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指一个人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苟。“慎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一直备受尊崇,许多古人君子的慎独行为成为美谈佳话并流传至今。
东汉名臣杨震,在调任东莱郡太守时,路过昌邑县,遇到自己曾举荐过的茂才——王密。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为感谢恩师杨震的知遇之恩,拿来十斤黄金想赠与杨震,不料却被杨震一口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随后,王密羞愧而去。一段“四知拒金”的佳话便被传颂下来。
元代大学者许衡,曾有一次途径河阳,因夏季天气炎热,路人纷纷采摘路边野梨解渴充饥,唯独许衡坐在树下,纹丝不动。旁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这梨不是我的,不能拿。旁人说,世道这么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回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清代康熙皇帝曾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林则徐在府宅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和勉励自己。曾国藩遗嘱第一条写的是“慎独则心安”。“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广大党员干部强调“慎独慎微”的重要性,告诫大家要“有觉悟”“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要靠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始终保持“慎独”克己的定力和气节。不仅是党员干部,广大青年学子也要学会以“慎独”进行自我要求。只有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将言善、行善和思善变为一种习惯,才能逐渐成为一名温良恭俭、品格高尚的公民,才能共同把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的境界。