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讲:西方政治制度史导论
    • ● 一、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相关概念
    • ● 二、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 ● 三、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
    • ● 四、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二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一)
    • ● 一、希腊早期的历史概况
    • ● 二、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 ● 三、城邦的形成及其特征
    • ● 四、城邦制度演变的趋向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三讲:古希腊政治制度(二)
    • ● 一、斯巴达政治制度
    • ● 二、雅典政治制度
    • ● 三、底比斯政治制度
    • ● 四、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败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四讲:亚历山大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 一、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二、亚历山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东方化
    • ● 三、帝国分裂后各王国的政治制度
    • ● 四、亚历山大帝国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影响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五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古罗马早期的历史地理概况
    • ● 二、王政时代的政治制度
    • ● 三、共和政制的初建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六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统一意大利半岛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二、扩张地中海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 ● 三、罗马共和制的衰亡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七讲: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元首制
    • ● 二、君主专制
    • ● 三、四帝共治
    • ●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八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墨洛温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二、加洛林王朝的政治制度
    • ● 三、课堂自测
    • ● 四、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九讲: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法兰克人的国家制度
    • ● 二、封建制度
    • ● 三、日耳曼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讲:法兰西王国的政治制度
    • ● 一、封建君主制的划分
    • ● 二、封建割据君主制
    • ● 三、等级君主制
    • ● 四、君主专制
    • ● 五、启蒙运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一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一)
    • ●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君主制
    • ● 二、集权君主制的建立和巩固
    • ● 三、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二讲:英格兰王国的政治制度(二)
    • ● 一、等级君主制
    • ● 二、有限君主专制
    • ● 三、议会君主制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三讲:德意志的政治制度 —从中世纪到近代
    • ● 一、东法兰克与德意志王国
    • ● 二、封建时代
    • ● 三、宗教改革时代
    • ● 四、普鲁士时代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第十四讲:西欧的政教之争—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
    • ● 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
    • ●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化与政治分裂
    • ● 三、基督教在近代受到冲击
    • ● 四、结局: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第十五讲:近代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 ● 一、中世纪意大利半岛概况
    • ● 二、威尼斯共和国(697-1797年)
    • ● 三、佛罗伦萨共和国(1187-1569年)
    • ● 四、热那亚共和国(1100-1815年)
    • ● 五、米兰公国(1395-1797年)
    • ● 六、课堂自测
    • ● 七、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一)课程思政
      • ● (二)作业习题
    • ● 作业
  • 第十六讲: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
    • ● 一、东罗马帝国王朝概况
    • ● 二、《查士丁尼法典》
    • ● 三、东罗马帝国的军区制
    • ● 四、东罗马帝国的政教之争
    • ● 五、课堂自测
    • ● 六、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四、资料
  • 第十七讲: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 ● 一、《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
    • ● 二、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政治体制的构建
    • ● 三、美国宪法修正案与联邦制的发展
    • ● 四、课堂自测
    • ● 五、课程思政与作业习题
    • ● 作业
  • 调查问卷
    • ● 一、调查问卷
    • ● 新建课程目录
四、普鲁士时代

四、普鲁士时代

             (一)普鲁士王国的历史沿革

               1.普鲁士的出现

               普鲁士最初与德意志人无关,普鲁士属于印欧人种中的波罗地海族,与立陶宛人相近,他们生活在

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之间,这片区域被称为普鲁士。

               德意志历史上的普鲁士是条顿骑士团征服的结果,公元九世纪后,波兰人一再试图征服普鲁士,使

之成为基督教国家,但均已失败告终,1225年波兰公爵邀请条顿骑士团入境,共同讨伐普鲁士,条顿骑士团

主要由德意志人组成,历经60多年才最终占领普鲁士全境,随后大量德意志人移民至此,普鲁士的文化习俗逐

渐淹没,移居此地德意志人以普鲁士人之居。

              2.骑士团国家的兴衰

              1226年,弗里德里西二世颁布诏书,宣布把条顿骑士团征服的土地赐予当时的团长,以便让未来的

普鲁士成为帝国的一部分,1234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宣称将普鲁士至于教皇的保护之下,成为他的永久产

业,最终在普鲁士建立起来的骑士团国家巧妙的周旋于教皇与皇帝之间,在名义上同时臣服于他们,但实际上

取得了相对自治的权利。

           骑士团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共同体,他把骑士生活和修士生活连接在一起,在行政体制上,团长是最高

领袖,由选举产生,任期终身。团长以下是5大总管,由团长、总管、总督以及骑士首领组成的骑士会议,拥

有最高决定权。骑士团国家成立以后,在14世纪中叶成为一个强大的波罗的海国家。与德意志的汉萨同盟建立

的密切关系。

      1410年7月,波兰立陶宛联军击败骑士团,1466年,骑士团国家被迫接受波兰人提出的苛刻条件,在今后

的300年中,把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国王,把东普鲁士变成为波兰的臣属之地,骑士团国家衰落了。

              3.霍亨索隆家族与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霍亨索隆家族的出现,成为普鲁士历史的转折点。霍亨索隆家族是德意志的高级贵族,霍亨即高贵

的,他的家族领地原在德意志西南,后通过联姻关系成为纽伦堡伯爵。

           1415年,纽伦堡伯爵因为帮助西吉斯蒙德登基为皇帝,被敕封为勃兰登堡边区伯爵,勃兰登堡位于帝

国的东北边境,与普鲁士交界,霍亨索隆家族在那里悉心经营,逐步扩展,宗教改革时期,勃兰登堡伯爵借机

推行世俗化和集权化政策。

           1510年霍亨索隆家族法兰克尼亚系的另一名成员被推举为骑士团团长,他推动骑士团国家皈依新教,

与罗马教廷分道扬镳,承认波兰国王中主权,被其敕封为普鲁士公国的世袭公爵。

           1618年,普鲁士公爵弗里德里西无嗣而终,其女婿同为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的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爵

位,完成了两地之间的个人联系,只称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4.普鲁士诸王的政治军事改革


              三十年战争之后,帝国皇权在衰落,普鲁士在帝国疆域之外,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砂石罐头”,

属于波兰的臣属,霍亨索隆家族的4代领袖却有着卓越的眼光,在150年的时间里,改变了帝国内部的权力结

构,把普鲁士推到了德意志的前台。

              弗里德里西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崛起的第一人,他被称为大选猴,他从30年战争中吸收教益。实施

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政治改革以加强王权,建立起德意志第1支常备军,让其接受职业军团官的严格训练,推

行同高级军官商讨公示的制度,奠定了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基础,政治上积极调整统治结构,一方面承认容克贵

族的特权,另一方面又使用专职官员行使收税权,从而打击了其他贵族等级,为专制王权开辟道路,宗教上主

张宗教宽容允许被法国驱逐出境的胡格诺派新教徒居留避难。

              大选侯的次子弗里德里奇三世,打消了其兄弟们试图瓜分普鲁士的意愿,成功保障了领土的完整,他

以向帝国提供军队为代价,获得了皇帝敕封他为“普鲁士的国王”的回报,1701年1月18日,弗里德里奇三世

在科尼斯堡举行国王加冕仪式,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从此更名为普鲁士王国,弗里德里西三世成为普鲁

士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其名称改为弗里德里希一世。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君主,其被称为“士兵国王”,又被称为“乞丐国

王”,因为其重视军队,生活简朴,一生过着一种斯巴达式的生活,他被称为国家之父,热衷于家长制的统

治,他成立统管经济,财政和军事的总理事务院,尤其兼任总理大臣和各部门的领导,他把自己称作普鲁士国

王的第一仆人,在其统治期间,普鲁士的募兵制发展为征兵制,征兵制即强制征兵,在其去世时普鲁士的军事

力量已经能够排名欧洲第四。

            使普鲁士进入强国之林的是国王弗里德里西二世,他是士兵王的次子,爱好艺术,擅长吹奏长笛,德

语不流利,法语很精通,曾经用法语写成充满启蒙观念的《反马基雅维利》在其好友被处死后,被迫接受其父

亲的安排,对国王的使命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所当政的时代被称为开明专制的时代,所谓开明是指国王在启蒙

思想的引导下,适当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例如禁止审讯时的拷打行为,放松新闻检查,废除宗教歧视,所

谓专制是指国王统治的实际目标仍然是国家利益至上和王权至上,他亲任总理事务部主席,把中式体制引入到

文官制度中,强调权大于法的歪理,这种名不符实的结果,最终使他同启蒙大师伏尔泰分道扬镳,但是由于他

的功绩,弗里德里希二世得到了“大帝”的尊称,成为德意志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该尊号的国王。

             (二)权力二元局面的形成

             1.普奥战争

             弗里德里奇二世医改普鲁士缩身于东北角的传统,雄心勃勃的进入了德意志中心,他引导普鲁士同哈

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一决雌雄。

              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是双方的第1次对决,奥地利大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死

后无男嗣,征得帝国公爵和其他国王同意后,准备传位给其长女特里西亚,普鲁士因垂涎西里西亚,萨克森等

富裕之地,反对女王的继承权,双方开战,最终普鲁士夺得了西里西亚。

             2.七年战争

              1755~1763年,双方再次开战,这次战争被称为7年战争,普鲁士最终得到了俄国沙皇彼得三世的支

持,保住了西里西亚。

               3.普鲁士精神

               骑士团国家最早奠定了普鲁士精神的基本特征,他们强调“安平守贞和服从”,使普鲁士人养成了

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和履行义务的习惯。

             宗教上的虔敬主义,注重个人道德的再生,认为日常生活的实践就是上帝对信仰的考察,不赞成逃避

现实,而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中心的位置。

             新斯多葛派。主张服从命运,以理性克服热情的禁欲主义。要求人们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在于责任,只

有在对国家和集体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获得权力。

             加尔文主义。强调道德标准,更加重视专制王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