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知青岁月
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1700万青年学生响应号召,陆续离开了城市,走向农村。习近平报名下乡插队,他所在的“知青专列”开往延安。三十多年前,二十岁出头的习仲勋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此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三十多年后,不满十六岁的北京知青习近平在此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
山道弯弯,沙尘漫漫,知青们的兴奋逐渐被黄土高原的荒凉磨灭,年轻人们开始躁动起来。习近平一路上没怎么说话,他带了两个箱子,里面全都装满了书。抵达延安后,习近平一行十五人被分派到梁家河。
扎根农村,便意味着必须脱胎换骨。
初来乍到,北京的知青们便被陕北农民的劳动强度震惊了。因为无法适应凌晨四点上工,喜欢睡懒觉的知青们一开始每天实际只能拿到6.5工分,与当地的十六岁女孩同分。习近平决心融入乡村生活,发起倔劲儿,干活不“撒奸儿”,最终达到了强壮劳动力的标准:10工分。梁家河最让人难忍的是跳蚤,知青们开发出了各种“战术”与跳蚤们开展了“敌我矛盾”的斗争,最终战败。知青们索性养成了老乡的习惯:任尔上下叮咬,我自酣睡不动。跳蚤们得了“血食”,人却只能经常饿肚子。知青们不会加工粮食,有时候只能盯着麦子干着急,粮食不够的时候,只有中午才能吃上一顿干饭。没有麻籽油,取点杏仁儿炒炒,挤出一点油丝味。习近平的胃开始消化以前从来没见识过的“山珍”。知青们不大会打柴,只能常吃夹生饭,幸亏老乡们拿出来储存的玉米杆接济,温暖了他们的灶台和胃,也温暖了他们的心。
梁家河不通电,天黑之后,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微弱的光亮。习近平常常看书到深夜,古今中外,文史理化,涉猎百科。习近平找到所有能找到的书来读,并且思考、借鉴、批判。农闲时,习近平在给老乡们扫盲的基础上,还讲解这些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用精神食粮来回馈老乡们的恩情。老乡们也喜欢来他这里串门子,一起谈天说地,习近平真正成为梁家河的一分子。
1973年,习近平被抽调到赵家河大队工作,当地争议最多的事就是神车沟的治理。习近平多方动员,调动老乡们的干劲,每天早晨六点带着大伙儿上山劳动,不到三个月就把神车沟的坝给打好了。当时大家栽下的树苗现如今已经长成了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老乡们亲切地称其为“知青林”。第二年,公社党委终于批准了习近平的第十份入党申请,随后梁家河大队推选他为党支部书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激励着有志青年。习近平憧憬着在沟口运用新技术打成一座水坠坝,他不厌其烦地说服了村里的老人们。在县里专家的指导下,习近平带着老乡们终于把坝打成,从此,薄地变良田。1974年的一天,积极关心国家大事的习近平得知四川省大办沼气的事迹,行动派的他立刻前往四川“取经”。习近平回村反复测量后,将试验池选在了知青居住点附近。面对各方面的质疑,习近平“撸起袖子加油干”,决心要把沼气池办成,以实践来检验真理,终于在当年试验成功。“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论在这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前不攻自破。习近平真抓实干,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甜水井……老乡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1975年,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返城深造。“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因为睡得比较晚,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乡亲们,但是都没有吵我,因为我在里边睡觉,静静地等。反正我那次是哭了”,“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