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发展演变
说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孝”文化,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二十四孝》,然而,其中的一些故事在古代虽然是褒扬的典范,但是在今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比如晋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对母亲极度孝顺,后来郭巨家境逐渐贫困,能购买的食物有限。郭巨的儿子备受祖母疼爱,祖母总是把仅有的吃食留给孙子,郭巨为此深感不安,于是决定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以供养母亲。虽然该故事的结局是郭巨因孝行感动上天,得到了意外之财,但这埋儿奉母的故事却让今人对古代的“孝”望之却步、思之胆寒。
实际上,《二十四孝》并不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代表,它只是其中一个阶段的产物,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国的“孝”文化也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完善、僵化到变革和现代新发展的过程。
“孝”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并得以确立。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也只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到了西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祖先的祭祀除增加了政治意义和伦理意义外,还进一步增加了传宗接代、奉养父母的新涵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关系急剧调整,急需重新规范社会秩序,在此背景之下,孔子从理论上将“孝”确立为对所有人的普遍道德要求,“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汉至隋唐五代,“孝”文化逐渐得到完善。汉代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把孝作为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至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并通过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从魏晋至隋唐五代,孝道逐渐向法律领域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
宋元明清时期,“孝”文化走向极端、愚昧,变得僵化。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前面所说的《二十四孝》就是这一时期由元朝的郭居敬编写而成,从其中郭巨埋儿、恣蚊饱血等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化已经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中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孝”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从自然人性角度批判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使“孝”文化冲破了家庭与等级观念的束缚,提升至民族大义、国家复兴的高度,为“孝”文化开创了新的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孝”文化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并结合时代精神,焕发了新的活力,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比如,2017年一组教爸妈使用微信的漫画在网络走红,“微信说明书”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够教会父母如何使用微信,更在于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它用一种新形式表达了年轻人对远方父母的关爱,是 “孝”在新时代的一种全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