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讲:西方政治制度史导论
    • ● 一、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相关概念
    • ● 二、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 ● 三、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
    • ● 四、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二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一)
    • ● 一、希腊早期的历史概况
    • ● 二、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 ● 三、城邦的形成及其特征
    • ● 四、城邦制度演变的趋向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三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二)
    • ● 一、斯巴达政治制度
    • ● 二、雅典政治制度
    • ● 三、底比斯政治制度
    • ● 四、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败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四讲:亚历山大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 一、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二、亚历山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东方化
    • ● 三、帝国分裂后各王国的政治制度
    • ● 四、亚历山大帝国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影响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五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古罗马早期的历史地理概况
    • ● 二、王政时代的政治制度
    • ● 三、共和政制的初建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六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统一意大利半岛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二、扩张地中海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三、罗马共和制的衰亡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七讲: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元首制
    • ● 二、君主专制
    • ● 三、四帝共治
    • ●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八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墨洛温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二、加洛林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三、课堂自测
    • ● 四、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九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法兰克人的国家制度
    • ● 二、封建制度
    • ● 三、日耳曼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讲:法兰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封建君主制的划分
    • ● 二、封建割据君主制
    • ● 三、等级君主制
    • ● 四、君主专制
    • ● 五、启蒙运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一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君主制
    • ● 二、集权君主制的建立和巩固
    • ● 三、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二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等级君主制
    • ● 二、有限君主专制
    • ● 三、议会君主制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三讲:德意志的政治制度 —从中世纪到近代
    • ● 一、东法兰克与德意志王国
    • ● 二、封建时代
    • ● 三、宗教改革时代
    • ● 四、普鲁士时代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四讲:西欧的政教之争—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
    • ● 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
    • ●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化与政治分裂
    • ● 三、基督教在近代受到冲击
    • ● 四、结局: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第十五讲:近代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 ● 一、中世纪意大利半岛概况
    • ● 二、威尼斯共和国(697-1797年)
    • ● 三、佛罗伦萨共和国(1187-1569年)
    • ● 四、热那亚共和国(1100-1815年)
    • ● 五、米兰公国(1395-1797年)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 作业
  • 第十六讲: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东罗马帝国王朝概况
    • ● 二、《查士丁尼法典》
    • ● 三、东罗马帝国的军区制
    • ● 四、东罗马帝国的政教之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四、资料
  • 第十七讲: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 ● 一、《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
    • ● 二、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政治体制的构建
    • ● 三、美国宪法修正案与联邦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作业
  • 调查问卷
    • ● 一、调查问卷
    • ● 新建课程目录
三、宗教改革时代

三、宗教改革时代

    (一)宗教改革

           路德曾访问罗马,目睹教廷的腐败。他后来说:罗马便是地狱。罗马本是圣洁之地,而现已成肮脏之城

了。1512年路德升任神学博士和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同时任维滕贝格修道院副院长。1515年又升任主管

图林根和迈森十一座修道院的副主教。他开始悉心研究古文圣经,发现罗马教廷宣传的许多东西与圣经不符,

提出要照古代基督教本来面目改革教会,渐渐形成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当路德读圣经,恍然若有所悟:人不是靠

自已的善行,而是靠信仰上帝而得以免罪。“因信称义”(唯信仰得救)就成为路德神学的主要教义,也是他进

行宗教改革的基石。           

              教皇为要填满自已的财库,为应付奢侈生活的巨大开支,1500年,1501年,1504年和1509年都在

德意志兰征收赎罪税,而到1517年又再开征新赎罪税。教廷力促百姓相信,只有购买一份教皇的赎罪券,即

使不真心忏悔,也可以保证免受惩罚。这就形成一句民间谚语:“钱在匣子里铛响,灵魂就从涤罪所跳上天堂

"1517年的赎罪券买卖更是花样翻新。教皇把中德出卖赎罪券之权交给出身霍亨索伦家族的马格德堡兼美茵茨

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为期十年,教皇从大主教方面拿到1万杜卡登(一种意大利金币)。霍亨索伦的阿尔布雷

希特几年前是靠富格尔家族的金钱才弄到美茵茨大主教职位的,如今富格尔家族、教皇和大主教共同商定,赎

罪券的收入50 %缴归教皇,50%则作为大主教偿还富格尔家族的债金。为了取得皇帝对这一宗交易的同意,另

需给皇帝3000古尔登(德意志金币)。为照商定好的办法行事,富格尔家他们对当时最富庶之邦萨克森最感兴

趣,他们派人去兜售赎罪券,但是不久就被萨克森选侯逐出境,因萨克森选侯自己正在买卖赎罪券,这影响了

萨克森选侯的财政收入。               

             这种无法无天的赎罪券买卖搞得德意志各阶层人天怒人怨,也促使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

格城堡教堂大门上贴出《评赎罪券的效能》(即“九十五条论纲”)大字报。九十五条论纲中的每一条都是对教

廷的谬误和弊端的有力一击。比如第1条:当上帝和主耶稣基督说“忏悔”时,意思是说,信徒的整个一生都应

该忏悔,而不是补赎。第36条补充说:每一位诚心忏悔的基督教徒,即使没有赎罪券,也能完全减免他的罪过

和惩罚。路德在这里运用“因信称义”论:剥夺了以教皇为首的神职人员的神权,搬掉了人与上帝之间的教会阻

隔,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一员;又如第32条:相信罗马教皇的一纸赎罪券就能拯救他们的那些人,将和教

导他们的人一道、永远被打入地狱。第82条则矛头直指教皇:教皇为什么没有出于慈爱而把炼狱中的所有灵魂

都拯救出来?路德公然说出教皇出卖赎罪券是犯了错误和违背基督教教义的,而教皇一直自命是“上帝的代

表”,“从来无谬误的”。

                各阶层都支持路德。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一时之间,“九十五

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这份论纲,被人们争相传播,两星期内传遍德意志兰,一个月内传

遍基督教世界。路德成为德意志民族的第一位代表。                

                路德在得到萨克森选侯的支持和保护后,终于在1519年中在莱比锡同枢机主教约翰·艾克为首的教

廷强硬派公开论战。他在神学论战中已经一步接一步地脱离了天主教教义,终于同罗马教廷分手。1520年路

德发表他的宗教改革纲领文件《论罗马教皇权》,指出罗马是万恶之源,教皇眼里根本没有上帝,其横行霸道

使德意志兰趋于毁灭。他号召“把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这已经不是一个单以教皇为对手的神学教义的争

执,这毋宁说是为德意志民族利益反对民族之敌的政治斗争。路德号召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事务,“拿

起武器,向人世间的这种瘟疫发动进攻!"

               1520年8月路德写了一封题为《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呼吁

皇帝、诸侯和贵族们把教会改革工作掌握在自己手里,呼吁组成脱离罗马的德意志教会.消除教皇对皇权的干

预。书中说: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括,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

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为了保证教会脱离罗马,教会职位不应山外国人担任,

所有缴给罗马方面的钱都应停止缴付。

              路德在他的宗教改革纲领中,完全违反天主教教义,宣称教皇制度乃是人造的制度,它的谕示并非无

谬误的。路德在其文章《论基督徒的自由》中要求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直接同上帝联系的权利,而毋需通过教会

和神甫作为居间人。为此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有读圣经的权利,此前读圣经是教上专有的特权,教士可以任意曲

解圣经中的话为自己的经济和政治目的服务。在路德的许多要求中都可见到同捷克宗教改革家胡司教义的联

系。各阶层都拥护路德,是因为他们希望在物质、政治和精神方面消除教皇的有害干涉。还在这年6月份.教皇

就发出《主兴起》教谕对路德发出警告,后将路德逐出教门。                 

             1520年新加冕的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也出面迫害路德。这位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酉班牙世系的年轻国

王和皇帝,对德意志民族并无多大感情,相反为执行他的意大利政策却需要教皇的支持。他在1521年下令

传路德到沃尔姆斯帝国议会进行公开辩护或者撤回自己的异端理论。这时的路德处境和胡司不同,德意志民族

的大多数站在他的背后。帝国议会上开始形成两大阵营,皇帝和教会选侯坚定站在罗马教延方面,而萨克森选

侯和巴拉丁(普法尔茨)选侯等世俗诸侯以及帝国自由市诸等级却是支持路德的。萨克森选侯把路德置于自已保

护之下,并且指定瓦特堡作为他的居留地。               

                就在这一时期,路德开始了他的伟大工作:他把圣经从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译成德文。并非是把圣

经译成德文这件事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早在路德之前,已有南德语言的十四种圣经译本和北德语言的三种圣经

译本。路德翻译圣经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在翻译时追溯到完全未经后人窜改过的圣经原本,并把它译成一种由

他确定下来并通用起来的“标准”德语版本,这种德语来自人民的语言。路德钓翻译工作对于创立统一的德意

志语言文字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在帝国极不幸的分裂状态中,路德的‘’统一德语”就成为联系所有德意志城

乡和邦国的纽带,并在以后的世纪中成为德意志民族融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构成德意志爱国主义力量争取建

立统一祖国事业的重要因素。路德译成的德文圣经依靠当时已有的印刷技术而获得迅速传播,统一德语也随之

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殆用这和德语写作。                  

                沃尔姆斯帝国会议暴露出德意志民族名阶层的利益分歧。1522年始宗教改革运动分裂了,出现了三

个营垒:第一个可称为天主教或保守派营垒,集合着一切企图维持封建关系的分子,包括皇帝、高级教士、部分

诸侯和城市贵族等,此后的任务就是竭力维持旧的封建状态,或取消已经完成了的改革。他们也是以后的反宗

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力量;第二个可称为温和的市民和贵族的改革派营垒,聚合着反对派中的有产阶层,

包括低级贵族飞市民阶级以及部分高级贵族或诸侯。这些人主要是希望取消教会权力和对罗马的依附地位,分

得天主教会的产业。高级贵族或诸侯更希望在宗教改革中取得更大的独立性;第三个可称为革命的农民和平民营

垒,集结着宗教改革中最激进的力量,要求改变现存的剥削制度,一部分人甚至要求消灭现存的剥削制度。路

德支持改革派。

             

(二)诸侯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路德的宗教改革被德意志诸侯所利用,成为他们劫掠和坐收渔人之利的工具。在许多诸侯邦内,

仿效萨克森选侯的榜样,组织起本郑新教教会,诸侯则成为本邦教会的首脑,集本邦的国家权力和教会权力于

一身,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独立性。教士们在新教邦内成为诸侯的官员和诸侯统治的重要支柱。不仅如此,

新教邦诸侯还在教产还俗的浪潮中发了大财加强了财政实力。

               这种诸侯宗教改革的传播,不仅扩大了正统天主教派同宗教改革运动之间的裂痕,也遭到德皇查理

五世的反对。查理五世看出,德意志各邦诸侯权力的加强,是对皇帝中央集权计划的巨大威胁。当时的政

治形势让皇帝抽不出手来,他为了获得意大利的支配权而卷入同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长达20年的系列战争

中。

            从1522年到1554年,德意志地区分为两个阵营,莱茵河以北的北德意志和东德意志,大部分在新教手

中,南德意志和奥地利是天主教诸侯的堡垒。在这30多年中,两派征伐不断。在1555年签订了著名的《奥格

堡宗教和约》。和约规定,出席帝国议会的各等级有权在信仰路德新教和信仰天主教之间任择其一;新教享

有与天主教平等的权利;各邦诸侯和各自由市被授予举行礼拜的自由和邦内实行宗教改革的权利。根据"“教随

国定”原则,各邦当局可以规定邦内居民信仰何种宗教。凡邦内信仰其他宗教者有权迁往其他宗教区域,当地

官员也有强迫其他信教者改宗信本邦的宗教之权。这样一来、不仅各邦路德新教教会的形成被肯定下来,而且

各邦的世俗权力和教会权力都归统诸侯一身的事实也被肯定下来。此外,和约还规定1552年以前已经完俗了

的教会产业都保留在诸侯手中。

                  在路德宗教改革结束的时候,德意志诸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德意志居民分裂成天主教徒和新教

徒。德意志帝国政治上的分崩离析实际上进一步加深了。    


(三)三十年战争:宗教撕裂国家及最后的结局             

                   

               天主教会虽然丧失了对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但并未完全丧失他们的势力,依旧是封

建统治阶级的一个重要思想支柱。从16世纪下半叶起开始了反对新教的反宗教改革。此外,天主教会为巩固内

部和加强集中而进行一系列的内部改革,消除了一些最坏的弊病,例如解除读职和不守教规的教士职务,规定

教士必须独身,取消赎罪券买卖等。教皇对一切出版物的严格检查制度建立起来。教皇可随时开列“禁书目

录”,禁止所有天主教徒去研究新教书籍或自然科学新著作。除了这种思想控制外,天主教会还建立了耶稣会

作为反宗教改革的最重要工具。耶稣会的创立者是西班牙贵族伊格那基俄·罗耀拉。他主张耶稣会的成员不应只

在修道院修行,而应完成世俗的使命,为教皇和天主教会服务。在他所拟的该会章程中,除安贫和守贞的宣誓

外,还强调对该会会长的绝对服从的宣誓,并规定一切事务按教皇意旨办理。1540年教皇批准该章程,确认

了耶稣会的合法性,罗耀拉成为该会第一任会长。

             耶稣会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准军事性质机构。成员经过审慎选择,严格服从纪律。耶稣会的宗旨是维

护天主教的权威,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到处建立和巩固天主教会的统治。为达此目的,耶稣会士对一切天主教

的反对者进行不择手段的报复(其口号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会士们常常以便装同世人自由交往。他们

开办学校、医院,跻身于欧洲各大学,占据显要位子,打入各国宫廷,结交显贵,担任宫廷神甫和高级宫吏。

他们还利用自己雄厚的财力争取某些诸侯改饭天主教会。但是在德意志兰,耶稣会却无法改变部分新教部分天

主教的信仰状况,无法改变新教诸侯邦和大主教诸侯邦并立的局面。隐藏在宗教外衣下的德意志各封建势力之

间的政治纷争,无法得到解决,德意志兰终于成为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           

               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

争”。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

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

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导火线是1618年的波希米亚(今捷克)人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及宗教战争。而整场战争共

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

~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1.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国家领土、

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力面确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

认国际之间大小国平等原则;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由“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

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

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还开创了通过国际和会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

影响持续到当代。

               3.  宗教信仰自由的确立。欧洲“三十年战争”因宗教信仰问题而起,而战后所缔结《威斯特伐利

亚和约》则宣告了中世纪天主教一统欧洲的破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宗教信仰以条款形式确认

了信仰自由原则.肯定了新教,即加尔文教获得与路德教、天主教同等的宗教合法地位和权利,致使“宗

教改革获得了合法的根据”,对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后,宗教信仰成为了一国

内政的问题,而非国际争端。各国基于宗教信仰自由,不同的教徒之间的基本权利也得以承认,取消了

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方面的区别对待,各教派和谐生存.减少了国内不稳定因素。除承认新旧教完全平等以外,

仍然确定“教随国定”原则。异教徒除非迁居,否则仍会遭到迫害。 

          3.  加深了德意志分裂         

           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这场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

60%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

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

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侯爵领地、伯爵领

地、主教辖区和自由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巴伐利亚成为第8个选侯。

             战争结束时,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而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

立的实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这些领地的统治者实行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使他们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立。拟定的帝国宪法规定:所有帝国的等级,包括。宪法规定,所有帝国的等级,包

括选侯、各级诸侯、帝国城市,都保有完整的主权,也就是保有内政和外交上的全部主权;对外可以单独与

别国订立同盟条约,对内具有无上的君主权力。宪法意味着帝国的瓦解,并用法律的形式确保帝国的无政府状

态。最终确立了德意志帝国内部的政治制度,确定了它的政治分裂局面,皇帝成了一个.只是统辖奥地利及其世

袭领地的人诸侯。三十年战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代的结束。1517年由路德发动的德意

志民族国家统一运动的目标没有实现。德意志兰依旧是一个四分五裂、残破不堪的国家,依旧生活在古旧的封

建生产关系中,它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             

             6.这场战争,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使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

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长期以来,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在寻求增强他们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广大领土和资源

的实际控制权。他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将帝国变成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就像英国和法国那样。三十年战争是

他们为实现统一德意志的目标所做的真真切切的最后尝试,但最终失败了。

            西班牙衰落,荷兰独立成为海上霸主,瑞典独立成为北欧强国,法国兴起成为欧洲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