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 | ||
位置 | 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 | |
古称 | “蕃” | |
简称 | “藏” | |
省会 | 拉萨市 | |
总面积 | 约123万平方千米 | |
海拔 |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 |
地形 | 可分为藏北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藏东峡谷地带三大区域 | |
山脉 | 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一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 | |
境内超过8000米高峰有5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中尼边界上 | ||
气候 | ||
气候特征 | 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 |
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 | ||
交通 | ||
公路 | 1954年12月25日,修通了闻名世界的青藏、川藏公路 | |
机场 | 有拉萨贡嘎机场、林芝米林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昌都邦达机场和阿里昆莎机场5个民用机场 | |
铁路 |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 |
青藏铁路 | 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 |
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 | ||
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 ||
资源 | ||
牧区 | 西藏天然草地面积超过内蒙古和新疆 | |
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主要的牧区之一 | ||
野生动物 | 全区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 |
藏羚羊数量占世界整个种群数量的80%以上 | ||
历史 | ||
唐宋时期 | 称为“吐蕃” | |
元明时期 | 称为“乌斯藏” | |
清代 | 称为“唐古特”“图伯特” | |
清朝康熙年间 | “西藏”这一名称至今 | |
1965年9月1日 | 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拉萨 | |
文化艺术 | ||
《格萨尔王传》 | 有六七十部,150多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 |
《大藏经》 | 14世纪编成的藏文 | |
书达4500多种,分为《甘珠尔》《丹珠尔》两大部类 | ||
文学作品 | 史书如《巴协》《布顿佛教史》《西藏王统记》《红史》《青史》 | |
传记文学有《米拉日巴传》 | ||
藏戏 | 包括西藏藏戏(阿吉拉姆)、安多藏戏(南木特)、德格藏戏、昌都藏戏4个剧种 | |
藏族历法 | 是五行、阴阳与十二生肖纪年法 | |
能比较准确地辨明行星方位,推算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 | ||
民族与宗教 | ||
民族构成 | 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 |
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等45个民族及未识别民族成分的人、夏尔巴人 | ||
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83% | ||
宗教信仰 | 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信仰原始宗教本教 | |
拉萨的大昭寺 | 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 | |
拉萨“三大寺” | 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 | |
甘丹寺 | 是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和祖庭 | |
以宗喀巴肉身灵塔最著名 | ||
哲蚌寺 | 现为藏传佛教规模最大的寺院,也是中国最大的寺院 | |
色拉寺 |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日喀则市的扎什伦布寺 | 是后藏最大的寺院,也是四世之后历代班禅驻锡之地 | |
位于西藏日喀则,为后藏佛教中心 | ||
与拉萨的“三大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 | ||
“六大寺” | 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 | |
拉卜楞寺 | 甘肃夏河县,为我国西北地区藏、蒙古等民族的宗教中心 | |
塔尔寺 | 青海西宁市温中县,系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 | |
西北地区藏、蒙古等民族的宗教中心 | ||
酥油花、堆绣和绘画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 ||
楚布寺 | 藏传佛教转世制度在这里首创 | |
山南市的桑耶寺 | 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庙 | |
旅游资源 | ||
世界遗产 | 1处 |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
人文景观 | 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为代表藏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中心 | |
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群为代表的藏文化发祥地 | ||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萨迦寺为代表的后藏宗教文化 | ||
藏北“古格王朝古都遗址”为主的文物古迹 | ||
昌都康区文化为代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 | ||
特产与美食 | ||
特产 | 冬虫夏草、藏红花、藏茶、西藏木碗、麝香、藏香、藏饰品、唐卡、藏刀、手工地毯等 | |
“四宝” | 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 | |
酥油茶 | 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饮料 | |
从牛羊奶里提炼的,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佳,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 | ||
青稞酒 | 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 |
民俗风情 | ||
藏族风情 | 称谓 | 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 |
历史沿革 |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农业部落 | |
两汉时属于西芜人的一支 | ||
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朝称其为“吐蕃” | ||
清康熙年间才称“西臧” | ||
主要分布 | 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 | |
从事 | 以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 | |
畜牧对象 | 牦牛和藏绵羊 | |
特殊贡献 | 培育犏牛,种植青稞,是藏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贡献 | |
语系 | 属汉藏语系 | |
藏文作为藏族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 | ||
信仰 | 藏传佛教,少数信仰原始宗教本教 | |
《格萨尔王传》 | 是藏族的民间口头传说巨作,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 |
与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史诗” | ||
锅庄 | 是藏族普遍流行的一种圆圈舞,因最早围着火塘举行而得名 |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藏族入选的项目最多 | |
有锅庄舞、藏戏、唐卡、藏医药、雪顿节等 | ||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格萨尔王》史诗和藏戏 | |
建筑 | 藏族农区多垒石建房 | |
坐北朝南,有的高达3-5层,称为碉房 | ||
牧区则住帐篷,是用牦牛毛织成 | ||
服饰 | 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 | |
藏族男女都爱戴藏式金花帽 | ||
服装颜色以蓝色、白色为主,配置以艳丽的腰带或花边 | ||
头饰多为自然形状,是藏族服饰中的点睛之笔 | ||
献哈达 | 是藏族待客最普遍的一种礼仪 | |
哈达以白色为主,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 | ||
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 | ||
饮食 | 喜欢饮酥油茶、奶茶、甜荼、青稞酒 | |
爱吃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奶制品 | ||
主食是糌粑 | ||
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藏族饮食的“四宝” | ||
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 | ||
藏餐口味清淡、平和,除盐和葱蒜外,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 ||
节日 | 有藏历年、雪顿节、花灯节、赛马节和望果节等 | |
“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目举行,原意为“酸奶宴”,后来又增加了会演藏戏的內容,变成藏戏节 | ||
“望果节”又称“旺果节”,是藏族预祝丰收的节日 | ||
敬酒敬茶 | 客人必须先用右手无名指蘸一点酒,配合大拇指弹向空中、半空和地面各一次,意思是先祭天、祭地、祭祖先 | |
要遵循“三口一杯”的规矩 | ||
客人不能主动去端茶 | ||
主要禁忌 | 藏族人禁食驴肉、马肉和狗肉 | |
行路遇到寺院、嘛呢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 ||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 ||
进庙时,忌讳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对于喇嘛随身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动手抚摸 | ||
在寺庙内要肃静,不得喧哗 | ||
进入藏族同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