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满人间
距离福州市区50公里外的长乐区古槐镇,有一座董奉山,因纪念董奉而得此名。相传三国时期,道医董奉隐居山林行医,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从不索取酬金,仅以栽杏作为医酬。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闻讯来求治的病人络绎不绝,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片广袤的杏林。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接济往来的饥民。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人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往往用 “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
杏林精神的传承,由古至今。
东汉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封建官场礼俗规定,官员不能随意进出民宅。然而张仲景心系百姓疾苦,便决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不理政事,大开衙门为百姓治病。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交口称赞。后来他目睹南阳一带病疫流行、生灵涂炭,又毅然辞去官职,潜心从医。张仲景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研究,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极大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2014年已98岁高龄的胡佩兰在退休后坚持坐诊20余年,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不当院长当校长”的前山西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为了能让艾滋病感染儿童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正常的文化课教育,他四处奔走,开办了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
打开患者“折叠人生”的骨科医生梁益建,从美国博士毕业后,投身祖国医疗事业。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际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身为医生同时也做起了慈善,义务帮助近200名贫困患者,募集救命善款高达500万元。
中国的援非医疗队在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抗击埃博拉病毒,始终和非洲人民在一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
医者行医,医治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治病疗伤,同时是对一个个痛苦病体的情怀关爱,对一个个充满期冀的患者的生命慰藉,无论贫富或种族。
在中国,“杏林”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它的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和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