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讲:西方政治制度史导论
    • ● 一、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相关概念
    • ● 二、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 ● 三、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
    • ● 四、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二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一)
    • ● 一、希腊早期的历史概况
    • ● 二、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 ● 三、城邦的形成及其特征
    • ● 四、城邦制度演变的趋向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三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二)
    • ● 一、斯巴达政治制度
    • ● 二、雅典政治制度
    • ● 三、底比斯政治制度
    • ● 四、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败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四讲:亚历山大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 一、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二、亚历山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东方化
    • ● 三、帝国分裂后各王国的政治制度
    • ● 四、亚历山大帝国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影响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五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古罗马早期的历史地理概况
    • ● 二、王政时代的政治制度
    • ● 三、共和政制的初建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六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统一意大利半岛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二、扩张地中海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三、罗马共和制的衰亡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七讲: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元首制
    • ● 二、君主专制
    • ● 三、四帝共治
    • ●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八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墨洛温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二、加洛林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三、课堂自测
    • ● 四、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九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法兰克人的国家制度
    • ● 二、封建制度
    • ● 三、日耳曼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讲:法兰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封建君主制的划分
    • ● 二、封建割据君主制
    • ● 三、等级君主制
    • ● 四、君主专制
    • ● 五、启蒙运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一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君主制
    • ● 二、集权君主制的建立和巩固
    • ● 三、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二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等级君主制
    • ● 二、有限君主专制
    • ● 三、议会君主制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三讲:德意志的政治制度 —从中世纪到近代
    • ● 一、东法兰克与德意志王国
    • ● 二、封建时代
    • ● 三、宗教改革时代
    • ● 四、普鲁士时代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四讲:西欧的政教之争—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
    • ● 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
    • ●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化与政治分裂
    • ● 三、基督教在近代受到冲击
    • ● 四、结局: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第十五讲:近代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 ● 一、中世纪意大利半岛概况
    • ● 二、威尼斯共和国(697-1797年)
    • ● 三、佛罗伦萨共和国(1187-1569年)
    • ● 四、热那亚共和国(1100-1815年)
    • ● 五、米兰公国(1395-1797年)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 作业
  • 第十六讲: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东罗马帝国王朝概况
    • ● 二、《查士丁尼法典》
    • ● 三、东罗马帝国的军区制
    • ● 四、东罗马帝国的政教之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四、资料
  • 第十七讲: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 ● 一、《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
    • ● 二、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政治体制的构建
    • ● 三、美国宪法修正案与联邦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作业
  • 调查问卷
    • ● 一、调查问卷
    • ● 新建课程目录
三、四帝共治

三、四帝共治

 (一)四帝共治的建立

    1建立原因

    戴克里先之前,罗马的众多皇帝中多数被刺杀,新政府需要一个能减少刺杀和保证防卫有序继承的制

度。戴克里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规范。

   戴克里先选择了一位他的老伙伴,伊利里亚农民的儿子马克西米安来共同管理国政,这样安排是因为帝

国疆域过于辽阔,国事过于繁杂,他一人无法应付,为镇压各地的叛乱和防止侵略而疲于奔命,他需要马克西

米安这样有经验的将领来为他分担责任。

         

           戴克里先       马克西米安

   但其这样做也和罗马的传统有关系,罗马在共和制时就有两个执政官,在帝国时期也有过多次二帝共

治。马克西米安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但在运筹帷幄上就逊于戴克里先,二者在发迹前就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不会威胁到戴克里先的统治地位,虽为二帝共治,但戴克里先始终保持着无上的权威

    2.四帝共治的设置

    首先他选择了马克西米安,作为共治皇帝,二者都先后享有奥古斯都称号,马克西米安统治西部,住

所在意大利北部的米兰,戴克领先管理东部,住所在马科莫迪亚,二帝共治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而不是分裂,

但事实上却促成了帝国逐渐分为东西两部。

    然后两人分别又指定一位副手,称为凯撒,凯撒被认为是皇帝的继子和继承人,这样帝国就有两位奥

古斯都和两位凯撒,两位奥古斯都管理各自都城邻近的地区,更年轻有活力的凯撒,则管理较为偏远的省份,

这样确保地域广阔的帝国每个角落都能处于有力的管理之下。公元293年,增加的两个皇帝作为自己和马克西

米安的助手,戴克里先的助手是伽列里乌斯,马克西米亚的助手是君士担提乌斯,这二人被授予凯撒称号,后

来又都成为两位奥古斯都的养子。

          

    四帝共治并不是把帝国分成4块,帝国仍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最终的权威在于戴克里先,立法以四

人的名义签发,两个凯撒必须服从两个奥古斯都,戴克利先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吸收了帝国分裂的教训,四帝

共治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为了杜绝分裂者,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罗马皇帝继承人问题上的无序状态,为了能顺

利的交接政权,戴克里先规定奥古斯都期满20年任期后,必须交卸权力,他的继承人凯撒继奥古斯都。

   同时任命新的凯撒和新的继承人,这是罗马历史上皇位继承的第1个明确规定,按这种规定仍然是不

成熟的,对于大权在握的皇帝,是没有约束力的,两个奥古斯都的继承人都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养子,多少

有点共和制的痕迹,在罗马帝国养子继承比亲子继承更多,也更合乎传统,但是这也容易引起养子和亲子之间

的皇位争夺。

    四帝的首府没有一个设在罗马,这是前所未有的,皇帝不在罗马,罗马就失去了帝国的中心地位,罗

马元老院没有被取消,但这个没有皇帝参加的元老院,事实上已经被降格为罗马的城市议会了,它原有的立法

权就被剥夺了,法律由皇帝签署,皇帝的敕令成了最重要的法律。你如何看待戴克里先的君主制?

   3.四帝共治的影响 

   元老院和罗马地位的降低

   公元304年,戴克里先在他统治的第20年来到了罗马,在这里举行了一次凯旋式,来庆祝他和马克西米

安在军事上所取得的胜利,这次凯旋是是罗马城举行的最后一次凯旋式,罗马城已不再是罗马的首都,这是戴

克里先的统治所造成的,他毁掉了罗马城作为帝国中心帝国首都的地位,马克西米安在米兰,米兰很快就成

为了一个新的帝国都城,戴克里先的王宫在欧亚交界处的尼科墨迪亚,除了这次凯旋式戴克里先几乎不去罗

马,在罗马的凯旋市是他第1次去,在这里待了十三天,便由于对罗马的厌恶而离开了,原计划在元老院发表

讲话和接受勋章的活动也放弃了。

              

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迫害罗马元老,打击罗马城的近卫军,降低罗马城和罗马元老院的政治地位,

特别是传统政治中心的丧失,对帝国后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元305元,戴克里先主动退位,同时让马克西米安也辞去皇帝职务,二人开始了隐居生活,君士坦提

乌斯一世和伽列里乌斯取代了他们成了新奥古斯都,313年去世(另一观点认为由于对当时政治

局面的忧虑而自杀身亡)。

    戴克里先建立的君主制是军事专制,一切大全都掌握在军人手中,4个皇帝都是军事统帅,皇帝的统

治其实是把军队的管理推向全国,戴克里先虽然在地方实行军政分治,但最重要的职务仍由军人担任,近卫军

长官成了最重要的行政长官,这种军事专制不仅剥夺了元老院的一切权利,也剥夺了人民的一切权利,增加了

人民负担,但由于成功抵御了外敌入侵和各地人民起义,得到了贵族和大地主的欢迎。戴克里先的改革措施取

得的效果是暂时的,四帝共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兵继承的无序状态,反而加深了分裂的趋势。 

   

(二)四帝共治的结束

   1.第二代四帝共治


     西部奥古斯都         东部奥古斯都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       伽里列乌斯

 

      西部凯撒           东部凯撒

      塞维鲁斯           马克西米努斯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在英国南部去世以后,西方的奥古斯都成为各政治势力角逐的焦点。按照四帝共治的

继承原则,西部的奥古斯都应当由赛维鲁斯来继任,但参与西部奥古斯都角逐的有塞维鲁斯、君士坦丁、马克

西米安与其子马克森提乌斯。东部奥古斯都伽里列乌斯是四帝共治的坚决维护者,他支持赛维鲁斯当奥古斯

都。先是赛维鲁斯被马克森提乌斯杀死,接着是马克森提乌斯和马克西米安父子被君士坦丁杀死,西部继承奥

古斯都的只剩下君士坦丁了(君士坦丁是马克西米安的女婿)。

   311年,东部奥古斯都伽里列乌斯病死,根据研究发现,他在305年任命马克西米努斯为东部凯撒,但

在308年却任命李锡尼为奥古斯都,关于他到底先任命谁为凯撒,谁为奥古斯都现在还没有找到确实的资料,

在这方面的记载比较混乱,但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出,东部的李锡尼(其妻子为君士坦丁的同父异母妹)和马克

西米努斯争夺奥古斯都,最终李锡尼胜出。

  2.君主专制的再现

  313年——321年,西部的奥古斯都君士坦丁与东部的奥古斯都李锡尼维持了短暂的和平。

东西两个奥古斯都,形成了政治势力上的对抗,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宗教信仰的问题产生了分歧。当哥特人在

色雷斯烧杀抢掠的时候,君士坦丁率军讨伐,色雷斯是李锡尼的领地,李锡尼指责对方违反了协定,最终导致

了战争。324年7月3日,在亚德里亚堡附近,君士坦丁打败了李锡尼,最终将其杀死。

   破坏四帝继承协定的君士坦丁,最终取得了胜利。


            

     

   3.分而治之

   罗马现在只有君士坦丁大帝这唯一的统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分裂的因素已经克服了,罗马帝国是

靠军事力量建立和维持的,它内部的分裂因素很多,缺乏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单靠

军事力量是无法长期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的,这也是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再也不能统一起来的原因。君士坦

丁一世完善了戴克里先的专制君主制度(多米那特制),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以公开的强制手段,克服罗马的经

济危机。

    君士开始时不得不中原在全国各地巡视,疲于奔命,他意识到靠他一人之力无法统治这么大的帝国

时,又恢复了戴克里先分而治之的办法,任命他的三个儿子为凯撒,他与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治理不同的地方,

让他的侄子治理国比较小的一部分地区,用同姓王来取代异姓王,这并不能避免帝国的分裂。

    整编军队,废除了原来的近卫军军队,而以戴克里先创建的日耳曼骑兵队来代替,增大军队中日耳曼

人的比例,大量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军队,既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不过这样一

来,罗马军队就快成了蛮族军队了。


   4.迁都君士坦丁堡(政治中心的建立)

   君士坦丁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建立了一座新城,取代了罗马城作为帝国的首都,出于控制驻有重兵的莱

茵河多瑙河边界线和幼发拉底河边界线的考虑,他决定在古城拜占庭的旧址上建立一座新城,作为帝国的首

都,按照罗马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元老院。由于皇帝在新城新城迟早会成为帝国的真正的政治经济中心,吉本:

“他仿佛正是大自然专为一个庞大的中国国家设计的中心点和都城”,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古代重要

的政治和贸易中心,使它成为一座难以攻破的城市,在后来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以这里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

还维持了上千年。

                                 

                                 拜占庭基础上建立的君士坦丁堡

       罗马帝国的都城转移到巴尔干半岛的终端,意味着政治重心向东倾斜,意味着帝国的东西分裂,分裂

是逐渐发生的,有很深厚的历史根源,君士坦丁原本是西部的奥古斯都,现在在东部建立新东,名义上保持着

帝国的统一,但实际上这种永久的裂痕早就已经深深的埋下了。


   5.重回二帝共治

    君士坦丁一死,罗马帝国发上就爆发了争夺帝位的混战,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马格嫩提乌斯先

后被杀,353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成为了唯一的统治者。361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的堂弟背教者朱利安造

反,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征讨朱利安时死去,朱利安取得政权。朱利安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上台后就实行反

基督教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端,大肆攻击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

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在其他方面,朱利安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制止了通货膨胀。

在军事上击败了日耳曼人,并入侵波斯,占领泰西封。363年,朱利安在波斯阵亡。即位的约维安取消了朱利

安的反基督教政策。

  瓦伦蒂尼安王朝

  364年,多瑙河军官瓦伦提尼安一世被军队立为皇帝,接着他把东部的帝国分给弟弟瓦伦士,成为共治皇

帝。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