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远离饥饿的“一介农夫”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就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幼时的袁隆平,因一次园艺场郊游活动,萌发了对农业的浓厚兴趣。1949年,袁隆平考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的他服从全国统一分配,成为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业学校的一名人民教师,这一当便是八年。
1959年,中国爆发了连续三年的粮食性短缺和饥荒,这让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水稻研究。1960年7月,农校试验田里的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启了他杂交水稻的研究之旅。随后,袁隆平通过艰辛的实践探索,大胆推测:水稻也有杂交优势。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并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很快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即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8年5月18日,被袁隆平插在安江农校试验田里的700多株不育秧苗,全部被人恶意拔出毁坏,这让他感到心痛欲绝。受到巨大打击的袁隆平并没有退缩,1969年后,袁隆平等人将杂交水稻的战场转移到云南省、海南省、湖南省等地,他们不断研究和试验。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将多年的实践积累整理在这两篇重要的论文里面。皇天不负苦心人,1981年6月6日,袁隆平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发明特等奖,之后又陆续获得首次国际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等等。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不骄不躁,继续深耕稻田,改进水稻育种的方式方法。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创下世界纪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也为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曾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前往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在境内外开展了50多期的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一共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