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讲:西方政治制度史导论
    • ● 一、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相关概念
    • ● 二、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 ● 三、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
    • ● 四、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二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一)
    • ● 一、希腊早期的历史概况
    • ● 二、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 ● 三、城邦的形成及其特征
    • ● 四、城邦制度演变的趋向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三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二)
    • ● 一、斯巴达政治制度
    • ● 二、雅典政治制度
    • ● 三、底比斯政治制度
    • ● 四、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败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四讲:亚历山大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 一、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二、亚历山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东方化
    • ● 三、帝国分裂后各王国的政治制度
    • ● 四、亚历山大帝国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影响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五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古罗马早期的历史地理概况
    • ● 二、王政时代的政治制度
    • ● 三、共和政制的初建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六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统一意大利半岛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二、扩张地中海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三、罗马共和制的衰亡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七讲: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元首制
    • ● 二、君主专制
    • ● 三、四帝共治
    • ●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八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墨洛温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二、加洛林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三、课堂自测
    • ● 四、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九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法兰克人的国家制度
    • ● 二、封建制度
    • ● 三、日耳曼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讲:法兰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封建君主制的划分
    • ● 二、封建割据君主制
    • ● 三、等级君主制
    • ● 四、君主专制
    • ● 五、启蒙运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一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君主制
    • ● 二、集权君主制的建立和巩固
    • ● 三、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二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等级君主制
    • ● 二、有限君主专制
    • ● 三、议会君主制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三讲:德意志的政治制度 —从中世纪到近代
    • ● 一、东法兰克与德意志王国
    • ● 二、封建时代
    • ● 三、宗教改革时代
    • ● 四、普鲁士时代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四讲:西欧的政教之争—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
    • ● 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
    • ●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化与政治分裂
    • ● 三、基督教在近代受到冲击
    • ● 四、结局: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第十五讲:近代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 ● 一、中世纪意大利半岛概况
    • ● 二、威尼斯共和国(697-1797年)
    • ● 三、佛罗伦萨共和国(1187-1569年)
    • ● 四、热那亚共和国(1100-1815年)
    • ● 五、米兰公国(1395-1797年)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 作业
  • 第十六讲: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东罗马帝国王朝概况
    • ● 二、《查士丁尼法典》
    • ● 三、东罗马帝国的军区制
    • ● 四、东罗马帝国的政教之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四、资料
  • 第十七讲: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 ● 一、《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
    • ● 二、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政治体制的构建
    • ● 三、美国宪法修正案与联邦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作业
  • 调查问卷
    • ● 一、调查问卷
    • ● 新建课程目录
二、亚历山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东方化

二、亚历山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东方化

(一)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1.巩固王权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帝国王位,后世称“亚历山大三世”。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拥有

腓力二世一样的野心,也有着奥林匹娅斯的顽韧。但也继承了残暴的一面。早在他十六岁时候,腓力二世出征

拜占庭时,他就领兵平定了北方的叛乱,在喀罗尼亚战役中更是大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

能。

      亚历山大在摄政大臣安提帕特的推举下继承了王位,并且为腓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此表明继承者身

份,同时新登基后减免了国内税收赢得了人心。腓力二世在遇刺前就派大将帕曼纽率军远征小亚细亚,由于腓

力遇刺军队士气低落,马其顿军便战败,但帕曼纽还是驻扎在了小亚。亚历山大继位后命令帕曼纽,以试图谋

反为由处死跟随他出征的阿明塔斯-也就是亚历山大的堂兄,腓力二世篡位时的侄子同样是马其顿国王的继承

者。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处死了反对他的将领,把他的潜在的王位竞争对手都处决或谋杀。

      

   2.两次南征希腊

   腓力二世被刺后,希腊各城邦开始展现出了不稳定的迹象。腓力猝死后,希腊各邦一片欢腾,反马其顿

派尤其兴奋,狄莫西尼还为自己戴上了花环。底比斯则打出了起义的旗帜。为了赢得希腊同盟的承认,前336

年末,亚历山大带领军队进入原被腓力二世统治的色萨利,他被承认为特萨利新的世袭统治者。亚历山大之后

南下,使得底比斯投降,雅典也再次臣服。

    公元前335年,再次成为科林斯同盟盟主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得到希腊盟邦的支持出征色雷斯,一

是为了色雷斯的金矿等资源,二是巩固远征小亚细亚后的北方防线,三是报复特里巴利部落对马其顿军队的劫

掠。在征服色雷斯后,亚历山大率军往东北攻打特里巴利部落,于多瑙河往黑海入海口的南部地区。为远征波

斯做准备。

      但是希腊中南部却谣言传称亚历山大在攻打特里巴利时阵亡,结果底比斯再次起兵反抗马其顿帝国,亚

历山大在不经过马其顿境内便迅速南下至底比斯,彻底摧毁了底比斯,6000多底比斯人被杀,3万被卖为奴

隶。除了极少数亲近 马其顿的人,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居民都被卖做奴隶。底比斯圣军和他们的赫赫威名

也 随之消失在一片灰烬之中。消除了威胁马其顿的三大希腊势力之一(其余为雅典、斯巴达),把其国境分

给盟国。军事支持底比斯的其国领袖被处死,稳固了他在希腊的地位。



           

            

                亚历山大大帝在被洗劫的底比斯

          雅典被封锁了港口以后也彻底不再抵抗。德莫斯梯尼自杀。至此希腊内部也彻底平定,为亚历山大的远

征小亚细亚巩固了后防线。


   3.亚历山大东征

  (1)原因

   文化上是亲希腊的,血缘关系上是希腊表亲,以希腊和马其顿为中心构建一个新的地域认同较容易。

   利用希波长期的对立。三次希波战争;薛西斯一世在公元前480年火烧雅典卫城及其他被认为渎神的行

为,使得亚历山大时的希腊政界仍存在着报仇和反攻波斯的声音。

   亚历山大曾经受伊索克拉底的影响,要把全希腊统一起来,发动对波斯的战争,掠夺更多的土地和财

富,但他这样做不是为希腊而是为马其顿。他作为希腊盟军的统帅,要为希腊人复仇,

   借口腓利二世被刺是波斯所为。

   他自己的梦想那就是进军亚洲,他的崇拜对象是阿克琉斯,就葬在特洛伊旧城一带。马其顿最崇拜的对

象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腓利二世曾教育亚历山大他们是赫拉克勒斯的后代,他的母亲教育他,他们是阿喀琉

斯的后代),腓利二世给亚历山大找的老师是雅典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把一本

书放在他的枕头下面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伊利亚特》。腓利二世很早让亚历山大就进行外交、政治实践,让

他统领军队。他12岁时征服了一匹别人不能征服的烈马,16岁镇压马其顿北部起义,18岁在喀罗尼亚战役

击败迪比斯雅典联军。敢挑战其父亲的权威,性格暴虐。20岁继承王位,并迅速镇压内部的反对派。

         


   征服希腊只是把希腊统一起来,在马其顿的领导下,进行反波斯的战争,希腊各城邦仍然保留原来的

政、府法律和管理方式,马其顿并没有直接兼并他们的土地,而征服波斯,自始至终都是以兼并夺取波斯的土

地和财富为目的的,这一政策的转变,标志着马其顿已经从雅典帝国那样的帝国转变为波斯帝国这样的帝国

了。

        


   除了打着复仇战争的旗号外,还有另一个旗号,解放战争,解放波斯统治下的小亚西亚沿岸的希腊各城

邦,不管是复仇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是亚历山大发动战争的借口,都是为他的这一行动寻找的理由,这些理

由既投合了希腊人的要求,也符合亚历山大自己的双重身份,因为他既是马其顿国王,又是科林斯同盟的盟

主,希腊联军的统帅,他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侵占波斯的领土,掠夺波斯的财富,亚历山大认识到,波斯所

拥有的财富,可以解决马其顿的财政问题,而且,要真正解决希腊的问题,也就必须要彻底打败波斯,有一个

强大的波斯存在,希腊也不会平静,激动的和平也不会长久,因此,就是要灭亡波斯帝国,侵占其全部国土和

财富,建立一个世界帝国,这是他和腓利的不同之处。

   (2)过程

   小亚细亚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带着4万人的队伍,出征波斯,当时他22岁,随军出征的还有

仅够大军维持30天的粮草,越过达达尼尔海峡之后,烧掉回去的桥梁。在小亚细亚,首先访问了特洛伊,祭拜

了阿喀琉斯。公元前334年5月,格拉尼库斯河战役,打败波斯与希腊雇佣军联军,战场上屠杀大部分希腊雇

佣兵,其余被押回马其顿强迫劳动。他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

“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公元前333年11月伊苏斯会战;在围攻推罗(推罗围攻战)期间,亚历山大收到波斯国王的一封书

笺,提出为了达成和平协议,他愿把半个波斯帝国割让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将军帕曼纽认为这个建议很

好,他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采纳这个建议”。亚历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纽,我也许会采纳这

个建议。”


 

                 伊苏斯会战                                  大流士家眷在亚历山大面前


   埃及

   公元前332年进军埃及,并创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城。在那里年仅24岁的亚历山大被誉为法老,称之为

太阳神阿蒙之子。开始受东方文化影响。

   波斯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进行的高加米拉之战;前327年,镇压波斯东方行省叛乱,娶了当地贵族之女罗克

珊娜(粟特人,伊朗人的一支,有一支在西汉时期曾在中国境内张掖)。巴尔赫是波斯帝国诸行省中最后落入

亚历山大手中的,这次联姻使得大夏地区诸总督辖区归于亚历山大统治之下。至此,征服了整个波斯。


   印度西部

   公元前326年吉达斯普河会战,因为钦佩当地国王波拉斯的勇敢,也为了赢得当地人的拥护,亚历山

大战后释放被俘的波拉斯,仍然让他作国王。

         



  返回巴比伦

  此时亚历山大手下的军队已经厌战,在印度西部之后,亚历山大不得不停止远征,开始西归,回波斯的第

二年,亚历山大对他的帝国和军队进行改编,这是一次重大的改编。亚历山大从小就认为希腊民族代表了惟一

真正的开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民族。这在当时的整个希腊世界是最流行的观点,甚至亚里士多

德也有这种看法。尽管亚历山大已经彻底打败了波斯军队,但是他逐渐认识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蛮人,他们

与希腊人一样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样值得尊敬。

  他产生了融其帝国的两部分于一体的设想,由此创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腊波斯民族共和王国,当然是他自己

当最高统治者。他想让波斯人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结成同等的伙伴。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把大量的波斯部队

编入自己的部队,还为此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东西方联合”宴会。在宴会上,几千名马其顿士兵同亚洲妇女正

式结成夫妻。他自己虽然从前与一位亚洲公主结过婚,这次却娶波斯女儿为妻。

         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时还不满33岁。

 (3)结局

  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二)亚历山大征服的影响

   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

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

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

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在埃及和西亚传播了希腊文明。亚历山大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西亚的中

心地区,在他经过的很多地区都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城市,这些城市是希腊文化的传承地,对周边地

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通过这些城市,希腊艺术得以进入印度,成为印度至今仍然生命力旺盛的艺术

源头。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起来。

   在亚历山大对西亚和中亚的征服过程的同时,西亚中亚的文明与生活方式也对希腊地区产生了强烈而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蔓延到商业政府形式,风俗习惯,艺术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在西亚形成的基督教很快

便开始影响西方,并且只是这众多影响中的一部分,希腊文明通过语言艺术,文学体育等使西亚中亚希腊化

时,西亚和中亚的文明也同样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希腊地区东方化了,曾经创造辉煌的,古希腊城邦不再具

有以前的,影响力了,公民不只是希腊城邦的一员,而是整个国际化世界中的一员,与整个帝国相比,他们生

活的城邦,如此微不足道,他们失去了作为城邦公民的特殊感觉,在希腊化时期的帝国中,城邦公民的身份已

经不复存在,公民没有参与管理自己城邦所属的权利,城邦曾经是古希腊的文明中心与权力中心,现在城邦事

务不再能引起希腊人的兴趣,那种对城邦的热爱激发出来的责任感,以及这种责任感引发的道德观念,都无法

再振奋他们的精神,许多希腊城邦的市民迁往亚洲。

   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

、平和的、世界主义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希腊人和一帮人之间的区别被取消,人们狭窄的本地化的认同,

因而扩大,这为以后接受基督教的世界主义的信条,做好的准备。

   推动了希腊化,在使西亚希腊化的同时,也开始受东方的影响,东方国家(波斯)的颓废和奢靡,腐蚀

了希腊和以后的罗马。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东方化特征

   在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眼中,所谓的东方国家是指埃及,波斯,甚至远到印度,他们对中国尚无任何了

解。和古代中国没有过直接的接触。

   1.君主制度的东方化

   把自己当作神来让人们崇拜

   礼仪方面波斯化

   在亚历山大看来,古希腊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力量,它致力于让整个世界希腊化,并通过向殖

民地大量移民来促使亚洲和欧洲融合,在他的军队中,马其顿人,希腊人,亚洲人齐心协力并肩作战,他不能

够完全以一个马其顿的身份来统治这个世界,他必须对波斯世界做出必要的妥协,因此他迎娶了亚洲公主罗克

珊娜,并在一个盛大的婚宴上要求他的官员与朋友,也赢取波斯贵族女性,任命波斯人为高级官员,并赋予他

们很大的权力,甚至还采用了波斯的装束。

    亚历山大正在走上一条道路的道路,亚历山大希望加入神的行列,在埃及国王被人们视为神之子,阿

里山大对埃及的祭祀当做神之子,亚历山大一再宣扬自己的神性,他效仿了东方人的方式,让所有前来觐见的

人俯首称臣,并亲吻他的脚,在埃及他是阿蒙神之子,在波斯他像是波斯国王,在印度,他成了印度土王的朋

友,由于它的这些措施,它的统治地位,才基本上取得了对政府地区的人民的认同。他还正式通知所有的希腊

城市,他就是各个城市的神,接受各个城市的进贡。欧洲进入了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曾

经被南方希腊人排斥的东方精神,通过亚历山大传入欧洲,亚历山大将自己塑造成为神,是他的政治策略,是

在积累了多年国家政治经验之后,形成与发展的谋略。

    亚历山大的这种东方化政策,使得追随和忠诚于他的朋友不愿跟从他,这种政治策略无法获得他们的

理解,最终他和他战友们的友谊被彻底摧毁,亚历山大将波斯人和他的朋友们平等对待,甚至让波斯人凌驾于

他们之上,这是他的战友们绝对无法容忍的。

    亚历山大让波斯人也进入军队,进入地方行政,甚至一些军事力量,并让他们配备马其顿的服装和装

备,亚历山大穿着波斯服装,让自从服侍在自己身旁,这导致他的希腊马其顿同胞极为不满。 

    在大流士死后,内部就有反对亚历山大的人,最后这些同盟者都被亚历山大处死,这是亚历山大走向

世界君主的一次羁绊,在一次宴会上,曾经救过亚历山大的,克利图斯,指责亚历山大的政治策略,结果被亚

历山大一茅刺死,亚历山大让所有人在觐见他时,实行波斯礼,要俯身跪拜并亲吻他的脚,这让他丧失了与很

多,同胞的友谊,雅典历史学家卡利休尼斯,因此事和亚历山大争吵,结果被亚历山大借口处死,卡利休尼斯

是亚里士多德的侄子,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之间也产生了深深的敌意。

   亚历山大使希腊文明获得了一种新的政治优势,希腊文明借助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向东传播。

   2.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结构

   中央流动不稳,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央政府,亚历山大在远征印度期间,波斯地区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领

导,各地的总督能够自行其事,亚历山大没有留下任何总管之类的官员来负责监督总督,一切都由亚历山大本

人做主,他只用一小部分人来处理正事,而这些人却大都没有职衔,有一些职务没有明确的任务,亚历山大喜

欢将一些临时任务交给他的贴身侍卫,要给10来个最忠于他的人,压力山大决定一切,他到哪里帝国的中央政

府也就在哪里,帝国的地方太远,都要去哪里去谒见。这个流动的中央不是真正意义的政府,它主要是个军事

统战部,他也没有真正意义的首都。

   一国多制。地方各自为政,地方的行政、军政、财政权力分开。亚历山大帝国的地方统治,除希腊外,

基本上承袭了波斯帝国的那一套,继续推广广泛的地方自治,简单的说,整个帝国可以分成由国王的总督直接

管理的地区,和间接统治的地区,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325年大约有20个省,省的设置大都是沿袭波斯王

朝,各省的边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为了削减省的权利,亚历山大把那些地位较广的省分成几个小省,省的总

督开始都委任其他人或马其顿人,但在公元前331年10月,他委任一个波斯贵族,成为一个新征服的省的总

督,之后就陆续任命了许多人统治阶层的人物为各省的长官,从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327年,帝国政府和组

建了12个省,只有一个省的总督是马其顿人,其他各省的总督开始时都是伊朗人。

    亚历山大证明地方长官的原则是看是否忠实于他,而不是看他是希腊人或者马启动人,另一个条件是

是否有利于统治,希腊人马其顿人可当总督,波斯人,埃及人,印度人也可当,他要有效的成功的控制他那庞

大的由多民族组成的帝国,就不能只用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亚历山大是个实用主义者,用波斯人管理波斯,埃

及人管理埃及,印度人管理印度,这比用一族人管理更有效,他时常让投诚过来的波斯帝国原来的地方总督担

任原职,这样和保持管理的延续性。

   军权。总督并不掌握一省的全部权力,在埃及和东部的省中,总督没有军权,军事职务由马其顿人担

任,每个省都有一名马其顿统领,担任占领军的指挥官,主要的要塞和国库的指挥官也由马其动人担任,总督

的主要任务是征收各种省内税。西部各省的总督与东部各省不同,总督一般都有军权,因为这里的人民没有完

全屈服,他们经常造反,总督拥有军权,可以带兵去镇压造反。

   亚历山大帝国实际上没有一套完善的中央管理机构,一切都有亚历山大决定,而亚历山大常年忙于军

事,就放松了对政务的管理,一些省的总督乘亚历山大对外征战,玩忽职守,使地方管理陷于无序状态,以至

于亚历山大返回后不得不进行整顿。

   除总督管理地区外,帝国还有一部分地区是由帝国间接统治的,这些地区并不受帝国政府的直接控制,

他们在事实上或法律上保持了独立或自治,或是亚历山大听任他们实行波斯王朝特许和承认过的法规,使这些

省的控制形同虚设。有一些省是名义上的,世界上并没有被亚历山大征服,卡帕多西亚和亚美尼亚就是这样

的,前者在公元前333年在亚历山大晋中途中被征服,派去了一名总督,这个总督不久就死了,他也在公园前

332年摆脱了马其顿的统治,而亚美尼亚,亚历山大只是在公元前331年派去了一名总督,这个种族根本就没

有权,当时的波斯王朝的宗族还一直在那里。有一些地区只是名义上属于某个省,实际上仍由原来的首领统

治,他们实际上是独立的,他们唯一的义务是应征召集军队,小亚西亚南部有一些小城镇,也千方百计争取保

持自己的独立,在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总督毫无权威。

    还有一些根本不属于总督管辖的地区,他们实际上并不属于帝国,如西普尔和西兰尼加,前者保持着

自己的城邦和君主,后者和亚历山大有联盟关系,在腓尼基,各城邦也保持各自的宗主和机构,不过他们必须

上缴捐税提供部队,他们的处境和小亚西亚希腊城邦有点相似。

   印度的情况比较复杂,亚历山大的统治方式在这里充分显示了多样性,随着征战的进展,印度被封为三

个省,分别是上印度河省,中印度和省,下印度和省,每个省内却还又有许多保持独立的小王公。亚历山大之

所以在这些地方实行间接统治,交给原来的执政者和首领管理,就因为这样做,比硬派马启动人要好得多,实

际上这是亚历山大拉拢被征服地区上层人士的一种手段,取得他们的支持,对于稳定帝国的统治是十分重要

的。

    希腊各城邦既不同于帝国的省区,也不同于那些间接统治地区,是帝国的一个特殊部分,从理论上

说,希腊各城邦和亚历山大是盟约的关系,各城邦是马其顿的盟帮,保持着一定的自由和独立,但各方要为亚

历山大提供军队缴纳贡赋,马其顿在希腊驻军,对那些敢于反抗的城邦可以使用武力制服,亚历山大还常用诏

书干涉陈邦的内部事务,把他个人的意图强加给各城邦,亚历山大曾多次下诏干涉希腊城邦,没有亚历山大的

同意,各城邦是不能做任何事的,各城邦通行的法律都是参照亚历山大的诏书制定的,亚历山大的诏书就是法

律,对于各方的立法机构具有约束力。

    大多数波斯省份的组织保持了原状,只是任命了新的或保留了旧的总督,帝国的组织依然是波斯帝国

的延续,在埃及只是把旧的省长换成了新的,在印度他打败了波鲁斯王,然后又让他握有原先一样的权力,只

是被希腊人称为一个总督而已。


   军队:维持统治的重要一环

   亚历山大帝国是个军事帝国,不仅它不断扩大的领土,依靠军事征服,帝国的统治和管理也依靠军队,

帝国的军队跟随亚历山大去远征,征服新的地区,还要负责维持地方秩序,各省都有一支由马其顿士兵和希腊

雇佣军组成的驻防部队,这些驻防部队,一部分驻扎在省首府的经营中,一部分驻扎在希腊城邦中,他们不只

是作战的部队,也是维持治安的警察,有些住房中还要负责保卫各战略要道,亚历山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不仅证明一些亚洲民族的上层人物作为各级地方行政官员,而且招募大量波斯青年参加他的军队,以补充兵员

的不足,他让这些招募的亚洲军队,接受希腊马其顿文化,用希腊马其顿文化来改造他们。


   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在远征的同时,据普鲁塔克记载,他一共建立了70座亚历山大城,这些城市的建立是为了保证

马其顿能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或管理,实现中式移民,使人口集中居住,亚历山大远征到哪里就把城镇修

建到哪里,从埃及,波斯巴克特里亚速特印度,到处都有亚历山大城,这些城镇不仅起了支持他远征的作用,

也为控制所征服的地区做了贡献,为传播希腊马其顿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君主命令行事而非通过法律

   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时,他在帝国的高级官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充当割据一方的角色,为非作歹,贪

污钱财,天大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处死了一些犯了暴行的人,任命一些自己认为可靠的人去担任各地总督,这

些都完全出于亚历山大个人之意志,而没有任何法律机构的审查或认可。帝国重大事情都由亚历山大一人决

断,没有法律机构干预。

    

   3.种族大融合

   亚历山大帝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不仅语言风俗各异,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而且缺乏沟通,相

互提示,希腊人马启动人看不起西亚人中亚人,在他们眼中亚洲人是蛮族,亚洲人也把欧洲人看成占领者侵略

者,亚历山大认为他的帝国应融为一体,为了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为了进一步拉拢波斯贵族,在公元前324

年2月,他在苏萨举行了一场绝无仅有的盛大婚礼,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种族联姻。

    亚历山大娶了波斯王朝的两位公主,通过婚姻,使他作为亚洲之王的地位更加合法化了,和亚历山大

一同举行婚礼的一共有亚历山大的80名军官和大臣,他们的新娘无一例外都是波斯贵族的女儿,名门望族的千

金,下级官兵也进行效仿,有1万多人娶了亚洲女人为妻,这场婚礼显示的是亚历山大的民族融合思想。

   在马其顿人的心中,亚历山大是他们的国王,而且只是他们的国王,他只能信任和重用马其顿,而亚历

山大却认为,不仅是马其顿的国王,也是波斯人的国王,亚历山大的这种新姿态,这要建立民族融合的统一帝

国,和希腊马其顿的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当他征召3万波斯青年入伍时,马其顿人非常不高兴,这3万波斯

青年穿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训练制度进行训练,亚历山大称他们为他的继承人,这些马其顿人认为亚历山大

背离了马其顿的传统,亚历山大无论在服装还是语言上,处处仿效波斯,亚历山大进行骑兵改革,把波斯奇兵

和待遇最高的禁卫骑兵编在一起,而禁卫骑兵原先是由马其顿人担任的。他新建了一个以波斯骑兵,为主的骑

兵第5团,给他们配备马其顿长茅,任命波斯人军团指挥官,当有人质疑他的这些做法时,亚历山大就显示出

一个君王的做派,他认为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威,不能容忍部下对他如此不敬,这种东方式君主的作风,把马其

动人震慑住了,另一方面,亚历山大又以自己极具感染力的口才演讲,打动了马其顿人,他使用权术,故意亲

近波斯人,这样马其顿人为了求得亚历山大的谅解,向这位君王屈服了,并向他施以波斯式的亲吻礼。

    亚历山大帝国是以亚历山大本人为唯一中心的,马其顿人希腊人,有高出其他民族的优越地位,波斯

人也成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重要支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大家

平等的成为亚历山大的臣民,帝国内的种族矛盾化解了,

    亚历山大的民族融合的理想,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所不可想象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亚洲人是天生的

奴隶,也是很多马其栋人和希腊人所不能真正理解的,亚历山大的理想从一开始就是要建立一个世界帝国,一

个统一的和谐的世界帝国,他很乐意让所有的民族都参加他的帝国政府。但事实证明,这样幅员广大种族众多

的帝国是极其不稳定的,300多年的希腊化虽然对西亚中亚各民族有比较大的影响,但在亚历山大死后,这些

民族性的政权又卷土重来,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在西亚,中亚地区的希腊化成果也逐渐化为乌有,强力下的

种族大融合证明是失败的。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纷崩离析,继承波斯帝国领土最大的是塞琉古王国大部又

被另一只伊朗人所建立的帕提亚帝国所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