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4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7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4.25 屠呦呦和青蒿素

屠呦呦和青蒿素

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描述过一种形象化的恐惧:犹如患三日疟的人临近寒颤发作时/指甲已经发白/只要一看阴凉儿就浑身打战……这种让人恐惧的“疟”指的就是疟疾。

在人类历史上,疟疾几乎是蹂躏人类时间最长、杀伤范围最广的疾病。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大诗人但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均死于疟疾,中国的康熙皇帝也因疟疾险些丧命。史书记载道:汉武帝征伐闽越时,“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东汉马援率八千汉军,南征交趾,然而“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欢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越南部队因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了战斗造成的伤亡损失;感染疟疾的侵越美军人数也有近80万人。而今,疟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逾200万人。

2015年10月8日,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药物——青蒿素,为疟疾防治作出重大贡献。此时的屠呦呦已经年过八旬。从1969年屠呦呦接受国家抗疟药研究任务开始,历经了380多次实验、承受190次失败的煎熬后,1971年10月4日,编号为第191号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出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这一成功最终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作用。之后,多个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

青蒿素的发现到研制成功,虽然过程曲折而艰辛,但在屠呦呦及其团队身上却生动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精神。40多年前,面对一次次令人沮丧的实验结果,屠呦呦下决心继续攻读中医典籍寻找灵感,一天,她在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被其中的一段话猛然点醒。“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温度可能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于是,她立马重新设计实验,将用沸点较高的乙醇提取改为沸点较低的乙醚,终于获取到抗疟效果为100%的提取物! 如果说青蒿素的发现带有某种偶然性,那么,在成功的偶然中,一定有着某种必然。让成功必然发生的就是屠呦呦一直坚守的创新精神。抗疟药物研发过程中她开拓新路,大量阅读中医药典籍,大胆尝试……正如屠呦呦自己所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们需要用创新精神去寻找新事物。”而屠呦呦对青蒿素提取的不懈追求、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则是源于一颗“悬壶济世“的赤子之心,是对中国传统医道”仁“”义“的最好诠释。“她坦言:“获得这个奖,我并不觉得怎么样,我倒是觉得青蒿素真正能救命,能让很多人免于死亡更重要。即使不给我这个奖,但能救很多人,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