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体验”专家——罗昭强
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率先在京沪高铁两端双向首发,分别担当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车。“复兴号”在技术层面实现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创造的新高度和新水平。动车组的调试是列车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高铁制造行业的核心部分,全国从事此工种的不到2000人,罗昭强就是其中一位。
在首批“复兴号”的出厂调试中,罗昭强率领团队完成了数十项调试方法的创新,实现了从“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的跨越。他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H5型车端部模拟器”“CRH5型车网络INDI与USDR模拟器”等动车组关键调试装备,将制造成本缩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打破了国外市场的长期垄断,开创了利用模拟手段对从事高铁车辆调试工作的操作员工进行培训的先河。
调试并不是罗昭强的本行,在进入高铁中心之前,他干了整整25年的电气维修。1990年,18岁的罗昭强从大连机车技校毕业来到长春客车厂,成为了一名维修电工。工作期间,他不局限于完成手头的工作内容,而是到全厂的每一个车间去熟悉每一种设备,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成为了厂里4000多套引进设备最熟练的维修工,在国内各大技能比赛中频频得奖。2004年,中车长客开始制造高速动车组,但支撑这一高端装备制造的调试人才却有很大缺口。
在初期培养调试人才队伍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只能在上亿元的现车上进行,师傅们和受训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都格外小心,无法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2011年国内高速动车组飞速发展之时,长客却有54列动车组被批量召回,调试人才的缺乏,导致列车出厂前的隐形故障无法被及时发现,罗昭强被这场危机触动了,他想要发明一种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为受训者创造一个与真实车辆一致的环境,用于快速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应急故障处理的能力。罗昭强选取了最能体现动车组特点的受电弓、牵引、安全环路等几个主要环节,模拟出这些大系统的操作逻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数千张图纸交给了厂家。整合不同模块,编写程序,设计中央控制单元,在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世界首台“高速动车组调试操作实训装置”就此诞生,每套模块都可以模拟动车不同故障,训练调试工人排查故障的能力,以往两三年的培训周期被缩短到了半年以内,让调试人员增长的数量跟上了中国高铁迅猛发展的步伐。
2019年1月8日,作为项目负责人,罗昭强凭借《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项目,走进人民大会堂,捧回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高铁生产制造领域、中国中车历史上首位独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生产一线员工。
“要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工人就要自觉参与创新创造。”这是罗昭强的志气,也是第一代中国高铁人的强烈渴望。罗昭强说,作为新时代的一线工人,人人都要有工匠精神。在高速铁路列车实现由“追赶者”到“领跑者”的伟大跨越中,身处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是当仁不让的创新主角。罗昭强对工作和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他身体力行地践行了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