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民族大迁徙(374-568)
1.匈人西迁
关于出现在欧洲历史上的匈人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匈奴,这是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个问
题还没有解决,一位德国历史学家在其书中从考古学的证明,证明了现在贝加尔湖一带的匈奴部落遗址,与欧
洲历史上出现的匈人部落,有极大的关联性。
认为匈人就是匈奴的:
(1)美国学者麦高文:如果匈奴没有西迁,日耳曼民族在困难中会选择东迁。
——《中亚古国史》(中华书局,1958年版)
(2)迈尔斯:《罗马史》,134页。
(3)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简史》,163页。
(4)布雷斯特德:《地中海的衰落》,567页。
(5)克劳斯罗森:《匈人王阿提拉》,30页。
(6)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40页。
(7)林恩桑戴克:《世界文化史》,221页。
(8)《法兰克人史》,54页。
(9)《法国史》,29页,第二章,法兰克人与法兰西人。
(10)《法国史》,第二章,蛮族诸王定居高卢。
(11)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133页。
认为匈人是混合民族,匈奴是其中一支:
(1)罗三洋:《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
匈人与匈奴人:一种考古学的推测
匈人在东欧大草原北繁衍生息一段时间后开始西迁。哥特人原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北,在乌克兰的被称
为东哥特人,在罗马尼亚境内的被称为西哥特人。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4年匈人对西欧民族的一
支东哥特人的侵袭,匈人打败了居住在顿河流域和黑海北岸上的阿兰人和东哥特人,以此为起点,欧洲掀起了
日耳曼部族大迁徙的浪潮,东哥特崩溃之后,紧接着376年西哥特人也被匈人逐出了原居住地,被逐出的西哥
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得到罗马皇帝的恩准 ,以“同盟者”身份,渡过多瑙河,移居巴
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 直接受匈人西迁影响的主要是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这两
支哥特人对东罗马的冲击比较大,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从西到东的多瑙河 哥特人迁徙路线:帝国东部——帝国西部——西班牙
2.其他蛮族迁移。其他的几支蛮族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萨克逊人,法兰克人,离开原住地,迁
到了罗马帝国境内。其中,除了汪达尔人对罗马的冲击较大以外,其它的蛮族分散在罗马各行省。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匈人西迁是一个原因。西欧诸民族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 、军事首领
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西欧民族不
得不向外地迁徙。
公元374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二帝共治之时,西部由瓦伦蒂尼安一世(王朝的建立者)治理,东部由其弟
瓦伦斯治理。
378年,西迁的西哥特人因自身粮食危机和不满罗马官员的不公正,发动暴动。
瓦伦斯 迁徙到罗马帝国境内避难的哥特人
3.亚德里亚堡之役
东部皇帝瓦伦斯(西部皇帝瓦伦提尼安是其兄,在364年被军队拥护成为皇帝,开创瓦伦蒂尼安王
朝,其弟瓦伦斯为共治皇帝,驻军米兰,376年去世后,由其子格拉提安继位),驻军君士坦丁堡,在亚德里
亚堡(君士坦丁堡西北,现名埃迪尔内)之战中与哥特人的作战中阵亡,戴克里先皇帝的军事改革是为了加强
中央权威,他将地方军队分化和弱化,使得地方军战斗力大为降低,这是导致亚德里亚堡之战中罗马军队失利
的主要原因。亚德里安堡之役是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一个信号,迁徙不再是和平的而是暴力式的。
亚德里亚堡之役 亚德里亚堡另一个名称:埃迪尔内
西部皇帝格拉提安应付东部的紧张形势,任命狄奥多西一世为东部的共治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与哥特人
讲和,允许他们在境内定居、参加军队和担任官吏。暂时把哥特人安稳下来。383年,格拉提安去世后,狄奥
多西一世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统一罗马帝国的皇帝。 394年9月的冷河会战,西哥特首领
阿拉里克率兵随狄奥多西一世出征,狄奥多西一世的爱将斯提里科是汪达尔与罗马人混血后代。前者是蛮族将
领,后者是罗马化的汪达尔人。当时罗马帝国西部的主要将领是尤吉尼厄斯,是一位罗马化的法兰克人。当时
罗马帝国境内,已经出现了蛮族罗马化的趋势。
4.军队蛮族化
日耳曼人以村庄为单位,50个村庄组成一个部落,数个部落纠结在一起就能组成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
日耳曼人这时候的国王还不是专制君主,而只是军事领袖,随着罗马军团战斗力的日益削弱,罗马军队已经无
力把日耳曼人赶出国境,由于罗马兵源严重不足,日耳曼人成为罗马的重要兵源,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日耳曼
人,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被吸收和加入罗马军队后,仍然由日耳曼人指挥,以古老的村级战斗为作战
单位,罗马军队变成了蛮族军队,日耳曼军官成了最有才能的罗马军官,进入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也受罗马文
明的影响,有一些逐渐变得罗马化了。
蛮族化的罗马军队,虽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军队罗马化以后,原来的爱国激情没有了,随着日耳
曼人的西迁,以及罗马化进展太过缓慢,罗马帝国日益分裂成日耳曼人军事领导人所统治的各王国。
5.“蛮族”摄政
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前,他将其侄女嫁给斯提利科的汪达尔军官(汪达尔人(父亲)和罗马人(母亲)混
血),让他来照顾他的两个幼子,后又成为霍诺里乌斯的岳父,两个女儿先后嫁给霍诺里乌斯。395年,帝国
分裂了,长子阿尔卡迪乌斯为东罗马帝国皇帝,次子霍诺里乌斯为西罗马帝国皇帝,395年是东西罗马帝国正
是分裂的年代,以前是一个帝国内的东西两部分,是共治皇帝共同统治,从395年开始正式成为东罗马帝国和
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摄政是斯提利科(混血,罗马化),东罗马帝国的摄政是凯尔特人鲁菲努斯,两位摄政,
互相敌视,从而使帝国处于分裂状态,曾经在迪奥多西一世服役的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的率领下,趁罗马的分
裂对其发动了进攻,他们先是进入希腊半岛,沿途烧杀抢掠,但却受到了希腊当地的欢迎,被认为是解放者。
公元397年,斯提利科在希腊打败阿拉里克。为了祸水东引,东罗马皇帝阿尔卡迪乌斯在397年任命阿拉里克
为伊利里亚地区总督,把西哥特人暂时安抚下来。
阿拉里克在希腊
402年,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半岛,在波达提亚被斯提利科打败,被迫撤出意大利。404年,罗马人为
了感谢斯提里科所做的贡献,在罗马举行了凯旋式,这是罗马人见到的最后一次凯旋式,历史上罗马总共进行
过300多次凯旋式。由于北部行省军队南下,北方的蛮族乘机南下,不列颠出现了篡夺者,407年,斯提利科
为了应付国内叛乱,向阿拉里克求援,代价是4000磅黄金,斯提利科强迫元老院同意了阿拉里克的要求,元
老院趁机指责斯提利科叛变,408年斯提利科最终被皇帝处死,军中掀起反蛮族化浪潮,这一举动引起了在斯
提利科影响下的3万勇猛蛮族战士的背叛,他们都投奔到阿拉里克那里去了。同时皇帝拒绝承认斯提利科答应
给阿拉里克的黄金。于是阿拉里克以斯提利科的同盟者和朋友的姿态重新突入意大利,毫无阻拦的横行于意大
利南北各地。斯提利科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最后的盾牌。
蛮族化与罗马化同时进行 从斯提利科对自身的民族认同来看,他选择了罗马人的身份。
西罗马帝国最后的盾牌斯提利科,及其妻儿 软弱而无能的西罗马皇帝霍诺留斯
6.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
402年,西罗马皇帝赫诺琉斯舍弃罗马而定都于拉文纳,此后成为意大利半岛的政治中心。
410年8月24日清晨,阿拉里克率领西哥特士兵在罗马城内奴隶的帮助下,罗马帝国的古都曾经被称为
永恒之城的罗马,在800年没有被外敌占领的情况下第一次被攻陷。西哥特士兵在城里烧杀抢掠,罗马的珍奇
异宝被洗劫一空,彼得和圣保罗教堂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因为蛮族人很多都开始信奉基督教的一个教派阿里乌
斯教派,当时正统的基督教派还未完全形成,蛮族人文化水平比低,对这两个教派不能加以区分,很多和基督
教有关的教堂都被保存了下来。许多奴隶主逃离意大利,罗马帝国遭到毁灭性打击,在蹂躏了罗马城和意大利
南部之后,西哥特人进入西班牙,418年建立西哥特王国,阿拉里克的孙子提奥多里克为国王,以法国的图卢
兹为中心。507年在武耶战役被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所败,失去高卢大部分土地。此后王国中心移到西班牙,
714年西哥特王国被阿拉伯人所灭。
阿拉里克的西哥特人攻陷罗马
7.匈人劫掠东西罗马帝国
匈人陆续征服了欧洲大片地区,到达多瑙河流域,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匈帝国,公元430年,匈曾
迫使东罗马帝国向他们连供黄金350磅。匈人领袖阿提拉434年杀死其哥哥,成为庞大帝国的唯一统治者,
这时的匈人帝国东起黑海北岸,西至莱茵河,北达波罗地海南衔阿尔卑斯山,有数10万的军队,阿提拉对罗马
帝国的打击一点也不逊色于盖塞里克,阿提拉两次横扫东罗马帝国,迫使东罗马帝国签订两个缴纳大量黄金割
让多瑙河以东大片领土的条约。借口西罗马帝国瓦伦蒂尼安三世的妹妹的婚事而与西罗马帝国开战,他的对手
是他年轻时作人质交换时的好友埃提乌斯,阿提拉非常了解罗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罗马人的弱点掌握
的一清二楚,这一点有点像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菲力二世。
上帝之鞭阿提拉
当时匈人是一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西罗马帝国不得不寻求满足的支持与之对抗。451年匈人、东哥特
联军与西罗马帝国军队、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联军在马恩河畔沙隆附近卡太隆尼平原进行的一次会
战。亦称沙隆之战,双方损失惨重,西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一世(阿拉里克一世之孙)战死。匈人被赶到莱茵
河以东。埃提乌斯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胜利,也是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胜利,更是阿提拉一生中唯一的一次
重大挫折。但安提拉在452年领兵避开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入意大利北部。当时罗马教皇利奥一世,到
匈人军营中与阿提拉会谈,阿提拉放弃了进攻罗马的计划,阿提拉的军队当时可能受到军粮短缺或瘟疫困扰,
或者被拜占庭帝国军队越过多瑙河侵扰后方所逼。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阿提拉害怕会重蹈公元410年,西
哥特王阿拉里克一世入侵罗马城后不久暴毙的覆辙。他公元453年初突然逝世。匈人帝国完全瓦解并开始从欧
洲历史中淡出。埃提乌斯(据说也具有蛮族血统,皇帝瓦伦蒂尼安三世谋杀的缘由是,皇帝要将政权从蛮族将
领控制下解脱出来;另一说法是他想通过其子与皇帝女儿的婚姻来篡夺帝国遗产)在454年为西罗马皇帝瓦伦
蒂尼安三世杀害。他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名将。
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名将:埃提乌斯
8.汪达尔人再次攻陷罗马城
5世纪初,汪达尔人为了躲避匈人而逃往西方,曾侵入并蹂躏高卢的部分地区,后被迫从西班牙进入非
洲,409年定居西班牙。429年,被西哥特人驱赶进入非洲,439年,盖塞里克占领迦太基城,建立一个独立的
专制政权。迦太基的失陷,意味着西罗马帝国的地中海霸主地位已经丧失了。汪达尔王国建立强大的海军,控
制了地中海西部绝大多数的岛屿以及海岸。455年6月盖塞里克率领汪达尔人入侵意大利并攻陷罗马城,历时
半个月,有计划地洗劫该城和将许多珍贵艺术品抢掠一空,对罗马的破坏远远大于阿拉里克。533年,被东罗
马帝国所灭亡。
经过这次洗劫,罗马帝国曾经拥有百万人口的帝国都城,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人口只有7000人。
地中海新霸主:汪达尔王国 盖塞里克的汪达尔人洗劫罗马
9.蛮族将领操纵西罗马帝国皇帝废立
在罗马城被洗劫后的几十年,西罗马帝国已经没法维持下去了,但仍然苟延残喘了21年,公元
455~476年,在随时可能亡国的情况下,宫廷政变和废主之事发生了9次之多,9个合法统治者有6个死于非
命,他们当中大多权力有限,真正的统治者是蛮族出生的军事首领。
这20多年中的蛮族将领有两位:
456-472年,蛮族后裔里希默(又译为李希梅尔)担任最高军事统帅,具有摄政的权力,经常废立皇
帝,大约有8位是被其废立。实权掌握在蛮族出生的军事首领中。李希梅尔当政16年间,废阿维图斯、墨乔里
安、利比乌斯·塞维鲁,杀死东帝扶立的皇帝安特米乌斯,立奥利布里乌斯。冈多拜德执政时,立格利塞里乌
斯。
里希默死后的军事统帅是蛮族将领欧瑞斯特,在475年,他攻占了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西罗马
帝国皇帝尼波斯逃往达尔马提亚。欧瑞斯特立自己的儿子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为新的罗马皇帝。但是在尼波
斯的帝位仍然得到东罗马帝国以及高卢地区的承认。
10.西罗马帝国灭亡
图片来源来源于网络
卡本半岛海战
468年盖塞里克的汪达尔王国与两大罗马帝国的海战。东罗马帝国的海军遭到重创。对于西罗马帝国
而言,这同时也是其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为此战之后,西罗马帝国最后的战斗力量基本上消耗殆
尽,经过连年战乱的西罗马帝国经此重创,以后再无力发动大规模战役。西罗马最后复兴的希望被熄灭了。
公元477年1月25日,盖塞里克在迦太基逝世,享寿八十八岁。
卡本海战惨败后,西罗马继续了自己的内斗传统。这点和古希腊很像。在罗马人窝里斗的时候,蛮族都
在马不停蹄地扩张自己的领地,西哥特将整个西班牙和法国南部都收入囊中,勃艮第人则把势力覆盖到罗纳河
流域。作为后起之秀的法兰克人,也正式在西欧的政治舞台上亮相。苟延残喘的西罗马领地,就只剩下意大利
和西西里岛。
东罗马帝国因战争损失而无法继续在财政上给予西罗马支持,过去靠财政补贴维持的大量雇佣军体系无
以为继。无法领到军饷的蛮族首领,索性攫取西帝国领土来维持生计。最终拉文纳宫廷惨遭废黜。
西罗马皇帝被废
475年雇佣军蛮族将领奥多亚克率众反叛篡夺者欧瑞斯特并将其杀死。476年被军队拥为王,同年废
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让他拿抚恤金退位,元老院没有任命新的奥古斯都,奥多亚克把西罗马帝国
的国徽转让给了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这一年传统上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但东罗马帝国仍然承认
尼波斯为西罗马皇帝,当时在意大利发行的货币上仍然使用尼波斯的名字。尼波斯曾试图恢复自己在意大利的
统治,但是480年他被自己的士兵所杀。奥多亚克宣称效忠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库尔德人),但把意大利的
统治权握在自己手里。
当时废除西罗马皇帝,是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意
大利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和中心,没有意大利就没有罗马帝国,尽管东罗马帝国皇帝仍以整个罗马
帝国的皇帝自居,一些日耳曼人的王国在表面上仍然臣服于君士坦丁堡,但东部帝国纵有罗马帝国之名,已经
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罗马帝国了,所以西罗马帝国的崩溃,也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崩溃,东罗马帝国不再是西方
的帝国,而是东方的帝国,研究人员认为给他取个名字拜占庭帝国,比东罗马帝国更为合适。
罗马蛮族将领奥多亚克废除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首都在拉文纳)
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支持下,东哥特王国国王狄奥多里克侵入意大利(489年),夺取了半岛的大部
地区。493年,奥多亚塞被狄奥多里克诱杀(拉文纳之宴)。建立东哥特王国,定都拉文纳。555年意大利全
境被东罗马帝国征服,东哥特王国灭亡。
实际上,尼波斯才是西罗马帝国的最后的皇帝,但是研究传统上,由于尼波斯在475年就逃离了意大
利,所以仍然把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视为最后的西罗马皇帝,并且把罗慕路斯·奥古斯都退位之年476年
作为西罗马帝国的终结,而非尼波斯被杀的480年。最主要的是吉本认为,罗慕路斯·奥古斯都与罗马城的开创
者同名,将二者作为起点和终点,具有重大意义。西罗马变为东罗马的一个省。
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既不见罗马人的皇帝,也不见罗马人的将军,更不见罗马人的士兵。
11.其他蛮族对西罗马帝国的瓦解
从公元374年,匈奴人击败东哥特人,东哥特人臣服匈人。公元568年,伦巴德人渡过多瑙河,在意大利
建立国家。至此,长达近2个世纪的日耳曼人大迁徙结束。
其他蛮族对西罗马帝国的瓦解主要在原来的西部行省境内。
不是所有的蛮族迁徙都是由匈人西迁导致;法兰克人、伦巴德人、勃艮人、苏维汇人都是自己从北到南迁
徙,从莱茵河沿岸往西往南迁徙。他们所到达的地方多为罗马行省。
匈人阿提拉之后淡出历史舞台,占据匈牙利平原。
西哥特人被阿拉伯人所灭714年;东哥特人被东罗马帝国所灭555年;
苏维汇人被西哥特人所征服585年;汪达尔人被东罗马帝国所灭533;
盎格鲁萨克逊人迁移到英国
勃艮第人迁移到法国南部,被法兰克王国吞并534年。
法兰克人统一西欧 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481~511在位)统率下,联合匈奴人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
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
凯尔特人一部分继续定居在高卢,另一部分被迫迁到英国。
伦巴德人,公元568年占据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773年,查理曼打败伦巴德人,并成为伦巴德国王。
被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汪达尔人、东哥特人。
被法兰克人征服的:伦巴德人、勃艮第人
盎格鲁萨克逊人在英国与凯尔特人开战
被阿拉伯人征服的:西哥特人——苏维汇人
12.蛮族大迁徙对西欧的影响
(1)使得西欧文明出现了大倒退;许多罗马城市被毁;经济陷入萧条;蛮族最初文化水平低,治国知
识和能力较差;整个西欧处于无政府状态,专制与暴政结合;
(2)重绘西欧的政治地图,重组民族格局,使业已没落的西方古典文明世界和日耳曼蛮族发生了直接
的交往,日耳曼蛮族也逐渐罗马化;将欧洲正式带入了中世纪时代,这个时代是欧洲历史的一个明显的转折
点)。
(3)加速了罗马奴隶主旧政权的崩溃。历时几个世纪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在当地奴隶、隶农起义的
支持下,摧毁了罗马奴隶制帝国,建立了日耳曼诸王国。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罗马古典奴隶制的灭亡。
(4)为西欧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西欧封建化的进程。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
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日耳曼人阶级和剥削的萌芽与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
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日
耳曼人“反客为主”,成为欧洲封建制形成的催生婆,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
1.缺乏维护统一的文化基础
罗马帝国是靠武力来进行征服和统一的,古代地中海世界,埃及,西亚,希腊,各种文明都要早于和高
于罗马,罗马在军事上征服了这些地区,但是在文化上,罗马却被征服或被影响了。罗马在政治上东方化了,
军事上蛮族化了,宗教信仰上基督教化了,罗马原来的多神教难以维护起这个庞大帝国的统一,罗马有过维护
传统信仰的罗马皇帝朱利安,但他竟然被称为叛教者(背叛基督教),它缺乏一个统一的文化,地中海世界的
文明文化众多,罗马缺乏一个不可动摇的统一的文化基础,最终导致地区的分裂。这也是基督教兴起的主要原
因,基督教的兴起就是要完成一个文化统一的任务,但来得太迟了。
2.政治权力设置上过于注重分权,经常打断必要的集中权力
在政治权力设置上,罗马是从城邦发展来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权力基础,它没有高于一切的绝对不
可分割的权力,只有权力的均衡。元首制是二元的,它仍然尊重元老院的地位,罗马帝国后期,君主的权力也
不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二帝共治、四帝共治,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当出现一个有统一趋势的政治力量时,
它总是被分权的传统所打破。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至高的能够整合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权力,这导致它的统
一只能是短暂的、表面的。西方的社会本质上是多元的,这样一个多元的大帝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却需要一种统
一的权力来进行维持,二者之间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在那个时代是难以解决的。
3.军队干政
军队在帝国经常成为皇帝的制造者。因为在皇位继承上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稳定的继承制度,军队成
了皇帝的实际推举人,这造成了各地的军事统帅争夺皇位的欲望,经常出现一个皇帝要面对十几个想要争夺皇
位的军事统帅,这种内战严重削弱和损耗了帝国的人力和财力。
军队蛮族化。罗马富人有免服兵役的权利,一般的劳动人民也不愿服兵役,服兵役从罗马公民的爱国职
责变成了尽力逃避的苦役,兵源严重缺乏,罗马统治者只好雇佣日耳曼军队,这样罗马的军队就逐渐蛮族化
了,罗马帝国后期有大量的蛮族将领,蛮族士兵,虽然出现过忠诚于罗马的蛮族将领,但军队蛮族化容易导致
政治不稳定。
军队统帅都是蛮族出生,当他们发现自己没有资格当皇帝时,他们就幕后操纵,扶立傀儡皇帝,
4.基督教的消极影响
基督教这时还没有表现出一种统一的文化号召力那是中世纪后期的事了,而是表现为权力的分裂上。
基督教的兴起使帝国境内的居民分裂成为基督徒和异教徒,而基督教本身又分成许多不同的教派,基督
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对异教和异端都极尽破坏之能事,社会的积极向上的美德受到了压制,尚武的精神被埋
藏在修道院中(吉本)。受基督教的影响,教徒拒绝参加公共社会生活,完全脱离社会,基督教吸引了大量想
要逃离社会的人,使这些人可以过一种禁欲的修道生活,使国家失去了极度需要的人力和税收,这种隐修生
活,造成出生率的下降,减少了社会人口和士兵的数量,基督教对异教的迫害一直持续到五世纪40年代,这个
时候罗马的异教徒基本上被灭绝了,这加剧了罗马内部的不团结。
基督教内部不同教派的冲突也对帝国起了分裂和破坏作用,这种宗教信仰的改变对罗马造成的损害是巨
大的,基督教没有使罗马团结起来,而是变得更为不团结和分裂了,基督教对上帝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世
俗政权的威胁,罗马世俗权力的下降,给基督教的权力上上升造成了机会。
5.社会结构的破坏
(1)大庄园经济畸形发展。
罗马发展起来的大庄园经济,成了自给自足的社会,这些私人庄园聚集着佃农,奴隶、手工业工人、
卫兵,大庄园主已经没有了对国家尽职的责任感,失去了为国服务的热情,他们宁愿过悠闲的生活,而不担任
任何政府官职,大多数人闲散的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贵族、富人和政府疏远了。统治阶层分裂了。
(2)小农经济破产。
大庄园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自耕农的大量破产,自耕农为了避免成为赤贫者,不得不向大庄园主寻求
庇护,自耕农从佃户开始转变为固定在土地上的隶农,录农成为受剥削最重的阶层。自耕农日益萎缩,这导致
兵源严重缺乏,是帝国失去了勤劳的生产者,和最忠诚的战士,在古代,小家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到罗
马的自耕农几近消失时,罗马离开灭亡也就不远了。
6.城邦制度与帝国的不适应性
1.城邦国家 氏族之间分权 (老贵族)
2.城邦联合 新、老贵族之间分权(新贵族依靠平民)
3.帝国 内部分权与外部要求权力统一之间出现裂痕(内部争权)
早期的分权能够推动罗马迅速成长,后期的分权推动着罗马走向分裂。
罗马帝国是在城邦的基础上通过对外战争发展起来的,城邦的基础一开始是氏族群体内部权力的共享,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城邦联合了起来,普通公民可以参政,这是一种直接民主,但这种直接民主能否应用到
更广阔的帝国?当罗马的统治范围从意大利半岛扩展到地中海时,这种城邦制度和帝国疆域过大之间所造成的
不平衡就开始出现了,直接民主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这降低了罗马的政治效能。城邦制度只适合于小国寡民,
不适合一个大国,城邦和城邦联合是罗马强大的原因,但同时其自身所蕴含的分权因素也是帝国崩溃的原因。
关于分权与统一之间的矛盾,只能留给下一个时代。
7.长期的内外战争毁掉了意大利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
8.公众精神以及罗马人的知识和道德力量的减退。
(三)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意义
1.标志着新时代的开端,是西方世界的转折点,
2.帝国境内的三大文明要素,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最终融合在一起,第4种力量日耳曼人也加入进来,
这是他们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文明都更加丰富,更加先先进的现代文明。
3.教皇权力的发展,西方皇权的缺失使教皇迅速获得了影响和权力,他们很快建立起一个教会帝国,
在某些方面取代了旧的罗马帝国,并继续着它的文明事业。
、 4.是对城邦政治的一次超越,是西方国家对统一帝国的第二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