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铸造长空利剑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这是一段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典礼上的颁奖词,颁奖词中的主人公,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是航空英模罗阳。
2012年11月24日,中国第一批舰载机歼—15在“辽宁舰”顺利完成起降训练,实现了中国战机由陆地向海洋的飞越。第二天上午,正当辽宁舰靠岸之际,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心肌梗死,最终抢救无效,以身殉国。
1982年,罗阳一毕业就开始参与歼—8Ⅱ战斗机的设计研发,再到后来担任起歼—15等多个重点型号研制现场的总指挥。在长达30年的航空报国生涯中,罗阳穷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蓝天长城铸造利剑。
真正的大国离不开强大的海军,强大的海军离不开先进的航母,而先进的航母离不开一流的舰载机。然而,舰载机在中国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工程,短距起飞、拦阻、机翼折叠等等,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都等待着罗阳和同事们去攻克,但歼—15作为祖国崛起的利器,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罗阳的背后,是沉甸甸的民族尊严和国家重任。
在研制过程中,军方根据形势需要,提出了舰载机要打造“精品工程”,这就要求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交付的样机在外观和质量上要百分百达标,故障率要比科研机大幅下降。对于公司而言,这样的要求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研制周期也不得不延长。一些涉及的企业和员工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精品”二字提得过早,而要求也高了些。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争议,罗阳认真地跟大家做着思想工作,军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和军队利益,打造第一代舰载机的精品工程,对其尽早形成战斗力和提升作战能力都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知易行难,要知道,一架战机有数万个零件,40多个系统,一旦其中一个出现了问题,那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精品工程”的前方真是满路荆棘。
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无法改变罗阳对舰载机质量那近乎苛刻的要求。有一次,在舰载机生产的过程中,加工某部件的工装型架焊接后忽然开裂,差点砸到飞机油箱。事故发生后,罗阳立即让工作人员对开裂的工装故障进行逐一排查,并要求对车间的所有工艺装备进行普查,真正落实到“质量问题归零”。
在异常紧张的生产周期中,罗阳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号令整个军机车间的生产全部停工,用了20多天的时间,对150多箱和1万多项工装进行普查,最终彻底排除了安全隐患。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敢于担当的精神,让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成功地将首批舰载机做成了精品工程,其中,还有些创造了月飞行架次的科研记录,甚至超过了装备部队的飞行记录。
这种紧迫感和使命感,不仅在罗阳带领研制歼—15的过程中如影随形,更伴随了他那30年的航空生涯。在生前,罗阳常说道:“缩小和发达国家航空技术的差距,没别的办法,就是奋力追!”
罗阳确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奋力追”的工作态度。他非常清楚,要想攻下核心新技术,实现国防现代化,就得夜以继日地部署,用加班加点来弥补跟发达国家在起点上的差距。在过去整整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采用“711”的模式,坚持在研制和试验的一线岗位,他每周工作7天,而每天工作将近11个小时。在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两个月里,他甚至开启了“720”的工作模式。
罗阳,是用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的透支,在为中国舰载机的发展创造了奇迹,这个拥有满腔报国情怀的航空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地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