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4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7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6.7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缘起于安庆桐城市西后街与五庙园之间,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两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有关它的来历,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礼让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纠纷越闹越大,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庭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决定把这件事告诉张英于是便飞书京城,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却是一首打油诗。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大家争相传颂,交口称赞,使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

几百年前的宰相府已被拆毁殆尽,但六尺巷的故事却没有被人们淡忘。1956年11月,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微妙的中苏关系,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吟咏了这首诗的后两句,更赋予这首诗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今的六尺巷旧址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决定在六尺巷遗址就地恢复原貌。六尺巷现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慕名寻访观光的游客常在此驻足流连。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一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