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制度
1.词源考察
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对应的是英文是institution与system。
Institution对应的拉丁文语源有制定和设立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制度和习惯;
system对应的希腊语原义是将部分摆放成为整体,后来引申为制度、组织和系统。
制度的现代意义:the established political or social order——《简明牛津英语词典》
古汉语中的“制度”一词,更偏重于动词,意思是通过人为的“制”达到某种规模和格局。
《资治通鉴》里说隋文帝时,杨素建造仁素宫,隋文帝至,“见制度壮丽”,很不高兴。
中国近代以“制度”对译institution和system,源自日本。
2.定义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它制定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化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
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3.制度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万物皆有法。制度的好坏决定着人类集体行为的偏好。
举例(1):两人分蛋糕,如何做到公平?
(2):17世纪,英国政府需要运送囚犯从甲地到乙地,雇佣私人船主运输囚犯,但运输过程中囚犯
的死亡率过高,大家想下,当时的英国政府会如何做?
4.制度的功能:降低行为的不确定性
制度产生的缘由:消除减少无序风险,降低交换行为的不确定性。
人类面临的不确定性有两种:
(1)一是“环境不确定性”。 如地震、洪水,这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的违约行为。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人
类创建制度的主因。
(2)二是行为不确定性。行为不确定性包括欺骗”、“敲竹杠”、“失信”、“搭便车”和其他机会主
义行为。这是制度设立的主因。
社会越发达,搭便车的机会就越多。搭便车行为最终会腐蚀社会。制度的确立就是要减少各种搭便
车,使每个个体和组织都能成为社会的物质、精神文化供给者。
工业革命为何没有发生在当时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却发生在英国?诺思做出了解答。在《西方世界的兴
起》这本书中,诺思提到当时英国“已开设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由此可见制度的
对于团体和国家的重要性。
5.制度的惯性
(1)制度的惯性就是指路径依赖。它指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这是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不
停地去索取某种利益,并在以后的发展中这种倾向不断地自我强化。
“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
“路径依赖”既可以导致恶性循环,也可以导致良性循环。
(2)路径依赖的影响。
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容易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力
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
对个人来说,一旦人们做出某种选择后,在既有的道路中,他们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如果哪天他们发
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再适合自己、没有价值时,他们做出新的选择。前期的巨大投入对任何人
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3)制度变迁的节点——帕累托最优与纳什均衡
尽管制度有很强的惯性,但并非不可改变,观察制度变迁时需要注意两个节点。
帕雷托改善: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不触犯其他人境况利益的前提下,使得至少
一个人获利。
帕雷托最优:就是指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雷托改善的状态;换句话说,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
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这是考察制度变迁的一个节点。
纳什均衡:否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并不总能导
致集体利益最大化,二者经常有冲突。在各方没有达成共识之前,任何一方只要单独改进
就会招致损失。在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都没有改变自己策略的动力,都只能保持在当下
的状态中,这个时候纳什均衡的节点就出现了。这是考察制度变迁的另一个节点。
政治舞台犹如市场竞争,经济学和数学中的一些原理也可以拿来分析政治学中的问题,这些原理对我
们理解政治学的一些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6.制度的构建原则
既然制度在节点处可以突破惯性而发生改变,那么制度的改变应当遵循一些原则才能推行下去。不管
历史上哪个阶级、阶层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其利益的制度,只有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才不会使
反对制度的力量达到节点从而使制度再次发生改变。
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下的个体行动。制度表达的是一种公共意志。它不仅约束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行
动指南。其功能就是要使个体行动避免社会风险,实现个体行动无法实现的行动目标。
制度的构建应当遵循某些原则:
(1)制度构建应当保障个体能够通过他人和公共群体获得帮助和支持。
(2)制度构建应当避免完全的利己主义和完全的利他主义,而应当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取得平衡。
(3)应当通过公共理性,而不是依靠单方面的个人意愿或封闭的群体意愿来探寻各方面都能接受
的制度。
(4)制度的构建不可能在无道德的前提下建立,制度的道德基点是公共道德,而不是个人私德。
(5)制度的构建要体现公正、公平和美德,要让制度覆盖到的全体人共同参与。通过参与来使其
成员获得对制度的认可。
(二)什么是政治制度
1.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
在给政治制度下定义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下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人类为了自存,必须结成群体。在群体中,因利益不同而结成各种关系。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如
果每个人都能能得所得,或者即使不能得其所得,但也可以有次优和再次优的选择,其选择
的结果所带来的益处高于其突破现有规则所带来的收益时,那么这种状态可以称为是“秩
序”。
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防止失序,确立秩序。
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人类社会秩序,大致有几种形式:
(1)基于血缘关系上的秩序。人的社会意义仅限于血缘群体,血缘群体之外则是敌对关系。在这种
状况下人人平等,社会关系简单。
(2)基于财产私有制基础上的早期国家及社会秩序。破坏了原先的血缘关系;根据财产多寡确立了
尊卑关系;掌握权力最多的人往往也掌握社会财富最多的人;社会矛盾激化。国家的暴力
属性尤其突出。
(3)基于财产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国家及社会秩序。财产私有化,权力公有化。国家的公共属
性突显,国家不再是君主的私产,而是民众的公产;君主只是国家的代理人。
(4)基于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中国及社会秩序。财产私有所带来的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只有
通过公有制才能解决。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制度的好坏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关密切的关系。
2.政治制度的定义
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作,以及有关国家政治过程的一系列规则和安排,包括国
家的政体形式、国家结构;包括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的国家权力机构及其运作程序;
包括社会一切政治参与行为及其制度。简单地说,政治制度就是政治行为的规则。
宪法及其规定的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结构,法律、法规乃至政治惯例,等等,都属于政治制度。
3.政治制度的特征
(1)政治制度与一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并构成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制度一经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政治
体制一般不会改变。
(3)政治制度的运行还会受到其他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等)及外部环境(如
国际关系、自然环境等)的制约。
(4)政治制度的确立往往表示着统治者的统治方法,即统治者如何运用国家权力机器。
4.政治制度的作用
具体地说,政治制度的作用如下:
(1)通过政治领域的规则和规范限制个体和集体行动的范围,从而给政治活动带来某种秩序。
(2)政治制度的作用往往能越出政治领域,为其他制度提供了一种保障。
(3)政治制度具有自我稳定的功能,这使它不依附于单一的政治行动者,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为共同体选定集体价值目标的价值定向功能。
(5)调节社会成员或群体之间的冲突以促进合作的整合功能。
5.政治制度的创立条件
(1)政治制度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是在各种社会势力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2)社会力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力量之间日趋频繁的相互作用是产生政治制度的先决条件 。
(3)政治制度的创立往往是在深思熟虑的自由选择和强力控制之间摇摆。
(4)现实存在的政治制度常常不是完美设计的产物,而是各种利益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三)什么是西方政治制度史
1.什么是西方
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定义。
在当代,西方国家简称西方。西方国家是一个政治名词而非地理名词,西方国家包括:北欧5国、
西欧6国、南欧4国、中欧3国、北美2国、澳洲2国、亚洲1国等共23个国家。
统治血统为白人,内部文化一脉相承,日本例外。其共同点是经济和科技发达。
有时,人们也会把欧盟其它国家,甚至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国家也视为西方国家。
2.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是比较政治学、政治学理论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其它学科如历史学、法
学、文化学的基础性课程。
西方政治制度史中涉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古希腊、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法兰克王国、中
世纪教会、英格兰早期、法兰西早期、德意志早期、近代意大利早期、近代美国早期等时
期各个国家以及影响较大的西方教会的政治制度史。时间跨度从古希腊到美国建国初
期。
在这之后的西方政治制度史一般被划分到比较政治制度的考察范畴。
3.西方政治制度史与比较政治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的侧重点不相同。比较政治制度主要关注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国家后的政治制度,时间段
比较靠后。西方政治制度史主要关注西方历史上从早期到近代初期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
沿革,时间段相对靠前。
二者的叙事方式不一样。比较政治制度更注重“理论”,更具有现代政治学的特点,课程显得更
“专”,西方政治制度史“理史兼顾”,融合了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的学科优势,课程
更具综合性。
西方政治制度史与比较政治制度都属于比较政治学的范畴,是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互为补充的2门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