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少年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正践踏着中国的土地。邓稼先身怀报国理想,学习认真刻苦。1941年,邓稼先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优良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报效祖国, 1947年,邓稼先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于1948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书。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美国政府一直很注重人才,看到邓稼先的成就,就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邓稼先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他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邓稼先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打开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就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听到这个消息,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原子弹发展事业中。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消失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呕心沥血地提出研发方案,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亲自指导一线的实验。他冒着酷暑严寒,长期在试验场工作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由于邓稼先经常亲自深入核武器试验的现场,身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核辐射的摧残。后来在医院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的尿液中都有放射元素。作为一个物理学家,邓稼先深知核辐射的危险性和对自己身体的影响,然而对祖国和事业的热爱让他不顾艰险持续奋战在一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而就在第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为了祖国的强盛,献出了自己的一生。邓稼先不仅是一位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邓稼先曾经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他的目标,也是他对国家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