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星”是为纪念我国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南仁东而命名的。他曾任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是“中国天眼”项目的发起者和奠基人。
南仁东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曾赴多国访问、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受到国外天文界的青睐,最终他选择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相当于在国外一天的工资。
南仁东与“中国天眼”的缘分始于1993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想了想,跟同事们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在中国建造直径500米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为了给中国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台址,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亲自率领团队跋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花了整整12年的时间。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贵州省的一个喀斯特洼坑,也就是“中国天眼”现处的位置。
选址工作结束后,南仁东团队又迎来一个巨大挑战——索网疲劳问题。2010年,他们对现有的钢索进行组网结构疲劳试验,均以失败告终。现有索网无法满足工程的使用要求,工程建设却又迫在眉睫。对南仁东而言,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可核心技术根本买不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自主研发。两年时间里,南仁东废寝忘食,和研究团队先后做了10多种方案,历经近百次的失败,最终才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战,研制出满足工程要求的钢索结构。FAST索网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的索网体系。同时,他们还自主研制出轻型索驱动的并联机器人——FAST馈源舱,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指向跟踪。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它是我国自主研制、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十倍。自运行以来,它已成功发现44颗新脉冲星,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天文研究领域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选址、立项、建设到落成启用,南仁东扎根贵州深山22年,以矢志不渝、锐意创新的精神给我国天文事业留下瑰宝。南仁东给自己和世界写下了几句诗: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中国天眼”,是他留给祖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