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邓晓迎

目录

  • 1 课程介绍
    • 1.1 课程介绍宣传片
    • 1.2 课程标准
      • 1.2.1 20中药学(专插本)
  • 2 总论-中药的发展概况
    • 2.1 中药的起源
    • 2.2 中药学的发展
    • 2.3 授课录像
    • 2.4 其他视频资源
  • 3 总论-中药的产地、采集与炮制
    • 3.1 中药的产地
    • 3.2 中药的采集
    • 3.3 中药的贮存
    • 3.4 中药的炮制
    • 3.5 授课录像
    • 3.6 其他视频资源
  • 4 总论-中药的作用
    • 4.1 中药的基本作用
    • 4.2 中药的功效
    • 4.3 授课录像
    • 4.4 其他视频资源
  • 5 总论-中药的性能
    • 5.1 四气
    • 5.2 五味
    • 5.3 升降浮沉
    • 5.4 归经
    • 5.5 有毒无毒
    • 5.6 授课录像
    • 5.7 其他视频资源
  • 6 总论-中药的应用
    • 6.1 中药的配伍
    • 6.2 用药禁忌
    • 6.3 中药的剂量
    • 6.4 中药的用法
    • 6.5 授课录像
    • 6.6 其他视频资源
  • 7 各论-解表药
    • 7.1 概述
    • 7.2 发散风寒药
      • 7.2.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荆芥
    • 7.3 疏散风热药
      • 7.3.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蝉蜕
      • 7.3.2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桑叶
    • 7.4 授课录像
      • 7.4.1 其他视频资源
  • 8 各论-清热药
    • 8.1 概述
    • 8.2 清热泻火药
      • 8.2.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知母
    • 8.3 清热燥湿药
    • 8.4 清热解毒药
      • 8.4.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连翘
    • 8.5 清热凉血药
      • 8.5.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紫草
      • 8.5.2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地黄
    • 8.6 清虚热药
    • 8.7 授课录像
    • 8.8 其他视频资源
  • 9 各论-泻下药
    • 9.1 概述
    • 9.2 攻下药
    • 9.3 润下药
    • 9.4 峻下逐水药
    • 9.5 授课录像
    • 9.6 其他视频资源
  • 10 各论-祛风湿药
    • 10.1 概述
    • 10.2 祛风湿散寒药
    • 10.3 祛风湿清热药
    • 10.4 祛风湿强筋骨药
    • 10.5 授课录像
    • 10.6 其他视频资源
  • 11 各论-化湿药
    • 11.1 概述
    • 11.2 化湿药
    • 11.3 授课录像
    • 11.4 其他视频资源
  • 12 各论-利水渗湿药
    • 12.1 概述
    • 12.2 利水消肿药
    • 12.3 利尿通淋药
    • 12.4 利湿退黄药
    • 12.5 授课录像
    • 12.6 其他视频资源
  • 13 各论-温里药
    • 13.1 概述
    • 13.2 温里药
    • 13.3 授课录像
    • 13.4 其他视频资源
  • 14 各论-理气药
    • 14.1 概述
    • 14.2 理气药
      • 14.2.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香附
    • 14.3 授课录像
    • 14.4 其他视频录像
  • 15 各论-消食药
    • 15.1 概述
    • 15.2 消食药
    • 15.3 授课录像
    • 15.4 其他视频资源
  • 16 各论-止血药
    • 16.1 概述
    • 16.2 凉血止血药
    • 16.3 化瘀止血药
    • 16.4 收敛止血药
      • 16.4.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仙鹤草
    • 16.5 温经止血药
    • 16.6 授课录像
    • 16.7 其他视频资源
  • 17 各论-活血化瘀药
    • 17.1 概述
    • 17.2 活血止痛药
    • 17.3 活血调经药
      • 17.3.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丹参
    • 17.4 活血疗伤药
    • 17.5 活血消癥药
    • 17.6 授课录像
    • 17.7 其他视频资源
  • 18 各论-化痰止咳平喘药
    • 18.1 概述
    • 18.2 温化寒痰药
    • 18.3 清化热痰药
    • 18.4 止咳平喘药
    • 18.5 授课录像
    • 18.6 其他视频资源
  • 19 各论-安神药
    • 19.1 概述
    • 19.2 重镇安神药
    • 19.3 养心安神药
    • 19.4 授课录像
    • 19.5 其他视频资源
  • 20 各论-平肝息风药
    • 20.1 概述
    • 20.2 平肝潜阳药
    • 20.3 息风止痉药
      • 20.3.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僵蚕
    • 20.4 授课录像
    • 20.5 其他视频资源
  • 21 各论-开窍药
    • 21.1 概述
    • 21.2 开窍药
      • 21.2.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石菖蒲
    • 21.3 授课录像
    • 21.4 其他视频资源
  • 22 各论-补虚药
    • 22.1 概述
    • 22.2 补气药
    • 22.3 补血药
    • 22.4 补阳药
    • 22.5 补阴药
    • 22.6 授课录像
    • 22.7 其他视频资源
  • 23 各论-驱虫药
    • 23.1 概述
    • 23.2 驱虫药
    • 23.3 授课录像
    • 23.4 其他视频资料
  • 24 各论-固涩药
    • 24.1 概述
    • 24.2 固表止汗药
    • 24.3 敛肺涩肠药
      • 24.3.1 名家用药经验谈之诃子
    • 24.4 固精缩尿止带药
    • 24.5 授课录像
    • 24.6 其他视频资源
  • 25 各论-外用药
    • 25.1 概述
    • 25.2 外用药
    • 25.3 授课录像
    • 25.4 其他视频资料
  • 26 学生微课制作
    • 26.1 19中药作品精选
    • 26.2 20中药作品精选
中药学的发展

1.2 中药学的发展


                   1.2.1秦汉时期

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是历代本草的奠基石。







1.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所辑

   “序例” 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内容;增加“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的内容。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较全面的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


《炮炙论》

  南朝刘宋时期雷斆著,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1.2.3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载药数目:844种。

  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食疗本草》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著。
  

   《海药本草》
  主要介绍
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也反映出唐代对外来药物引进的情况和认识水平。可见,唐至五代时期对某些食物及外来药都已有专门的研究,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在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论述了临床各科、针炙、药物学、食疗、预防、养生等。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




                             1.2.4 宋金元时期

    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
  《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图经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载药数目:1500余种。
  各药之后附列大量方剂(药方)以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许多本草资料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

            

    “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苏沈良方》,《宝庆本草折衷》则有“猪胆合为牛黄”的记载;宋代用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蒸馏法制酒等,皆反映出这一时期中药制剂所取得的成就。

    

    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食疗专著: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专著,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外医药交流:元代中外医药交流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贸易中,政府还派遣人员去各国采购。阿拉伯人、法兰西人开始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更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


            1.2.5明清时期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载药数目: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主要成就:

  ①补充了马尾连、金钱草、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鸡血藤、胖大海、冬虫夏草、银柴胡等临床常用药,同时收载了金鸡纳(奎宁)、香草、臭草等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②它对《本草纲目》已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之处加以订正。

    ③保存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炮灸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

    《本草备要》、《本草从新》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


              1.2.6 现代中药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我国进一步传播,这对我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 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② 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
《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③ 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
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

  从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


    当代本草学术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大辞典》由江苏新医学院编纂,分上、下册和附编三部分。该书收罗广泛,资料丰富,查阅方便,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