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女科学家万蕊雪
四年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多篇论文,201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中国科协2016年“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五位入选者之一,这些荣誉都属于一个女孩——万蕊雪。她是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团队成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她所走过的学术之路,正是她一步步追逐梦想的过程。
中学时,万蕊雪便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要探索人体的奥秘和神奇的细胞反应。一次,亲人患病,万蕊雪了解到,“基因工程”未来可能为治疗疾病提供解决方案。这使她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研究发病的原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中毕业后,万蕊雪进入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学习,她把这里称作“梦想开始的地方”。带着热爱与坚持,在本科阶段,万蕊雪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海洋学院的许多课程与生命科学学院同时授课,这为她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大三时,她去往台湾中山大学交流,登上海洋科考船出海考察。也就是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到天然提纯物对于疾病治愈作用的研究。
大三的暑假,万蕊雪参加了多所学校的保研夏令营,对多个研究方向进行仔细的考量。最后,她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愿望,申请生物大分子结构方面的博士研究生。此后,身为大四学生的万蕊雪进入清华大学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做毕业设计。面对实验室团队的高效率和严标准,万蕊雪最初的感觉是“自己笨到家了”,以前所接受的试验训练“就像过家家一样”。一个蛋白提纯实验,前辈花7个小时便能做好,而她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都做不完,产量和质量也要差得多。这种差距曾让万蕊雪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但这不是办法,万蕊雪告诉自己,想要留在这个实验室,只能多努力。自此,她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万蕊雪把这样的作息表坚持了整整4个月,中间一共只休息了3天。进入博士一年级,万蕊雪继续保持这种勤奋和严谨的学习生活。终于,她成功地留在了施一公课题组。
2014年,冷冻电镜技术实现重要突破,结构生物学迎来重大变革。考虑到这个巨大的研究机遇,导师建议万蕊雪做“剪接体结构与分子机理的研究”。“剪接体的结构解析”是生物学最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博二的万蕊雪一下子就遇上了“世界级难题”。但她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感到无比兴奋,就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梦都想把试验做出来”,是万蕊雪这段研究时光的真实写照。
2015年春天,她拿到了理想的实验结果。此后,实验室团队不分昼夜地工作,希望尽快发表研究成就。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谨性,万蕊雪在两周内仔细研读了数百篇论文。终于在这一年的夏天,两篇论文成功地发表在《科学》上,被业内权威人士誉为“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的最大贡献”,“标志着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往前迈进了关键一步。”而仅仅三个月后,万蕊雪的新成果再次被《科学》刊发。
尽管这么年轻就取得如此傲人的学术成就,万蕊雪并未因此懈怠。在荣耀背后,是旁人无法想象的“拼”。2016年的春节,她主动放弃回家,留在实验室工作,她把假期称为“难得的科研时机”。就这样,万蕊雪只用了4年时间,便拿到了一般要花5年甚至7、8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位。而这对她来说,“才刚刚步入正轨”。
怀着“探索生命的奥秘,做好科研,贡献人类”的初心,万蕊雪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如今,她仍在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