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不拔的贝多芬
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短短57年的一生中,完成了一百多部伟大的作品。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贝多芬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突出成就离不开他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
贝多芬的父亲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也是一个酒鬼。父亲渴望把贝多芬培养成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只有四岁的时候,他强制小贝多芬学习钢琴、小提琴,稍不如意就借着酒劲毒打他。贝多芬原来家境殷富,但祖父死后,父亲又整天沉沦在酒精之中,致使家道日趋贫困。贝多芬十一岁起就无力继续读书,七年后,他更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少年时期,这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贝多芬的相貌不出众,而且身材矮小粗壮。成年后的他也不过1.58米,这使得别人对他很难有突出的第一印象。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刚开始,莫扎特并没有把贝多芬放在眼里,他让贝多芬弹琴,贝多芬由于紧张而没有弹好,所以莫扎特对他非常冷淡。在贝多芬的要求下,莫扎特又给了他一个主题让他即兴演奏,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贝多芬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大受鼓舞。1792年,贝多芬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
然而就在此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为朱丽叶塔写下的。然而朱丽叶塔因门第的鸿沟,后来嫁给了一位伯爵。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并没有让他萎靡,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任由命运摆布。贝多芬说道:“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命运的发展有起有伏,1814年2月-3月,《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在维也纳掀起音乐的狂热,贝多芬一瞬间举世瞩目。然而不久后,维也纳的音乐口味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罗西尼,而将贝多芬视为“迂腐”。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障,贝多芬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了低谷。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贝多芬不得不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面对人生接二连三的磨难,贝多芬依然艰难地前行着。他的不朽名作――九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痛苦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正是这种面对困境坚韧不拔、积极向上和自我超越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伟大的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