腊各城邦仅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成为帝国内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城市。城市内部仍

            继续保留着民主制度。最后,马其顿王国为罗马所灭,希腊并入罗马版图,希腊文明终结。

     希腊化时代持续了三百年,在此期间希腊化国家逐渐衰落,并先后为罗马共和国所灭。公元前30年屋大维

            率军征服埃及,最后一个继业者王国托勒密王朝覆灭,希腊化时代至此结束。

     希腊化时代,是希腊城邦政制向帝国政制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