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讲:西方政治制度史导论
    • ● 一、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相关概念
    • ● 二、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 ● 三、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
    • ● 四、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二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一)
    • ● 一、希腊早期的历史概况
    • ● 二、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 ● 三、城邦的形成及其特征
    • ● 四、城邦制度演变的趋向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三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二)
    • ● 一、斯巴达政治制度
    • ● 二、雅典政治制度
    • ● 三、底比斯政治制度
    • ● 四、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败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四讲:亚历山大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 一、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二、亚历山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东方化
    • ● 三、帝国分裂后各王国的政治制度
    • ● 四、亚历山大帝国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影响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五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古罗马早期的历史地理概况
    • ● 二、王政时代的政治制度
    • ● 三、共和政制的初建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六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统一意大利半岛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二、扩张地中海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三、罗马共和制的衰亡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七讲: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元首制
    • ● 二、君主专制
    • ● 三、四帝共治
    • ●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八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墨洛温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二、加洛林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三、课堂自测
    • ● 四、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九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法兰克人的国家制度
    • ● 二、封建制度
    • ● 三、日耳曼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讲:法兰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封建君主制的划分
    • ● 二、封建割据君主制
    • ● 三、等级君主制
    • ● 四、君主专制
    • ● 五、启蒙运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一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君主制
    • ● 二、集权君主制的建立和巩固
    • ● 三、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二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等级君主制
    • ● 二、有限君主专制
    • ● 三、议会君主制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三讲:德意志的政治制度 —从中世纪到近代
    • ● 一、东法兰克与德意志王国
    • ● 二、封建时代
    • ● 三、宗教改革时代
    • ● 四、普鲁士时代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四讲:西欧的政教之争—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
    • ● 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
    • ●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化与政治分裂
    • ● 三、基督教在近代受到冲击
    • ● 四、结局: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第十五讲:近代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 ● 一、中世纪意大利半岛概况
    • ● 二、威尼斯共和国(697-1797年)
    • ● 三、佛罗伦萨共和国(1187-1569年)
    • ● 四、热那亚共和国(1100-1815年)
    • ● 五、米兰公国(1395-1797年)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 作业
  • 第十六讲: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东罗马帝国王朝概况
    • ● 二、《查士丁尼法典》
    • ● 三、东罗马帝国的军区制
    • ● 四、东罗马帝国的政教之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四、资料
  • 第十七讲: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 ● 一、《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
    • ● 二、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政治体制的构建
    • ● 三、美国宪法修正案与联邦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作业
  • 调查问卷
    • ● 一、调查问卷
    • ● 新建课程目录
三、城邦的形成及其特征

 

三、城邦的形成及其特征

   黑暗时代之后,以氏族制度为基础的原始公社组织开始让位给新型的政治单位,即城邦(Polis)。


  城邦一词源于“卫城”(acropolis).“acro”为高的意思卫城,指与不设防的乡村相对应的设防的居

          民点。起初,卫城设在山头,人们在遭到敌人攻击或海盗威胁时,就以那里为庇护所。经过很长时间,

          卫城及周围一片地区才变成商业、政治和宗教活动中心。从公元前8世纪始,它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国

          家组织。也是古典希腊时代唯一的国家组织形式。

  城邦的形成与希腊的特殊地理条件有关,也与迈锡尼文明灭亡后希腊的特殊政治形势有关。迈锡尼的王权

          覆灭之后,希腊世界形成完全破碎的政治格局。取代迈锡尼准国家组织的是分布广泛的农村公社或氏族

          居留地。这些氏族属于同一种族,具有共同的宗教和语言,但却为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和海洋所阻隔,

          在爱琴海地区支离破碎的地理环境里,走上各自独立的政治发展道路。此时整个爱琴海地区都处于与外

          界隔绝的状态,这给希腊各部落独立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使他们能够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

          选择最适合自己民族个性的发展道路。到公元前8世纪前半期,这些初级的社会细胞开始发育成新型的

           政治实体,即城邦。

   城邦产生的内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的增长和移民浪潮,氏族内部出现的分化,冲击了传统的氏族社会

          组织;各氏族成员开始出现混居现象,瓦解了血缘关系;部落内部矛盾特别是平民与贵族矛盾和冲突的

          加剧,使传统的氏族组织已无力管理新的社会。各部落之间加剧的冲突乃至掠夺战争,导致了日益增长

          的自身防卫的需要、联合的需要和内聚力的加强等。这是人们常谈到的城邦形成的一般原因。

(一)城邦的形成途径  

      1.移民型城邦

      (1)移民浪潮

      比较著名的有米利都、叙拉古等。早在多立斯人入侵的时代,受多立斯人驱赶的迈锡尼时代的居民纷纷移

             居到地中海各岛和小亚细亚沿岸,入侵者多立斯人也大批向外移民,形成第一次移民浪潮。

      前8~前6世纪,希腊人掀起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浪潮,除希腊本土继续向外移民外,原来的移民城邦也开始

             了“分裂繁殖”,建立新的殖民地。通过这次移民浪潮,希腊的移民遍及地中海中各岛和沿岸,甚至

             远达黑海沿岸地区和今天的法国、西班牙沿海地带。

      这些移民到新的地方,往往占领一片土地,夺取当地人的居民点。也有的与当地人达成协议而进入该地。

           为了防御当地人的攻击和海盗劫掠,他们往往筑城聚居, 耕种或强迫受奴役的当地人为其耕种城堡周

           围一片土地。城堡内移民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 建立了政府机构,从而形成了一个城邦。公元前800

          ~前500年有文献可查的移民城邦,就有140多个。希腊城邦中大多数都属于这个类型。

        (2)效法母邦 

       这些移民之所以离开母邦迁居海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家乡被异族所侵占,他们不甘受奴役而远走

             异乡;有的因为在故乡党争中遭到失败,或因人口过剩,他们在家乡无以为生,被迫出走;有的不甘

             居人下,而到新地方另立门户;更有一些人为土地肥沃景物美妙的传说所诱惑而来到新世界。这些人

             往往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理想。大规模殖民活动本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希

             腊民族的个性。这种殖民活动在中世纪末期新航路发现后被西方人再次重演。

   多数殖民活动是有秩序的,是由原来的城邦按一定程序组织的。城邦要作出移民的决定,选择移民团体的

            首领,求得阿波罗的神谕,举行宣誓仪式,征集加入者。到达殖民地点后,先建立居民点和卫城,然

            后再分配土地,建立城邦机构。新的殖民城邦仿佛是母邦的再版。子邦的政制、法律、宗教、历法和

            节日等,都效法母邦。家族和邦的神坛、圣火,都被小心地按严格程序移置于新的土地。母邦的一切

            都在新的土地上复制出来。

   (3)血缘关系的萎缩与契约关系的突显

       跨海迁徙导致血族的混合以及血缘关系的松懈或“萎缩”。新的生活环境要求移民内部建立一种平等的和

               衷共济的伙伴关系、同盟关系、战友关系,所以移民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多少具有契约的特

               点。根据法律和地区的组织原则而不根据习惯和血统的组织原则,最早是出现在希腊的这些海外殖

               民地上。在这样建立的海外城市国家里,新的政治组织‘细胞’是船队,而不是血族。人与人之间

               的伙伴感情会超过血族的感情,而选择一个可靠的领袖的办法也会代替习惯传统。

      希腊殖民活动往往是举族俱迁,或在母邦原有部落框架内组织移民,到新地方后,不仅复制了母邦,也复

              制了部落和家族,跨海迁徙对血缘关系的冲击确实存在,但也不能夸大。即使在殖民城邦再次分裂繁

              殖形成的城邦中,血缘关系也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血缘关系一定程度的“萎缩” 和个人的成长以及平等的契约关系萌芽的出现应该是真实的。这种变化使移

               民城邦形成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后来,这种新型政治文化反馈回希腊本土。

   正是这些移民城邦最早繁荣了起来。希腊最早一批思想家即公元前6世纪的那些自然哲学家们,大多产生或

               活动于这些移民城邦。只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文化的中心才转移到大陆城邦雅典。


   2.种族征服型城邦

       斯巴达、科林斯、特萨利亚为代表。

       (1)这些城邦一般都是由多立斯人入侵而形成的。

       多立斯人用武力征服了原有的迈锡尼时代的居民,使他们成为奴隶或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自由民,征服者

                 部落集体成为统治者。为了压迫被征服者的反抗,征服者逐步实现了联合或内部统一,建立起了政

                 治权力和国家机器。

      (2)这类城邦的阶级关系比较紧张。

        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时时威胁着统治者,所以它往往把镇压被征服者作为其建立政治制度和实行各种政策

                 的出发点。统一和强盛是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个性的自由发展受到压抑,民主的进程受到阻碍。

                 这类城邦除个别例外(如科林斯),大多对希腊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少贡献。其中斯巴达尤其在

                 几个世纪中成为希腊世界落后势力的领袖和堡垒。

   

   3.原生型城邦

     (1)外部威胁较少。

      多立斯人建立的城邦,如彼阿提亚地区各邦,有迈锡尼时代既未形成国家又未受到多立斯人入侵的地区形

             成的城邦,如雅典。这些地区也许受到过外来威胁,但这种外来影响只是城邦形成的次要因素。

    (2)原有氏族社会的解体。

      这类城邦形成的基本动力来自内部。原有氏族社会的解体,氏族内部发展起来的社会分化,还有交往的增

             加,联合的需要,对统一政治权力的需要等,都使氏族社会组织成为过时的东西。经过一系列改革,

            逐步废除氏族制度,在新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建立了城邦。

    (3)改革的作用。

      这类城邦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一般是经过改革实现的,是平民力量壮大并不断争取政治参与权利的

           结果,所以它们很自然地建立了较为开明的民主制度。其中雅典最为典型。 


    公元前8~前6世纪,经过不同途径建立起来的城邦已经遍布希腊本土、地中海各岛及沿岸以及黑海沿岸等

           地。据当代学者估计,城邦大约在600—700或750个之间。如果加上遥远的殖民点,总数当不少于

           1000—1500个。它们密密麻麻,星罗棋布,点缀在地中海广大地区, 形成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象。这

           是古代希腊独有的政治现象。

    

(二)城邦的特征

   1.城邦本位主义

    斯巴达领土最大时达8400平方公里,雅典约2550平方公里,都属特大城邦之列。 叙拉古有公民3.5万人,

              科林斯不超过5万人。雅典公民约3-5万人,斯巴达公民约9000人。这种领土面积和人口规模相当于

             今天的一个县。

   这些小规模的政治实体就是一个国家。它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在经济上,它以自给自足为目

            标,在政治上,顽强地坚持城邦本位主义。虽然在历史上不断出现若干城邦结成的联盟,但联盟一般

           并没有使入盟各邦丧失独立,相反,各邦的独立和平等一般都是联盟的基础,并且联盟都非常的脆弱、

           松散。如果有势力的城邦试图控制其它小邦,往往会遇到顽强的抵抗。

           

   2.多权力中心格局

   将其它城邦作为自己附属国的欲望经常受到现实的遏制,如强盛时期的雅典对其盟邦的侵犯经常遭到抵制, 

          斯巴达获得霸权后就遭到雅典和底比斯的联合抵抗,因为在这些城邦看来,如果某一个城邦实力过强

          大,就会对其它城邦的自治形成威胁。古希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统一的趋势,都因为弱邦的联合抵制而

         没有成功,这客观上造成了整个希腊的多权力中心的政治格局,统一权力的国家迟迟不能建立。雅典、

         斯巴达、底比斯都曾经一度具备这种统一的条件,但都没能抵得住城邦自治的传统。

   3.文化上趋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